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某公司向韩国某公司出口丁苯橡胶已一年,第二年中方又向韩方报价,以继续供货。中方公司根据国际市场行情,
将价从前一年的成交价每吨下调了12美圆(前一年1200美圆/吨)韩方感到可以接受,建议中方到韩国签约。
中方人员回到饭店感到被戏弄,很生气,但人已来汉城,谈判必须进行。中方人员通过有关协会收集到韩国海关丁苯橡
胶进口统计,发现从哥伦比亚、比利时、南非等国进口量较大.中国进口也不少,中方公司是占份额较大的一家。价格水平南非最低但高于中国产品价。哥伦比亚、比利时价格均高于南非。在韩国市场的调查中,批发和零售价均高出中方公司的现报价30%一40%,市场价虽呈降势,但中方公司的给价是目前世界市场最低的价。
为什么韩国人员还这么说?
中方人员分析,对手以为中方人员既然来了汉城,肯定急于拿合同回国.可以借此机会再压中方一手。
那么韩方会不会不急于订货而找理由呢?
中方人员分析,若不急于订货,为什么邀请中方人员来汉城?再说韩方人员过去与中方人员打过交道.有过合同,且
执行顺利,对中方工作很满意,这些人会突然变得不信任中方人员了吗?从态度看不像,他们来机场接中方人员.且晚上—起喝酒,保持下良好气氛。
从上述分析,中方人员共同认为:韩方意在利用中方人员出国心理,再压价。根据这个分析,经过商量中方人员决定
在价格条件上做文章。总的讲,态度应强硬,(因为来前对方已表示同意中方报价),不怕空手而归。其次,价格条件还要涨回市场水平(即1000美元/吨左右)。再者不必用二天给韩方通知,仅一天半就将新的价格条件通知韩方。
在—天半后的中午前.中方人员电话告诉韩方人员:“调查已结束.得到的结论是:我方来汉城前的报价低了,应涨回
去年成交的价位,但为了老朋友的交情,可以下调20美元,而不再是120美元。请贵方研究,有结果请通知我们.若我们不在饭店.则请留言。”
韩方人员接到电活后一个小时,即回电话约中方人员到其公司会谈。韩方认为:中方不应把过去的价再往上调。
中方认为:这是韩方给的权利。我们按韩方要求进行了市场调查,结果应该涨价。
韩方希望中方多少降些价,中方认为原报价巳降到底。经过几回合的讨论,双方同意按中方来汉城前的报价成交。
这样,中方成功地使韩力放弃了压价的要求,按计划拿回合同。
问题:
1.中方的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中方运用了何程序?何方式做出决策的?其决策属什么类型?
3.中方是如何实施决策的?
4.韩方的谈判中.反映了什么决策?
5.韩方决策的过程和实施情况如何?
分析:
1.正确,因为按行前条件拿到了合同。
2.中方运用了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方案假设,证沦和选取等五个步骤,以小范围形式确定,属于战略性决策,
3.分梯次捍卫决策的实行,先电话后面谈;先业务虽谈后领导。同时运用时间效益加强执行力度,把原本三天回韩
对方的期限缩短为一大半回复,使态度变得更强硬。
4.韩方的决策变为战略性决策,它在根本条件和总体策略上做厂新的决定,成交条件更低,谈判冷——让中方坐冷
板凳。
5.韩力决策过程较短,仅以杀价为目标,能压就压不能压再谈,所以实施时,一碰硬就软了。
《商务谈判》教学案例
案例1-1-1 王光英抢购二手车
1983年4月,光大实业公司董事长王光英收到下属报来的一条信息:南美智利的一家矿产公司破产,现将公司所有的1
500辆大型矿山用卡车拍卖。这1500辆卡车全部是尚未使用过的新车,由于该矿产公司急于偿还债务,估计公司方面会以较低
的价格将这批卡车卖
出。
当时,我国矿山建设需要大批矿山用卡车。王光英对于这个情况是熟悉的。他当机立断,马上组织采购人员赶赴南美,
与智利的矿山公司进行谈判。由于1500辆矿山卡车是个大批量,有购买势力的竞争对手并不多。在拍卖现场,经过一番激烈的
争夺之后,仅以新车原价的38%将这批卡车买了下来。为国家节约了8500万美元的外汇。
案例分析:在这次成功的交易中,充分掌握信息起了重要的作用。王光英对南美智利矿山公司对资金的需求情况和我国
对矿山卡车的需求情况,以及国际市场上矿山用卡车的价格都十分清楚,因此及时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案例1-1-2 从公开资料了解信息
1935年3月10日,有个叫伯尔托尔德。雅各布的作家被德国特务从瑞士绑架了,因为这位人物引起了希特勒的极度恐
慌。他出版了一本描述希特勒新军的组织情况的小册子,这本171页的小册子描述了德军的组织结构,参谋部的人员布置,部队指挥官的姓名,各个军区的情况,甚至谈到了最新成立的装甲师里的步兵小队。小册子列举了168名指挥官的姓名,并叙述了他们的简历。这些在德国都属于军事机密。希特勒勃然大怒,要求情报顾问尼古拉弄清楚雅各布的材料是从哪里窃取的。
尼古拉对雅各布盘问道:“雅各布先生!告诉我们,你的材料是从哪里来的?”雅各布的回答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上校
