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3年中考物理试题(word解析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2分)(2013?济宁)小满是一名九年级学生,下面是与他有关的一些数据,你认为合理的是( ) A.手掌宽度为2.5dm B. 百米赛跑的速度可达15m/s 3 脉搏正常跳动的频率为70Hz C.D. 身体的体积约为0.05m 考点: 长度的估测;时间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 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 解: A、人手掌的宽度约10cm,2.5dm=25cm.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的速度略大于10m/s,一般人百米速度不可能达到15m/s.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人正常的脉搏跳动在70次/min左右,而70Hz是指每秒跳动70次,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的质量约50kg,人的密度与水差不多,则V==0.05m,此3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并熟练掌握单位的换算. 2.(2分)(2013?济宁)在严寒的冬季,小满到滑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进行人工造雪,他发现造雪机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将水吸入,并持续地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而在“白雾”下方,已经沉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如图所示,对于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凝固 B. 凝华 C. 升华 D. 液化 考点: 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现象,本题中的雪是由水造出来的,据此分析. 解答: 解:人工造雪机在造雪时,吸入大量的水而产生雪,因此这个“雪”是由“水”变化来的,属于凝固现象.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分析,要抓住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这才是解题的关键. 3.(2分)(2013?济宁)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a A. B. b、d c C. D. a、b、c、d 考点: 透镜的光路图. 分析: 首先要仔细观察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再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出选择. 解答: 解:从四个光线通过透镜的情形可知,a、b、d的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所以都是凹透镜;只有c是凸透镜,且入射光线是从凸透镜的焦点以内发出的,折射光线变得会聚了. 故选C. 点评: (1)此题考查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 (2)在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学性质的前提下,明确经过透镜折射后,光线变得发散了还是会聚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4.(2分)(2013?济宁)如图所示,下列哪种仪器在完全失重状态下仍可以使用( ) A.B. C. D. 托盘天平 弹簧测力计 密度计 压强计 考点: 重力. 专题: 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 失重也就是没有重力,依靠重力作用进行实验的器材都不能使用,分析各选项中的仪器的原理,找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解答: 解:A、天平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天平平衡需要物体的重力,所以天平不能在失重状态下有效使用; B、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在失重状态虽然重力表现不出来,但是拉力总还是有的,所以弹簧秤仍能在失重状态下有效使用; C、密度计测液体的密度是根据密度计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平衡而测密度的,完全失重,没有重力和浮力,不能用密度计测液体的密度,所以密度计不能有效使用; D、在失重状态下,液体不会产生压强,因此压强计不能有效使用. 故选B. 点评: 到太空中不能进行的实验: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托里拆利实验、弹簧测量计不能测量重力但是可以测量拉力、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等,与重力和气压有关的实验都将不能进行.
