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ashing waves beat on the shore, Rolling up a thousand heaps of snow. To match the hills and the river so fair, How many heroes brave of yore Made a great show!
这五行诗句的译作借助“音美”、“形美”来表达原文的“意美”,是许先生擅用的表现手法。其中与原文对应的精当选词如:\巉岩矗立] “tower in the air” [直冲云霄] “Swashing waves” [汹涌的波涛],\等词形象生动,有力地再现了原文的意境和恢宏的气势。其韵律为:abc abc,读起来铿锵有力,给人以欣赏一幅壮美的配音画卷般意蕴悠长的感受。其中 To match… [为了无愧于…],和 make a great show [展示英姿才华] 以英语表现法特有的严密的逻辑优势体现出原作后两句中表层形式所无、内容却有的深层意境。使译语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美的同时也感悟到其中所折射出的汉文化中独特的形象化思维。既忠实再现原文内涵,又适当地发挥了译入语的优势。 3.2音美与形美
在“意美”的前提下,许先生十分强调诗歌翻译的“音美”,同时也力求传达其“形美”。他说: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许渊冲1993,P12)
这无疑与汉语的音系特征密切相关。“汉语的音系特征是(1)元音优势。汉语没有辅音,可以成?字?;没有元音,不能成“字”,这就使汉语音素组合具有完美的音乐感、实质感;(2)声调系统。由汉语的“字”都必须由于元音构成基本音素,具有充实的音量,因此,汉语的?字?都有声调,构成了汉语特有的声调系统,以称为“调位”即平、上、去、入四声的模式组成;(3)平仄分类。汉语声调系统又有平仄的分类,平仄分类使汉语极富抑扬感;(4)汉语属于单音节文字,非常便于组成不同音节的词或词组,词与词搭配时中间也不必使用连接音素,这就使汉语的语音流纯净清晰,优美悦耳,以上所述汉语的语音特征充分表现在汉语文学作品中,显示出汉语音素的独特的风格美。”(刘宓庆P221)也正是这些音系特征赋予了汉语诗词配乐文学的特色和独特的音韵美。因此,许先生在他长期的汉诗英译实践中孜孜不倦地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统一和完美对应。他的每一首诗歌译作都有整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和音乐感,力求使“形美”与“音美”相得益彰,以此来体现原文的“意美”。鉴于篇幅,以下谨撷其精华共飨:
(1)陆游脍炙人口的名篇《钗头凤》 原文: 红酥手, 黄藤酒, 满园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湿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莫,莫! 译作:
Pink hands so fine, Gold-branded wine,
Spring paints the green willows palace walls can?t confine. East wind unfair, Happy times rare.
In my heart sad thoughts throng; We?ve severed for years long. Wrong, wrong, wrong! Spring is as green, In vain she?s lean,
Her silk scarf soaked with tears and red with stains unclean. Peach blossoms fall Near desert?d hall. Our oath is still there. Lo! No word to her can go. No, no, no!
此篇译作无论在诗行形式,还是韵律方面都做到了与原文基本对应:1)上、下阙均为八行;2)原诗有平仄,英译诗用了抑扬格或扬抑格;3)长短句式对应。 如译文中用每行四个音节两个抑扬格或扬抑格音步对应原诗中的三字短句;用十二个音节六音步抑扬格诗句对应原诗中七言长句。4)韵脚也基本一致。原诗上、下阙的韵脚均为:aaa bb cdd, 而译文也以同样优美的形式和工整的韵律均对应为 aaa bb ccc。几近完美地再现了原诗的形式美和音韵美,因而能使读者切身体会和欣赏类似原诗的风格,帮助读者理解、领会原诗中哀婉动人的意境和诗人无可奈何的心境。
(2)李清照的名篇《声声慢》中首句: 原作: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译作: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an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原诗运用七对双声迭韵词把 “愁” 情抒发到极至。既形象生动, 又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译作中字斟句酌, 表达凝练,尽力传达原诗特点,不仅选用与原文元音相近的miss, is等短音押韵,而且首尾两句最后一词连辅音也相同:miss 和cheer分别与“觅觅”和“戚戚”相对应, 末句I felt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中三个并列短语与原文中的三对迭韵词殊途同功,将孤寂、凄苦之情的意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勾画出来。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韵味。堪称形似、音似与意似完美结合的典范。 (3)毛泽东诗词选析
毛泽东的诗词以境界高远深邃、风格豪放壮美著称。其语言形象生动,格律、对仗工整,双声叠字丰富。许先生称之为“具备意美、音美、形美的艺术高峰”。 (许渊冲 1993, P5) 请欣赏以下对仗工整的译文诗句: 《七律 冬云》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水调歌头 游泳》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采桑子 重阳》 不是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In the deep sky cold waves are swiftly sweeping by; On the vast earth warm winds gradually growing high.
Sails in the wind go past, Tortoise and Snake stand fast; Great works are on the make. Unlike springtime, Far more sublime,
The boundless sky and waters blend with endless rime. 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 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go, Thousands of leagues flies snow.
Behold! Within and without the Great Wall 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 And up and down the Yellow River, all 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 这几组诗句主要有以下特点:
(1)原诗对仗工整,英译诗句句对应,充分体现“形美”;如原文中的“高天、大地;寒流、暖气; 动、静; 不是、胜似; 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惟馀莽莽、顿失滔滔”等词句在译诗中都得以巧妙对应。而在《采桑子·重阳》中三句不仅韵脚整齐,而且用地道的英语句式贴切地表达了汉语“不是”与“胜似”的含义对比。
(2)原诗平仄格律工整,英译诗音步节奏规范; 短句大多译为抑扬格二、三音步或四音步,长句大体译为抑扬格五音步或六音步。
(3)原诗用词生动、音形意俱美,译诗字斟句酌、用词考究。例如《七律·冬云》中的两句用 “sw”的双声来译“滚滚”,用“gr”的双声来译“微微”。以此来传达原文中叠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水调歌头 · 游泳》中的go past, stand fast真可谓独具匠心,译出了动静对比的神韵,使人仿佛在欣赏优美流动的自然风光:江上的帆船乘风而行,两岸的龟山、蛇山巍然屹立,它们正见证着祖国建设宏图大展。
(4)原诗押韵处,译诗音韵似;原诗无韵处,译诗韵律在。例如《沁园春·雪》的译作。这正是许先生的“三势论”中“发挥译语优势”理论的体现。
许先生认为中国语言和西方语言不大相同,对等的词语不太多。因此,对等的翻译理论不一定能应用于中西翻译。他主张翻译时要发挥译语优势、扭转劣势、争取均势。他认为英语的迭词不如汉语多是英语的劣势,可用双声、头韵等来扭转劣势。(参许渊冲 2000, P404-405)既然两种语言难于对等,翻译中就必然有得有失,因此他主张“以创补失”,认为如果所创的效果比原文更好,就可算是“以创补失”。(许渊冲 2000, P 405)
仔细研读,处处可见他深谙原作、精益求精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别具一格、功力过人的精湛译技,处处能感受到译作中所传达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及其所体现的“美化之艺术”的文学翻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