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护行营步兵及左厢战棹,与吴人战采石,杀获甚众。江南平,以功领顺州团练使(顺州团练使梁迥为监军)。太宗即位,判四方馆事,领禁军戍泽州。太平兴国三年,钱俶来朝,命往淮、泗迎劳。夏,汴水大决,诏迥发畿内丁男三千护塞汴口。四年,征太原,以迥为行营前军马步军都监,督军攻城,中流矢四。车驾还,命与孟玄哲、崔翰率兵屯定州,以功迁引进使。五年,受诏与潘美城并州于三交,及筑缘边堡障。七年,李继迁寇边,以迥领兵护银、夏州。八年,召归,授唐州防御使,令赴职。雍熙二年,继迁诱杀都巡检使曹光实,乘势数寇边。复召迥为银、夏都巡检使,赴边捍御之。三年夏,卒于银州官舍,年五十九。 迥性粗率,尤不喜文士(合门使梁迥挑拨文武关系、“轻鄙儒士”的进言),故事,节帅出镇及来朝,便殿宴劳,翰林学士皆预坐。开宝中(968-975年),迥为阁门使,白太祖曰:“陛下宴犒将帅,安用此辈预坐?”自是罢之。至淳化中(990-994年),翰林学士苏易简白于太宗,始复预焉。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录迥子廷翰为奉职。
南唐王国(首都江苏省南京市——江南)国王李煜感觉到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已经有了讨伐自己国家的意思,于是派遣使者请求北宋王朝册封自己为南唐王国国王,赵匡胤没有批准(一旦赵匡胤册封后,南唐就成为北宋真正意义上的附属国家,北宋就没有接口讨伐南唐,赵匡胤当然不同意),反而派遣宫门随从官(合门使)梁迥出使南唐王国(首都江苏省南京市)。梁迥平静的对国王李煜说:朝廷今年冬天准备举行祭祀上天的礼仪,国王陛下是否愿意到朝廷参加!”李煜没有做出明确的答复(一旦到北宋首都汴京,必然被扣留)。梁迥回来之后,皇帝赵匡胤讨伐南唐王国(首都江苏省南京市)的决心定了下来。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农历九月,运筹帷幄已久的赵匡胤毅然宣谕进兵南唐,一路由曹彬亲自指挥,由侍卫马军都虞侯李汉琼,贺州刺史田钦祚率部分舟师和步骑,紧跟先锋自蕲州入长江顺流东下;另一路由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任指挥,由侍卫步军都虞侯刘遇、东上门使梁迥率步骑舟师,乘战船从汴梁水东门启程,沿汴水入长江。然后两路兵马会师池州再攻采石,从西向东进逼金陵。四方馆使梁迥、翰林使杜彦圭帅兵归屯定州 五十六世——梁鼎(955-1006年),字凝正,益州华阳人(今四川成都)。生于周世宗显德二年,卒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年五十二岁。祖钺,仕蜀为剑门关使。好学,工篆籀八分。磊落花流水尚气,有介节,名称甚茂。太平兴国八年,(公元九八三年)举进士甲科。起家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迁著作佐郎(国家政务记录副官)。端拱初(公元九八八年)献《圣德征号颂》万馀言,试文,选殿中丞。通判歙(she )州 (通判是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歙州,今新安江流域的歙、黟一带,先治休宁,今安徽休宁东万安,后移歙县),以能声闻,有诏嘉奖。徙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太宗尤赏其强干,代还,赐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赐之,记其名于御屏。
淳化中,上言曰:“《书》云:‘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此乃尧、舜氏所以得贤人治天下也。三代而下,典章尚存,两汉以还,沿革可见。至于唐室,此道尤精,有考功之司,明考课之令,下自簿尉,上至宰臣,皆岁计功过,较定优劣,故人思激厉,绩效著闻。五代兵革相继,礼法陵夷,顾惟考课之文,只拘州县之辈,黜陟既异,名存实亡。且夫今之知州,即古之刺史,治状显著者,朝廷不知;
方略蔑闻者,任用如故。大失劝惩之理,浸成苟且之风。是致水旱荐臻,狱讼填溢,欲望天下承平,岂可得也。伏惟陛下继二圣之丕图,为亿兆之司牧,念百官之未乂,思四海之未康,特诏有司,申明考绩之法,庶几官得其人,民受其赐矣。” 俄为开封府判官,迁太常博士、三司右计判官,又为总计判官,会复三部,换度支判官。至道初,鼎洎陈尧叟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颖、蔡、宿、亳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迁都官员外郎、江南转运副使,就改起居舍人,徙陕西。二年,五将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复为殿中丞,领职如故。