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P92-1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是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 定了重要基础。学习这一理论,有助于深刻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准确把 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 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①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 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正是由于以毛泽 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任务、性质、领导力量、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理论,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 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像 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 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 该怎样认识,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到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 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中国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93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 史上是第一次。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 践问题,他们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 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 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 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但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 列宁。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阶段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 题。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在剥夺了地主和资本家以后,只 获得了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的可能”①,还不能达到成熟或发 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 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但是,列宁当时主要回 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 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作出进一步的 阐发。
斯大林在1936年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不久,没有从实际 出发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就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 设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重建,1952年他 又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这种脱离实际、 急于过渡的思想,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 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 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 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后来,他又明确 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94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起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力得到比 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比较 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但由于我国当 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和 发展的规律具有很清楚的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没有能够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 展速度作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 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①的盲目乐观情绪。20世纪50年代末 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意识到了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他在读苏联《政治 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 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 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 间。”②“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 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③他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时,批评 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人是误认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按劳分配为按 需分配、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但是,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 “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 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 走了弯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 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 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科学论断,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党之所以能够比 较自觉地把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原因是全党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50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95
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后进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认识社 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 系列新政策虽然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在理论上却同过去人 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产生了冲突,有些人怀疑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另一些人则否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的必 要性。为了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阶段问题。
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1978年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 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 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也指 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 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初级到高级的过程。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 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 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之后,1982年十二大报告和1986年 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 议》,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了一定的分析。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 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 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 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 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①这个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党制 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党的十三大之所以能够把 初级阶段问题提到全局高度加以论述,一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在 改革开放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二是因为要继续推进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对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问题的认识。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96
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情认识上的 一次飞跃。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指出面对 世纪之交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 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 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正 是基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认识, 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统一了全党 全国人民的思想。
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 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 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十七大、十八大都既肯定了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强调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 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一个科学认识和准 确把握,我们才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 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 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这里,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 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只 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