先生,我的小册子的全部材料都是从德国报纸上得来的。比如我写的哈济少将是第17师团指挥官,并驻扎在纽伦堡,因为当时我从纽伦堡的报纸上看道一个讣告。这条消息报道说新近调驻在纽伦堡的第17军团指挥官哈济将军参加了葬礼。”雅各布接着说:“在一份乌尔姆的报纸上,我在社会新闻栏里发现了一宗喜事,就是关于菲罗夫上校的女儿和史太梅尔曼少校举行婚礼的消息。这篇报道提到菲罗夫是第15师团第36联队的指挥官,史太梅尔曼少校的身份是军官。此外,还有从斯图加特前往参加婚
礼的沙勒少将,报纸上说他是当地的师团指挥官。”
真相终于大白,雅各布并非间谍,却在做着被认为只有间谍才能做到的事情。
在1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大庆油田的建设时,有关大庆的一切信息几乎都是保密的。除了少数一些有关人员以外,一般外界连大庆油田的具体位置都不知道。但日本人不但知道,而且还掌握得非常准确。他们对大庆油田有关情报的收集,既没
有派间谍、特务,也没有收买有关人员,完全依靠对我国有关大庆油田公开资料的收集与综合分析。
1966年7月,《中国画报》封面上登出了一张大庆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照片。画面上,工人们身穿大棉袄,正冒着鹅毛大雪奋力拼搏。日本人根据这一张照片分析出,大庆油田可能是在东北三省北部的某个地点。接着,在《人民日报》上日本人又看到了这样一篇报道,说王进喜到了马家窑,说了一声好大的油海啊!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于是,日本人找来伪满时期的旧地图,发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一个村子,在兆安铁路上一个小站以东10余公里处。接着,日文版的《人民中国》杂志里又有报道说,中国工人阶级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大庆石油设备不用马拉车推,完全靠肩扛人抬运到工地。日本人据此分析出,大庆的石油钻井离马家窑远不了,远了人工是扛不动的。当1964年王进喜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消息见报时,日本人肯定地得出结论:大庆油田出油了,不出油王进喜当不了人民代表。他们进一步根据《人民日报》上的一幅大庆油田钻塔的照片,从钻台上手柄的架式等方面推算出油井的直径,再根据油井直径和政府工作报告,用当时的石油产量减去原来的石油产量,估算出平时大庆油田的石油产量。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很快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操作的石油设备。当大庆油田向全世界征求石油设备的设计方案时,其他国家都没有准备,惟独日本人胸有成竹,早已准
备好了与大庆油田现有情况完全吻合的设备方案,在与大庆油田的谈判中,一举中标。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大量的信息资料存在于公开的资料之中。了解和掌握信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只
要我们有心,平时多加留意,认真分析信息可能出现的地方,从很多公开的相关资料中就能很轻易地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从
而为我们的商务谈判打下牢固的信息基础。
案例1-1-3 打电话给阿尼
阿尼是谈判大师夏派罗在外地的一位朋友。那时,夏派罗在巴尔地摩开律师事务所。
一天,接到客户电话说,想卖出他三年前花100万美元买下的一处位于巴尔地摩和华盛顿之间的地产。他刚买下,房地
产也就开始下滑。税费、保险还有其他费用又花了60万美元,简直是雪上加霜。这块地皮很久都无人问津。最近有人对那块地
感兴趣。客户要求夏派罗帮他谈成这笔生意。
夏派罗开始了解情况,包括:那块地皮周边类似地产的价格,附近地区地价涨落的趋势等等。客户给他地产的定价是31
0万美元,底线是160万美元。
买家是GG建筑材料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夏派罗立即找到它的相关信息——季报、半年报、年报、损益表、新闻报
道、相关文章。得知他们刚刚上市几个月,手中有大量的通过出售股票募集的现金。还调查了GG公司的营业范围。他们在芝加哥、得克萨斯、密西西比以及佛罗里达都有销售中心。其业务已拓展到全国。据他们的宣传材料上讲,还要继续扩展到中部
大西洋地区。这对夏派罗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客户的地产正位于这一带的中部。
渐渐地,夏派罗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就在那时,想到了他的朋友阿尼,他在那个地方经营一家电视台。估计电视台的
