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以下属于教育本体功能的是() A.人的培养功能 B.人口功能 C.政治功能 D.经济功能
2.支配了德国整个高等教育,并一度使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是()原则。 A.实践与理论统一 B.做学统一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 D.研究与教学统一
3.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A.环境 B.遗传素质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主张教育万能论的是() A.康德 B.华生 C.高尔顿 D.格塞尔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年。 A.1951 B.1978 C.1985 D.1986
6.“以解决问题和小组动为转征的教学,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理论倡导的。 A.进步主义 B.社会重建主义 C.批判理论 D.永恒主义
7.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等人主张教育目的的()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无目的论 D.泛目的论
8.教育与()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现代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A.社会生活 B.科学技术 C.生产劳动 D.经济建设
9.“四书”、“五经”是我国()的教育内容。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
10.“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 A.受教育的权利 B.受尊重的权利 C.安全的权利 D.生存的权利
11.“师者,人之模范也”,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的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12.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华虚朋 C.柏克赫斯特 D.克伯屈
1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 A.道德行为习惯教育 B.政治态度和立场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4.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1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6.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______。 17.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______关系。 18.师生在人格上是______的关系。
19.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______。
20.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______”。 21.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______。 22.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______。二是设施文化。
23.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______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24.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______表现形式。
25.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______社会才出现的。 26.在教与学构成的一对矛盾中,______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7.欧洲封建社会里;曾出现过教会教育和______教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 28.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______计划。
2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______活动和个人活动。 30.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______。 31.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是______。 32.德育包括政治教育、______和道德教育。
33.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身心施加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就是______。
34.马克思、恩格斯在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
35.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6道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36.怎样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37.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38.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39.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
4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41.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四、论述题(本大题有2道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42.结合实际谈谈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互动影响。
43.联系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A教育的本体功能是人的培养功能。
2.【精析】D研究与教学统一原则支配了德国的整个高等教育,并一度使德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
3.【精析】B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遗传素质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4.【精析】A康德主张的是教育万能论。
5.【精析】D 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6.【精析】A题中所述是进步主义的观点。
7.【精析】B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等人主张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8.【精析】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现代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9.【精析】D“四书”、“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
10.【精析】D“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生存权利。
11.【精析】B“师者,人之模范也”,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的特点。 12.【精析】D设计教学法是由克伯屈首先提出的。
13.【精析】D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4.【精析】B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5.【精析】C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填空题 16.教师资格制度 17.授受 18.民主平等 19.绅士
20.癸卯学制(或《奏定学堂章程》) 21.四书五经 22.学校环境文化 23.弗洛伊德
24.外在 25.奴隶 26.教的矛盾 27.骑士 28.课时 29.小组 30.癸卯学制 31.教育目的 32.思想教育 33.课外活动 34.社会分工 35.教学 三、简答题
36.(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教的活动是属于变革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的范畴,学生的学习活动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又不同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而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间接性;②引导性;③简捷性;④交往性。 37.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通常包括几方面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他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泰勒认为,应包括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公民等。 (3)对学科的研究。 38.课外活动的意义包括: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韵联系。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39.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特点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