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周报”为学生开辟习作新天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创造性、人文性最突出的部分,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最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曾看过这样一个调查,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孩子对作文不感兴趣,把它当作一件烦心之事。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无内容可写,没有写作动力等。当孩子们对习作产生一种渴望的时候,自然不会把它当作一件烦心事。
我所教的班中,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烦感的孩子也不少,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思考并进行了一些尝试,我借鉴了全国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的教学经验,开办了《班级作文周报》。通过这个平台,及时把孩子们的作品登到班级周报上,给他们提供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孩子们迫切希望在周报上发表自己的作文,同时在自由地阅读中,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习作和鉴赏的水平。
我是这样进行尝试的:
一.营造氛围,让班级周报充满吸引力。
营造氛围是作文周报建设的基础。只有营造起良好的氛围,才能增强班级周报的吸引力,让孩子们参与其中。班级周报还没有开始出版的时候,我就先在班中进行积极的宣传,周报为每周一期,每期刊登15篇作品,题材内容不限,大家可以写你最想写的东西,并有“稿费”为奖励,让孩子们对它充满渴望和好奇。我还让孩子参与周报的编辑、排版、封面设计等工作,班级周报的取名也让班上的孩子们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他们自己的班级周报。班级周报正式开办时,我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孩子们去阅读,树立起他们的主人翁思想。当孩子们意识到班级周报是他们自己的“习作阵地”,他们就会去关注,就会渴望发表作文,就会对班级周报上的作文进行交流评论。
一个孩子在《班级周报起名》中这样写道:我觉得我们的作文周报应该叫“智慧乐园”或“智慧小屋”,因为她是我们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交流的平台。班级周报开办了,我真开心,今后既可以练练笔,还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增进友谊。短短的几十个字流露出孩子们共同的心声。当班级中这样的氛围形成时,班级周报自然就成为孩子们的向往之地,形成了一个引力场。这种内在需要所产生的动力和能量是无穷的。
二.常变常新,使班级周报充满魅力。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他们渴望不断得到新的刺激。无论是德育管理还是教学实践,都需要给孩子不断提供新的东西。因此,班级周报不论是版块设计还是美术编辑都经常进行更新。 1.内容上常变常新。
周报的及时出版是最重要的。我每周都向学生征稿,并把投稿与班级的奖励挂钩,只要投稿就有奖励,稿件被选中还有额外的“稿费”,激发了孩子们投稿的热情。有时孩子们的稿件在一次周报上不能全都登出来,还会顺延到下一期,这让孩子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我还开辟了“推荐”版块,将一些好的作品向大家及时推荐,也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一周推荐,一月推荐,更激发了孩子们对班级周报的关注。
2.形式上常变常新。
周报在发行了几期之后,就有孩子建议要更换封面,或者增加一些版块。为迎合孩子的心理需要,我就和编辑小组的孩子们在形式上常变常新。首先是封面的更新,可根据不同的时令适时更换封面。如夏天我们可选择活泼的亮色做封面,冬天可选择偏暖色调的页面等。其次是版块的增减,可以根据孩子们的想法更换,并插入一些他们喜欢的图画,使周报更具吸引力。形式上的常变常新,给孩子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不断激励,给投稿注入动力。
班级周报的建设需要孩子们全情投入和全程参与。我就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对他们不断进行激励。激励产生动力,动力产生效率,效率可以转换。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受到情感激励的人,其能力可以发挥到最大限度。如何有效地进行激励是班级周报建设中一个重要策略。 1.以积分制激励投稿。
当孩子们在周报上发表一篇作文积1分,当孩子在周报上发表10篇习作积10分时,就发给他们一张“小作家”的喜报 ,通过积分制不断激励孩子。一个学期下来进行总结,看谁的积分最多,给予一些奖励,如书籍、文具等,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注入动力。积分制的运用,一方面让学生纵向进行自我比较,通过努力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另一方面,学生都想比同学获得更高的积分,横向的竞争也激起了大家的写作热情。
2.设立小作家个人专辑。
所谓小作家个人专辑就是在版块设计时把学生的名字作为一个版块。当孩子的作文达到一定篇数的时候,就可以给他设立专辑。上学期,周报刚建立时,规定一学期来达到10篇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专辑。到了五年级,规定一学期来要达到15篇才可以拥有自己的专辑。这种方式与积分制一样,同样促进孩子的自我超越和相互竞争。 3.定期推荐奖励佳作。
通过及时总结反馈,评比和推荐最佳习作,定期可推荐“每周佳作”和“每月佳作”,学期结束时可推荐“最佳创意奖”、“最佳描写奖”、“最佳人气奖”等。评比时可以是口头推荐,也可以是书面推荐——这相当于写读后感,当一位同学的作品获得一定的“人气”支持时就可以参与班级奖项的评选。
四.多维互动,让交流具有活力。
当作文变成班级周报时,对其进行阅读的就不单纯是老师了。当阅读主体丰富起来以后,就能实现交流上的多维互动,激发孩子参与热情,促进习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1.师生之间互动交流。
我每周都利用班级阅读课开展周报阅读交流,在互动交流中,少不了教师的参与,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你总站在他们的身边。教师可以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与孩子们一起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交流,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班级交流氛围。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或从选材和表达技巧上进行评论,给学生提供写作上的辅导;或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引导,做学生人生之路的导师。这样既教作文又教做人,何乐而不为之呢?
2.生生之间互动交流
当孩子们意识到周报是他们自己的“习作阵地”,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他们就可以更轻松、自主地对上面的每一篇作文进行评论,同学们在交流课上你写我议,你说我接,互动交流,各抒己见。的确,当作文变成周报后,他们一边关注着别人的作品,一边及时反思并进行修改自己的习作。
有了班级周报之后,班上的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班上有一个
孩子叫方泽坤,原来对作文是不感兴趣的,写篇作文真有点像“挤牙膏”。当第一篇作文在周报上登出以后,对他影响很大。两个月中,他连着发了《妈妈的烦恼》《春天》《老爸戒烟》等5篇作文。后来,他成了班级周报的“特约编辑”。有了作文周报,孩子们能经常看到自己和同学的习作,从另一种视角去审视自己的作品,从而打开习作的思路。他们会随时去寻找习作素材,有学校里的事情,有家里的事情,有快乐的,有烦心的??当他们用心去阅读生活,去观察思考的时候,原来作文单一题材格局就会打破,内容自然就变得丰富多彩。“倡导学生自主选材,加强平时的练笔。”这不正是新课标的要求吗?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孩子们希望更多地展示自我,这也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不想写作文,主要受动机的影响。如果他们觉得习作是为了完成任务,是为了父母家长而写,自然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班级作文周报的出现,促使孩子们对习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因为他们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周报上刊登,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我们班的许多同学都在周报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习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学校的创新作文大赛中,我们班获得了团体一等奖。
习作教学是很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创新的,班级周报的产生对孩子们习作兴趣提高和能力培养等都很有好处。这也是我在习作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今后还将不断进行更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