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1.自我涵盖两种意义:一是被认同、被感受、被知觉的客体,另一个是执行思考、感受和认知客体的功能的主体。
2.自我同时包涵主体和客体,而自我概念是自我的客体部分,是一个人对自己形象及有关人格特质持有的整合知觉与态度
首先,自我概念不是关于自己的各种零散的知识,而是一种有组织、协调一致的结构,它存在于意识之中,是可察觉的,并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量工具进行评定
第二,自我概念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意味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可能与客观事实不符,但是个体的确相信他们的知觉、信念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因而成为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
第三,自我概念是对自我的态度。而态度的形成必先有价值判断的发生,自我评价与对自我的态度是不可分的
二、自我的结构
(一)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镜我) (二)詹姆士:身体我、社会我、精神我 (三)马库斯:当前的我、可能的我 三、自我意识的功能
1、自我保护功能。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它就会知道行为来维护本身的稳定与完整,避免自我结构受到损伤与改变。
2、自我概念具有自我肯定的功能。自我肯定主要表现在自我接纳,个体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3、自我概念具有自我实现的功能。自我实现是指内在潜能得到发展,真正的自我得以展现。自我实现是一种理想我,是自己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特征
(一) 1.自我意识的矛盾性2.自我意识的形象性3.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二) 1、自我意识的意识性 2、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3、自我意识的能动性4、自我意识的同性
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一是意识性。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二是社会性。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标志。三是能动性。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四是同一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正因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才会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从而使自己与其他人的个性区别开来。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一)自我认知: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
(二)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三)自我监控: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 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为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查。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案例:青年军人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常见偏差
第四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自我发展理论
奥尔波特对儿童自我感的发展过程尤其有兴趣。或许我们经常会谈到“自我”这个概念,并且视个体化的认同有区别于其他事物,但是这一概念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按照奥尔波特的观点,儿童出生之时并没有将自己与其他环境区别开来的概念,他们再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与周围环境的其他事物并不一样。
婴儿能够控制自身的运动,并且当身体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能够感受到。由此儿童形成了一种身体的自我认同感,直至最后自我认同感完全形成。在这里,奥尔波特赞同新弗洛伊德注意的观点即主张人格发展在经历最初几年后仍见贯穿于人的一生。正如埃里克森和沙利文一样,他们相信个体认同感的发展持续与整个成年期。
客观地说,奥尔波特对自我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他自己也意识到,要定义和测量像自我这一类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对于人格心理学家来说,奥尔波特偏向于箱子我视为“一个可怕的谜”;同时他又强调自我的概念非常重要,任何研究者都不容忽视。为了避免和其他心理学家所使用的类似概念相混淆,奥尔伯特提出了“统我”即“自我统一体”的概念,用来描述统一于单一概念下自我的各个方面,完善的统我机能只有从出生到成年经过躯体自我感觉(1岁)、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自我意象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这的自我形成(6-12岁)、追求同我的形成(12岁-青春期),作为理解自我的形成(成年)等八个阶段的发展才能形成。
在奥尔波特的理论中,人格发展集中在“自我”的概念上。他承认自我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并且它被不同的研究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使用着。虽然奥尔波特知道人体内部并不真实存在着这样一种“自我”,但他认为我们“必须”使用这一术语,因为我们正是以自我意识为标准来判定自身的存在于自我身份的。自我是一种根本性的体验,我们一旦抛弃它,也就否定了人格的精髓所在。
(二)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
米德互动论是米德自我概念最核心的概念,通过自我,互动论将主体与周围的每个人联结起来,企图进而构造出宏大的社会组织与结构。
米德指出,自我的本质是认知的:它是内在化的姿态会话。个体通过扮演他人形成自我,这个扮演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互动不是像库利所说的完全凭主体对他人态度的想象,而是经由理解姿态完成的。
米德的自我理论包括三个层次:1、活动是自我理论形成的基础2、主我与客我是自我的内部对话机制3、社会是自我合作交流的共同体
米德对心灵、自我和社会的依次研究论述,实际上呈现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 (三)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
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 “危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由于有了这个方案,机体的各部分才得到生长,每一部分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有各个部分都能获得生长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虽然生物基础决定了这些阶段产生的时间,因为成熟过程决定了可能获得各种经验的时间,但正是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的解决。埃里克森并不认为解决危机的办法要么是完全积极的,要么是完全消极的。相反,他认为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