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深厚的基础知识是成功的根本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曾产生过许多画家、雕刻家、建筑家,而达·芬奇被
认为是那个时代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最杰出的“巨人”,他在许多领域都有发明创造。
达·芬奇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从小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对绘画有特别的爱好,也喜欢玩弄黏土做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有一天,达·芬奇在一块木板上画了一些蝙蝠、蝴蝶、蚱蜢之类的小动物,他的父亲看见了,觉得画得不错。为了培养他的兴趣,父亲送他到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佛洛基阿的画坊去学艺,那时,他正好14岁。
佛洛基阿是一位富有经验的画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教达·芬奇的第一课就是画鸡蛋。从此,达·芬奇根据老师的要求,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
过了一年,二年,达·芬奇有点不耐烦了。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便问道:“老师,为什么老是让我画鸡蛋呢?”佛洛基阿听了,耐心地对他说:“别以为画鸡蛋很简单,很容易,要是这样想就错了。在1000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如果要在画纸上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多画鸡蛋,是在训练眼睛去观察形象,训练得心应手地表现事物,等到手眼一致,那么对任何形象就都能应付自如了。绘画,基本功是最重要的,你不要浅尝辄止,要耐心地画下去啊!”达·芬奇点头称是,于是更加刻苦认真地画起来。
这生动的一课,不仅为达·芬奇的绘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他以后钻研多方面的学问都很有启迪。达·芬奇在此整整苦学十年,不但在艺术方面得到了良好的训练,而且阅读了很多书籍,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试想,如果达·芬奇当时选择放弃或是老师佛洛基阿没有教达·芬奇画蛋,世界上还会出现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达·芬奇吗?答案肯定是,不能出现。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如果失去了坚实的基础的支撑,势必会倾倒成一片瓦砾;苍天大树一旦失去了根基的营养供给,势必会枝枯叶黄。学习也是如此。
基础知识匮乏的人,在艺术的舞台上,注定了只能跟随别人的指挥棒起舞。只有拥有了足够的基础知识,才能够真正让自己的思想自由地起舞.
6.学习可带来无穷的乐趣
从前,有一个国王,年纪很大了才有一个儿子,这位小王子不肯专心学习,很让国王头疼。国王对着镜子看了看自己,唉,自己越来越老了,很快就不能再管理国家了,可是我的小王子还是什么都不肯学,将来,他可怎么治理国家啊!我得好好想个办法让他热爱学习,要不然,我们的国家可就完了。 小王子整天不学习,他在干什么呢?原来啊,他喜欢做木工活,天天都跟着皇宫里的老木匠转。老国王看到儿子这样,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一天,国王把小王子叫到大殿上。大殿边上有一位侍卫右手举着,像在托着什么东西,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国王对王子说:“我亲爱的儿子,刚才邻国送给我们一只神奇的鸟,你看,我让侍卫拿着呢。”
“什么,神奇的鸟?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啊。”王子跑了过去,左看右看,什么也看不见。
“你当然看不见了,因为这是一只神奇的鸟啊。一只看不见的鸟,我要你为这只鸟筑一座合适的鸟屋,放在御花园里。”
“什么?可是亲爱的父亲,我看不到鸟,怎么知道它有多大,怎么给它准备一个合适的鸟屋呢?”王子着急地问。
“这个我不管,你去问问国师吧。”说完,国王就走了。
王子很犯愁,于是就把国师叫到自己的宫殿里。国师听了王子的话后,说:“王子殿下,我虽然活了这么久,可是也没见过这种神奇的鸟啊。这样吧,宫
里的藏书处有许多书,明天开始你就去那里查吧,也许会有关于神奇的鸟的资料。”
第二天,王子一大早就跑到了藏书处翻起书来。可是花了好多时间也没找到一本有关这种鸟的资料的书。可是,王子似乎渐渐忘了这件事情,因为他被书里的内容吸引了。他从书里知道了,世界上有好多种鸟,最小的是蜂鸟,最大的是鸵鸟,还有会说话的鸟,王子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国王偷偷派人来看,看到小王子这样认真学习,国王很高兴。
日子到了,国王把王子叫了过来。国王问他:“孩子,你的鸟屋做好了吗?” “没有,父亲。”王子说,“我很抱歉,因为藏书处的书太有意思了,我看得入迷了。但是,我也没有白看,我已经认识了许多鸟,总有一天,我会找到这种鸟的资料的,那时候就可以做鸟屋了。”
国王很高兴,走下王位,拍着王子的肩膀说:“亲爱的孩子,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不是真想要你做鸟屋,我是想要你知道学习是一件快乐而且有用的事情。”
学习可以使人获得丰富的知识,使人思维无比活跃,从而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探索知识的奥秘会使人的精神感到非常愉快。上文中的王子就是因为在书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才痴迷于书,才爱上了学习的。学习的乐趣只有爱学习的人才能享受,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的人无法体会得到。让我们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吧。
7.饱食终日不如发奋读书
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就酷爱读书。由于家
境清贫,上不起学,10岁时住进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发愤苦读,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吃下去。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
庙里的老火头僧,很佩服范仲淹这种精神,时常称赞他。范仲淹说:“一
个人如果不读书,只知饱食终日,贪图安逸,那种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范仲淹为了开阔眼界,寻访良师,增进学识,便风餐露宿,千里迢迢来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进了著名的南都学舍。在学舍中,他昼夜苦读,“未尝解衣就枕”。在冬夜里,读得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洗脸,让头脑清醒过来,继续攻读。
同学中有一个南都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忘我攻读”,只吃点粥,很是感动。回家对他父亲讲了这件事。留守感慨地说:“这是个有大志、有出息的孩子。你拿些肴馔送给他吃吧。”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根本没吃他送的食物,就责备他。范仲淹答谢道:“我并非不领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贪此佳食,恐怕将来吃不得苦。”
沉迷于学问之中,生活虽清苦,但精神非常愉快。这正是范仲淹的写照。 勤奋是学习所必备的优良品质,刻苦努力则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知识的甘甜;只有耐得住清贫和寂莫,才能到达难以企及的知识高峰。
8.每天都是学习的好时光
春秋时代的晋平公是个好学的人。在70岁的时候,他依然还希望多读点书,
多长点知识。
但是,他又没有自信,他总是对自己说:
“我所掌握的知识真是太有限了。我好想再学一些啊,可是70岁的人再去学习,还能掌握吗?”
他有一位贤明的臣子叫做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学而又有智慧,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懂得很多别人想不通的道理。这一天,晋平公见到师旷,就问他:
“你看,我都70岁了,岁月真是不饶人啊。我现在再读些书,长些学问,
是否太晚了呢?” 师旷回答说:
“您说太晚了,那就把蜡烛点起来吧。”
晋平公有些糊涂了,心想,师旷在说什么啊,便说:
“我跟你说的可是正经话,你不要跟我瞎扯啊。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啊?”
师旷听到这话,不禁笑了起来,连忙说:
“大王,您误会我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晋平公很疑惑,问:“这怎么讲啊?” 师旷回答说:
“我听说过一个比喻,说人在少年时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那太阳越照越亮,照亮的时间也长久。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仍然很强,照亮的时间也还有许多。人如果到了老年而好学,这时虽然已日暮,没有了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晋平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
“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我有信心了。我要开始好好地点着蜡烛学习了。”
师旷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只要热爱自己,每天都是学习的好时候。从古至今,在中外卓越的伟人身上,都可以找到某些成功的偶然性,但他们才学广博、勤于耕作,惜时如金,又体现了成功的必然性。
晋平公一生好学,把每一天都当做学习的最好时光,这种精神是多么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