5.(2分)(2013?济宁)我国研制的“神舟九号”实验飞船在返回地面通过大气层的飞行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飞船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B. 飞船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飞船的势能越来越小 C.D. 飞船的外表温度会升高 考点: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专题: 分子热运动、内能;机械能及其转化. 分析: (1)分析实验飞船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变化,从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考虑.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被举得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2)在返回过程中,飞船需要克服摩擦做功,消耗机械能,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飞船的外表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解答: 解:“神舟九号”实验飞船进入大气层到着陆的过程中,为了让飞船安全着陆,飞船下落的速度越来越慢,而质量不变,所以动能减小;飞船的高度减小,所以重力势能减小,所以飞船的机械能减小,故A错误,C正确; 在返回过程中,需要克服摩擦做功,消耗机械能,将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飞船的外表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B正确,D正确. 故选A.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动能、重力势能影响因素以及对能量转化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6.(2分)(2013?济宁)如图所示,不是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的是( ) A.B.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C. 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D. 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 考点: 物理学方法. 专题: 其他综合题. 分析: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解答: 解: A、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时,相同之处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之处是压力的大小,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判断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B、通电螺线管的磁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应用安培定则可以直接判断,无需比较.符合题意; C、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时,相同之处包括液体的质量、初温度、容器的规格、酒精灯的发热情况等,不同之处是液体的种类,从而得出物质的吸热能力与物质种类有关.不符合题意; D、判断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时,相同之处是悬挂带正电的玻璃棒,不同之处是靠近玻璃棒的带电体所带电性,从而得到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正确应用比较法,得到客观结论的前提是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7.(2分)(2013?济宁)开关S闭合后,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所示,由此可知( )
A.a端是电磁线管的N极,c端是电源正极 b端是电磁线管的N极,d端是电源负极 B. a端是电磁线管的N极,d端是电源正极 C. D.b端是电磁线管的N极,c端是电源负极 考点: 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安培定则.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利用小磁针静止时的N、S极的方向确定了螺线管的N、S极,然后利用螺线管的绕向和磁极,根据安培定则再确定螺线管中电流方向,进一步确定电源的正负极. 解答: 解:由于小磁针静止时,其左端为N极,右端为S极,根据磁极间的作用规律可知,螺线管的a端为S极,b端为N极. 根据螺线管的NS极和螺线管的线圈绕向,利用安培定则,伸出右手使大拇指指示螺线管的b端N极,则四指弯曲所指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所以电流从螺线管的右端流入,则电源的d端为正极,c端为负极. 故选C. 点评: 在解题过程中若要判定螺线管或磁体的NS极,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根据图示的磁感线方向来确定;②利用周围小磁针的NS极来确定;③利用和已知极性的磁体的相互作用情况来确定;④利用安培定则来确定.在此题中,就是利用小磁针的SN极来确定的螺线管的磁极. 8.(2分)(2013?济宁)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间只存在吸引力,没有排斥力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B. 在中子、氯原子和水分子中,水分子最小 C.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考点: 分子和原子组成物质;人类探究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分析: (1)分子间同时存在斥力和引力. (2)分子在不停地进行无规则运动. (3)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4)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宇宙没有中心. 解答: 解:A、分子间同时存在斥力和引力.选项错误. B、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进行无规则运动.选项正确. C、在中子、氯原子和水分子中,水分子最大,氯原子其次,中子最小.选项错误.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宇宙没有中心. 故选B. 点评: 本题涉及最简单的一些基础知识,如分子运动、分子作用力、分子构成等. 9.(2分)(2013?济宁)在物理实验中,往往对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提高精度,有的是为了寻找规律.下列四个实验中,通过多次测量提高精度的是( ) A.在探究“电流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时测量多组对应的干路电流和支路电流 在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多次改变液体密度、液体深度,测定对应的压强 B. 在探究“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多次更换电阻丝,测量对应的电流. C. D.在探究“某种物质的密度”时,测量多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值 考点: 物理学方法. 专题: 其他综合题. 分析: 解决此题要知道初中物理实验进行多次测量目的是什么,一是为了求平均值,提高准确度,减小误差;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根据题意探究多次测量提高精度的,就需要将多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解答: 解: A、在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时测量多组对应的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是为了探究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找到普遍规律.不符合题意; B、在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多次改变液体密度、液体深度,测定对应的压强是为了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找到普遍规律.不符合题意; C、在探究“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多次更换电阻丝,测量对应的电流是为了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找到普遍规律.不符合题意; D、在“测量某种物质的密度”时,测量多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值,用分别求出密度取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提高准确度.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物理实验中,以“探究”二字开头的课题,多次测量的目的一般是发现规律;以“测量”二字开头的课题一般是减小误差. 10.(2分)(2013?济宁)用两个相同的电热水器给质量同为2kg的物体甲和水加热,他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甲物质10min吸收的热量为( )
A.0.84×10J
5 5B. 1.2×10J[来源学科网ZXXK] 5C. 2.52×10J D. 都不是,不能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