老板应该认识当地不少人。于是,打电话给阿尼,问他是否了解GG建筑材料公司。阿尼说GG公司没有在电视台做广告,不是他的客户。“不过,在一次商会的招待会上,GG建筑材料公司的副总经理对我说:?你是巴尔地摩人,能不能给我介绍几个当
地的房地产经纪人??”夏派罗由此推断GG建筑材料公司要在巴尔地摩建立分公司,他们对房地产有迫切的需求。
谈判开始对方反复说夏派罗定价离谱,说他们公司可能会集中精力拓展南部业务。而关注这个地区只是他们的谈判策略。这种说法显然不太诚实。他们说的与夏派罗了解的情况不一致。
最后,夏派罗说尊重他们的意见。还说:“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需要考虑,比如说把这块地分割开出售(事实上也确实如
此)。万一以后你们决定在我们这个地区开展业务而我们还没有把这块地卖出去,请再和我们联系。”
这时,夏派罗的客户狠狠地捏了一下他的腿。很显然他有点沉不住气了,认为夏派罗太冒险。这位客户度日如年。这么
多年来他这块地都无人问津,现在终于有人感兴趣了,希望谈判千万不能破灭。等到第十天GG公司打来电话,说想再谈谈。
不同意310万美元的价格,经过讨价还价,最终以170万美元成交。
案例分析:谈判的时候有时就应该冒险,准备得越充分,冒险的成分就越小。在这次谈判中,我们知道对方需要向北扩
展,向中部大西洋地区扩展,而且我们知道对方正在这一带找人给他们公司买房子。沉得住气的原因是因为调研工作做得好,
其实就是多打一个电话。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一个“阿尼”,就看你会不会用。
案例1-2-1 “你切我挑”的陷阱
美国谈判学会会长,著名律师尼尔伦佰格讲过一个著名的分橙子的故事。有一个妈妈把一个橙子给两个孩子。不管从哪
里下刀,两个孩子都觉得不公平。两个人吵来吵去,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由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孩子选橙子。结果,
这两个孩子按照商定的办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
在商务谈判中经常会用到“你切我挑”的方法,这种方法看似公平,但存在着致命的双方利益损失陷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
事先了解清楚双方的需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健教授讲过一个“你切我挑”的续集:
第一个孩子把半个橙子拿到家,把皮剥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机上打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
扔进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来磨碎了,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
从上面的情形,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个孩子各自拿到了看似公平的一半,然而,他们各自得到的东西却未物尽其
用。这说明,他们在事先并未做好沟通,也就是两个孩子并没有申明各自利益所在。没有事先申明价值导致了双方盲目追求形
式上和立场上的公平,结果,双方各自的利益并未在谈判中达到最大化。
如果我们试想,两个孩子充分交流各自所需,或许会有多个方案和情况出现。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遵循上述情形,两
个孩子想办法将皮和果肉分开,一个拿到果肉去喝汁,另一个拿皮去做烤蛋糕。然而,也可能经过沟通后是另外的情况,恰恰
有一个孩子即想要皮做蛋糕,又想喝橙子汁。这时,如何能创造价值就非常重要了。
结果,想要整个橙子的孩子提议可以将其他的问题拿出来一块谈。他说:“如果把这个橙子全给我,你上次欠我的棒棒糖
就不用还了”。其实,他的牙齿被蛀得一塌糊涂,父母上星期就不让他吃糖了。
另一个孩子想了一想,很快就答应了。他刚刚从父母那儿要了五块钱,准备买糖还债。这次他可以用这五块钱去打游戏,
才不在乎这酸溜溜的橙子汁呢。
两个孩子的谈判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沟通,创造价值的过程。双方都在寻求对自己最大利益的方案的同时,也满足
对方的最大利益的需要。
案例分析:商务谈判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样。好的谈判者并不是一味固守立场,追求寸步不让,而是要与对方充分交流,从双方的最大利益出发,创造各种解决方案,用相对较小的让步来换得最大的利益,而对方也是遵循相同的原则来取得交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