幼儿园中班教师批评行为对幼儿反馈的影响
一、问题提出
对于低龄的幼儿,教师对其在认知、情感、社会性上的表现做出的评价,不仅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以及个体社会性行为的形成,而且会影响幼儿对自身价值的感知和对自身发展水平及发展可能性的评判,还会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王旭,2007)。
研究表明,成人实施的批评对儿童个体反应的模式有直接的影响。Gail D. Heyman 和Carol S. Dweck的研究发现,批评有利于儿童动机的发展。但Eisenberger,R和Cameron,J的研究却发现,批评不一定必然产生增强儿童内在动机等积极影响,反而会损害儿童的动机。不同类型的批评使儿童的能力理论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儿童的成就动机目标,同时也会导致儿童不同的归因并影响儿童条件性自尊的形成。
在我国,有关幼儿园教师批评幼儿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批评幼儿的行为进行研究和论述。有的从语言的角度观察教师批评用语的情况。有的从评价的角度研究教师口头言语评价的频次、评价的取向、评价的内容以及评价的情感特征等,分析当前私立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口头言语评价行为的现状。还有从师幼互动的范畴分析教师批评幼儿的主题类型、方式、情感特征以及幼儿的反应情况。然而,已有的研究并
未将关注点聚焦在教师对某一年龄层次的幼儿的批评方面。本研究试图从师幼互动的角度,通过对幼儿园中班教师的批评行为以及幼儿的反应进行观察,从而更具体地了解中班教师批评幼儿的现状及其对幼儿反馈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L市某县一所公立幼儿园的中班,进行为期三个星期的观察研究。总共观察记录教师的批评行为204次,涉及28名幼儿和2名教师。 (二)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师幼互动范畴下的教师批评行为是指以幼儿出现不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教师对其进行否定性的评价为开始,到以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改变不当行为或口头表示接受、反抗、无回应)为结束。其中教师对幼儿是否做出否定性的评价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判断,如果教师并未直接说出否定性的话语却通过表明自己的期望婉转地表达出否定的评价,则也算作批评行为。 幼儿的反馈行为主要是指幼儿对于教师的批评作出的反应,包括反馈结果和反馈性质。反馈结果主要有两种:接受教师的批评与不接受教师的批评。反馈性质是指幼儿对于教师批评的反馈行为中伴随着的情感特征。根据刘晶波对师幼互动行为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主体的情感特征的划分,幼儿反馈行为的情感特征划分
为三种:进取、畏惧、平和。所谓进取,是指幼儿对教师批评的反馈行为中带有较为明显的大胆、不惧怕教师的情感特征。畏惧是指幼儿的反馈行为中表现出明显的对教师的胆怯、害怕的倾向。平和是指幼儿的行为中无法看出鲜明的进取或畏惧的情感特征,语气神态都比较平静。 2.观察记录表
观察的内容主要是关注整个批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行为,包括语言、动作、情绪特征等,还关注批评发生的情景以及结果。观察记录所采用的是事件取样法,即从教师对一个对象的批评行为开始至对象的反馈为一个事件,进行结构式观察。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中班幼儿批评的主题类型及其分布 批评行为主题指的是批评事件的内容指向,在教师批评幼儿的行为中,教师总是针对某一具体内容或者带着某一目的对幼儿表达一定的期望和要求。本研究将教师的批评行为纳入到师幼互动的范畴进行考察。通过对观察到的批评行为进行整理分类,将其总结为四种类型:约束纪律、生活保育、学习指导和社会交往。 统计发现,教师批评幼儿的主题主要集中在生活保育方面,占37.25%,其次是约束纪律,占32.84%。而学习指导和社会交往所占的比例明显少于以上两种主题。这说明,幼儿园教师对中班幼儿的批评主题更多地集中在生活保育方面。 (二)教师批评的方式与幼儿的反馈
以是否用语言作为主要手段可以将批评划分为言语型和非言语型。言语型批评指教师以语言为主要手段,间或附带目光、表情、姿势、动作对幼儿进行的批评,而非言语型批评是指教师单纯借用目光、表情、姿势、动作对幼儿进行的批评。观察结果显示,中班幼儿教师的言语型批评行为出现了165次,占81%,非言语型批评行为出现了39次,占19%。由此可见,中班教师主要采用言语型批评行为对幼儿进行批评教育,因此,我们仅对言语型批评行为进行分析和说明。本研究将言语型批评的类型分为发问式(包括责问、反问、询问)、祈使式(命令、禁止、建议、警告)和一般陈述式。
由表2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教师采用责问、反问、命令和陈述式的批评时,幼儿接受和不接受的比例相差不大。而当教师采用询问、警告和建议式的批评时,幼儿接受和不接受的比例相差较大,尤其是警告式的批评,其接受率达到了94.44%。 从表3可以看到,对于询问式批评,幼儿不仅倾向于接受结果,而且接受时的情绪也以进取和平和为主。虽然幼儿对于警告式批评的接受比例很高,但接受时的情感特征多是畏惧的。当教师采取建议式批评时,在幼儿接受的7次结果中,有5次为进取情绪,2次为平和情绪,没有畏惧情绪。 (三)教师批评的类型与幼儿的反馈
Mueller和Dweck将成人对儿童的批评分为三类:个人取向型批评,即对儿童做出的整体性判断,反映儿童的人格特质,指
向儿童自身;过程取向型批评,指对儿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或行为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所运用的策略进行反馈,指向行为的过程;结果取向型批评,即反映的是行为的客观结果,指向具体行为的适宜性。根据以上分类,本研究收集到的批评事件中,属于个人取向的有34件,属于过程取向的有58件,属于结果取向的有112件。
由表4可以看出,当幼儿受到教师的个人取向的批评时,不接受的有70.59%,接受的只有29.41%。幼儿在接受个人取向的批评时,伴随最多的是畏惧的情绪,达到了60%;幼儿在不接受个人取向的批评时,伴随最多的情绪是积极的。幼儿受到教师的过程取向的批评时,接受的有67.24%,不接受的有32.76%。其中接受过程取向的批评时,伴随最多的情绪是平和的,有66.67%;而不接受过程取向的批评时,伴随的情绪主要为进取和平和。幼儿对于结果取向的批评接受的比例为59.82%,而接受时伴随的情绪特征表现为最多的是畏惧,达到55.22%;而不接受结果取向批评的比例为40.18%,伴随最多的情绪特征为平和,有53.33%。
(四)教师批评行为的情感特征与幼儿的反馈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批评时会伴随着一定的感情特征。根据刘晶波的划分,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情感特征可以分为正向、负向和中性。所谓正向,指的是教师进行的批评行为中明显反应了对幼儿的关切、友好和喜爱的感情。负向指的是教师的批评中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