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模块质量检测(二) 遗传与进化(3)

2020-06-03 15:52

可能形成基因型为AaB的卵细胞。基因型为AaB的细胞如果染色体缺失了一个含b基因的片段,则可能形成基因型为AaB的细胞,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8.选D 题设条件下,可用基因频率进行相关计算。雄雌个体中两种基因型的比例均为Bbdd∶BBdd=1∶2,由此可推断雌雄个体中d的基因频率为1,可以不考虑,B的基因频率为(1/3÷2+2/3)=5/6,则b的基因频率为(1-5/6)=1/6。子代中杂合子基因型为Bbdd,该基因型频率为2×(1/6×5/6)=5/18。

9.选D 从图中可看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M基因异常,酶⑤不能合成,黑色素不能合成,P、N基因正常,体内无苯丙酮酸的积累,只患白化病。N基因异常,酶③不能合成,黑尿酸不能被转化而在体内积累,婴儿使用过的尿布留有黑色污迹。P基因异常,酶①不能合成,体内的苯丙酮酸积累,阻碍脑的发育,导致智力低下,病人又“白”又“痴”。

10.选A 根据表格信息,F1出现了隐性性状——非裂翅,说明表现裂翅的亲本是杂合子;表中的杂交实验结果,既符合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也符合X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若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对于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常选用的方案是雌性选隐性纯合子,雄性选显性纯合子,即雌性非裂翅纯合个体与雄性裂翅纯合个体杂交,如果子代雌性个体全为裂翅,雄性个体全为非裂翅,则说明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果子代中雌雄个体都表现裂翅,则说明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1.选B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在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达到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目的。油菜物种甲、乙杂交,子代丙是异源二倍体,其染色体数为10+8=18,用秋水仙素处理其顶芽后,发育成的幼苗丁中部分细胞染色体加倍为36条,该类细胞到有丝分裂后期可观察到72条染色体,其他时期可观察到36条染色体。决定生物进行方向的是自然选择,而不是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染色体畸变)。虽然形成戊的过程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但是其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物种甲(2n=20)+物种乙(2n=16),为异源四倍体,与二倍体物种甲、二倍体物种乙都存在生殖隔离,因而戊是新物种。

12.选D 由图可知,图a为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基因的数目未发生改变,性状可能没有变化;图b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性状也随之改变;二者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13.选A 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2出现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说明双显性为野鼠色,双隐性为棕色,即M-N-为野鼠色,mmnn为棕色,只具有M或N(M

nn或mmN-)表现为黄色或黑色,A符合题意。

14.选D 分析碱基序列的变化前后不难发现,变化前:B插入点之前的2个碱基与插

入点之后的1个碱基转录为AUG(起始密码子),从此处开始翻译,第2段碱基序列的第4、5、6个碱基转录为UAA(终止密码子),在此处翻译停止,共翻译产生123个氨基酸的多肽

链。变化后:翻译起始点与变化前向前移了3个碱基,第2段碱基序列的第9、10、11个碱基转录为UAG(终止密码子),在此处停止翻译。整个的变化只影响翻译的起点和终点,并不影响基因的复制和转录;转录和翻译均能进行;碱基变化后此基因可翻译产生含125个氨基酸的多肽链,长度增加了。

15.选A 深绿色植株和浅绿色植株杂交,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BB∶1Bb,b的基因频率为1/(2×2)=1/4,F1随机交配,则F2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16,基因型为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9/16,基因型为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6/16,基因型为bb的个体在幼苗期死亡,则成熟群体中BB∶Bb=3∶2,B的基因频率为(3×2+2)/(5×2)=0.8。

16.选C 属于二倍体的生物有③、④、⑤、⑥,⑧为三倍体,⑨为单倍体。③经过处理产生④,其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⑤自交产生⑥,其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dd,产生的⑨可能为ABd、Abd、aBd、abd。④、⑦能产生可育的后代,⑧、⑨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17.选D 由于3、4两人生出8、9两个患者,所以甲、乙两病都是隐性遗传病,又4(父亲正常)8(女儿生乙病),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甲、乙两种病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6患两种隐性病,1(6的母亲)的两对基因都是杂合子,所以1可产生四种不同基因型的卵细胞。5(女儿)分别从父母1和2获得1个X染色体,5不是甲病患者但一定是甲病的携带者。

18.选C 图①表示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图②表示易位;图③中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的缺失;图④中,若染色体3正常,染色体4则发生染色体结构畸变中的缺失,若4正常,染色体3则发生染色体结构畸变中的重复;图中4种变异原因都是遗传物质的改变,都能够遗传。

19.选C 从图示看出,F1中出现绿株的根本原因是射线处理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结构缺失。

20.选C 根据题中信息“有D基因存在会将蓝色素全部转化为白色素”可知,不是D基因抑制C基因的表达。一定要弄清基因表达指的是“基因是否指导合成了相关蛋白质”,而不是“是否出现了某性状”。

21.选B 本实验说明了S型菌的DNA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导致小鼠死亡。 22.选C 过程Ⅳ是翻译,需要模板、原料、能量、酶及tRNA。

23.选D 根据子代出现长尾鼠,判断亲本的短尾鼠基因型为Dd,又因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不同,结合题中表格所呈现的复等位基因的关系,可确定两亲本的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A1A2Dd、A1aDd。F1的性状分离比4∶2∶2∶1,可拆分成(2∶1)×(2∶1),由此可判断基因组合DD致死,由于A1纯合时胚胎致死,由此可确定F1中的四种表现型均为杂合体。F1中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1/2A1A2Dd、1/2A1aDd,利用棋盘法逐对分析每对基因:

2/4A1 1/4A2 1/4a 2/4A1 1/4A2 1/4a

4/16A1A1(致死) 2/16A1A2(黄色) 2/16A1a(黄色) 2/16A1A2(黄色) 1/16A2A2(灰色) 1/16A2a(灰色) 2/16A1a(黄色) 1/16A2a(灰色) 1/16aa(黑色) 可知灰色个体占3/12;基因型为Dd与Dd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为长尾(dd)的概率为1/3,则子代中灰色长尾的概率为3/12×1/3=1/12。F1中灰色长尾鼠的基因型为A2add,其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可出现黑色鼠。

24.选A 假设敏感和抗性由基因A、a控制,若突变体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原敏感型大豆基因型为Aa,缺失了A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导致抗性突变体出现,则抗性基因一定是隐性基因;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个体没有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突变体再经诱变也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基因突变是可逆的,再经诱变可能恢复为敏感型;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此情况属于基因突变,抗性基因可能编码肽链,也可能不编码肽链。

25.选C 放归活动导致新基因加入,会影响原有种群的基因频率。种群只有在随机交配时的情况下才可能保持种群基因频率不变。遗传漂变导致基因频率改变是小种群发生的随机事件,不是自然选择的具体表现。不同性状个体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其繁殖率的差异会导致下一代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6.解析:(1)由图可知,结构Ⅰ是双层膜结构的核膜,Ⅱ是线粒体DNA。(2)过程①是核DNA转录合成RNA的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还需要酶和ATP。它们都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3)核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线粒体DNA的表达场所是线粒体。(4)Ⅲ是tRNA,上面的三个特定的碱基(反密码子)和mRNA上的密码子是互补配对的,即mRNA上的密码子是ACU,该tRNA携带的氨基酸是苏氨酸。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中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故蛋白质2应该是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5)由图可知,细胞质基质中的RNA来自于核DNA的转录。因此最有可能的是α-鹅膏蕈碱抑制了核DNA转录,使得细胞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蛋白质1是核DNA表达的产物,核DNA表达受抑制必定会影响线粒体功能。

(6)①过程是核DNA转录的过程,其中b在DNA分子中,应该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而d在RNA分子中,应该是胞嘧啶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是催化转录过程的酶,可以催化单个核糖核苷酸聚合成RNA分子。

答案:(1)核膜 线粒体DNA (2)ATP、核糖核苷酸、酶 (3)细胞核、线粒体 (4)tRNA 苏氨酸 三 (5)① 会 (6)前者含脱氧核糖,后者含核糖 RNA聚合酶

27.解析:(1)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当RNA聚合酶与基因的启动部位结合时转录开始。(2)根据题意基因型aa__ee的花瓣白色,A_bbee黄色,aa__E_蓝色,A_B_ee红色,A_bbE_绿色,A_B_E_紫色。纯种白花(甲)与纯种黄花(乙)杂交,F1全为红花,

则甲为aaBBee,乙为AAbbee,F1为AaBbee,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A_B_ee)∶黄花(A_bbee)∶白花(aaB_ee、aabbee)=9∶3∶4 。(3)在F2获得蓝色(aa__E_),F1为必须是含E基因同时不能是AA,其自交后代才有蓝色,这样亲本要选择aabbee(白花)、AAbbEE(绿花)。

答案:(1)翻译 RNA聚合 (2)aaBBee AAbbee 红花∶黄花∶白花=9∶3∶4 (3)遗传图解如下:

绿花 白花 P AAbbEE × aabbee ↓ F1 AabbEe 绿花 ↓?

F2 A_bbE_ A_bbee aabbE_ aabbee 绿花 黄花 蓝花 白花 9 ∶ 3 ∶ 3 ∶ 1

28.解析:(1)利用野生草莓培育“章姬”的过程运用了多倍体育种技术,其原理是染色体畸变。(2)①不同基因的根本区别是其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即其遗传信息的差异。②杂交实验的结果说明两对相对性状是自由组合的,其中抗除草剂、早熟分别是显性性状,F2性状分离比为9∶3∶3∶1,抗除草剂晚熟草莓是其中的3,所以其中的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③题目要求书写的遗传图解比较常见,只是注意“B”视作显性基因,“B”视作隐性基因处理就可以了,另外注意规范书写。

答案:(1)多倍体 染色体畸变

(2)①碱基(或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差异 ②1/3 ③遗传图解如下: F1 BBDd 抗除草剂早熟 花药离体培养 BD Bd BD Bd 染色体加倍

F2 BBDD BBdd BBDD BBdd 抗除草剂 抗除草剂 不抗除草剂 不抗除草剂 早熟 晚熟 早熟 晚熟 1 ∶ 1 ∶ 1 ∶ 1 从中选育出抗除草剂早熟的纯合子。

29.解析:(1)依题意,A基因存在则无香味物质,可能是由于A基因控制合成的酶促

进了香味物质的分解,而基因a纯合时,参与香味物质的酶缺失,从而使香味积累。

(2)依杂交结果,抗病∶感病=1∶1,无香味∶有香味=3∶1,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从而可知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8AABb、1/8AAbb、1/4AaBb、1/4Aabb、1/8aaBb、1/8aabb,其中只有1/4AaBb、1/8aaBb自交后代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aaBB),其所占比例为1/4×1/4×1/4+1/8×1×1/4=3/64。(3)正常情况下AA与aa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是无香味的,F1中出现一株有香味的植株,原因可能是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即A变成a),也可能是雌配子形成时A基因缺失,子代中只含有a基因。(4)离体花药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最终形成单倍体植株,表明花粉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所需的全套遗传信息。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1)a基因纯合,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 (2)Aabb、AaBb 3/64

(3)某一雌配子形成时,A基因突变为a基因 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4)愈伤组织 全部遗传信息 幼苗


浙科版模块质量检测(二) 遗传与进化(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13陈姓起名大全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