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真宗践位,复旧官。咸平四年,迁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赐金紫。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与薛映按籍详定,多所蠲免。逾月,拜右谏议大夫、度支使。 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以鼎为制置使,杨覃为转运使,张贺副之,又以内殿崇班杜承睿同制置盐事。议者多言:“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综归朝,亦密陈其非便。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 又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永兴张咏会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景德初,知三班院、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出知凤翔府(今凤翔县,唐时为长安西边重镇,曾建为西京)。以居忧哭泣伤目,表求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三年,卒,年五十二,赐二子出身。
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名称甚茂。好学,工篆、籀、八分。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均《宋史本传》并行于世。(子申甫、吉甫。? ) 有三子:,长子穆公为涟源观山、洞山世机公先祖;次子稽公是太义公先祖;三子程是安化、新化、桃源、常德忠泰公的先祖。 56世:崇礼;友儒生嗣功、嗣先。 57世:梁颀;嗣功生永思。 五十七世——梁稽,生卒年不详,字知古,以荫补累迁为殿中丞中书后堂录事(唐改殿内省为殿中省,殿中丞为其属官。殿中丞二人,属官有录事,掌总录文簿),有一子:福海。五代十国初期,由山东东平迁徙江西太和县千秋乡梅子坡。 五十八世——梁福海,生卒年不详,曾任陈郡太守知事(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后迁居江西太和县高行乡冶坑西塘,有三子:玉成、隆、证光。 58世:梁放;永思生经。
59世:梁灏,字太素(公历903—1004年),雍熙乙酉状元;东平分派始祖,官至太尉、开府仪同三司;经生孚。
五十九世——梁隆,字天徽、名万隆,生卒年不详。五代时举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因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龙元年10月9日举家由江西太和县高行乡迁湖南湘乡之迪坑。有四子:绪、经、纉(zuan)、纶。
六十世——梁经,字正纪、排行十三郎,生卒年不详。公元985年宋雍熙2年8
月初三偕弟纉公由湘乡迪坑迁邵邑(今邵阳、隆回地区)三溪五都,地名马陵良溪株木冲。有三子:光元、光赞、光仁。
60世:梁固,孟坚,兵部侍郎,生于宋高宗绍兴廿二年(公历1150年);孚生狱。
61世:梁御;狱生子克、子贵、子实。
六十一世——梁光赞,生卒年不详。有二子:苹、藻。
六十二世——梁藻,生卒年不详。有四子:增、培、桓、基。
62世:梁焘,与熙学、熙嘏同胞,官至尚书右丞,因被贬乃入南雄珠玑巷创业,珠玑巷一世祖;子贵生绍。
63世:梁志大,与志远、志同为同胞;绍公字继美,举进士第,广东提干。公事父母至孝。母疾,挂冠归。及母卒,守墓庐,手植松柏,号碧林亭,有甘露降,芝草生。苏东坡往见之,题其亭曰甘露亭,松曰瑞松。居南雄珠玑巷。为入粤始祖。生抚民、爱民。
六十三世——梁基,生卒年不详。有一子:训琪。
六十四世——梁训琪,生卒年不详。有二子:淳甫、溆甫。
64世:汝嘉,字仲谟,宝文阁学士;抚民公,举进士第史科给事中,生六子:永保、永安、永受、永定、永昌、永宁。
65世:梁玖;永保公,进士第福建通政使司通政使,妣陈氏,诰封淑人。公由南雄珠玑巷迁广州又迁居古冈州(即新会)仓步巷。。公葬开平县梁金山顶眠犬望月形,陈氏夫人墓在鹤山县八角台一名仙人下棋心上穴土人叫秦王点兵形。永保公生子四子绍源号东溪、绍渊号南溪、绍江号西溪、绍海号北溪。永安公及其后裔迁居南海、顺德、中山、佛山、三水各县。永受公开肇庆、阳江、阳春、恩平各派。永定公开东莞、增城、顺德各派。永昌公初迁新会东头里,后开新安各派,后又开四会各派。永宁公初迁新兴。 六十五世——梁溆甫(1112--1183)。有二子:太真、太义、太祥。
六十六世——梁太义(1156--1226)字利贞,为涟源安定梁氏三甲、四甲、六甲、十甲四族开基始祖。有一子:炎龙
66世:梁钥;绍海号北溪,葬于广东鹤山古劳。分派到恩平齐洞、鹤山宅梧、云浮鹏石。生若龙、若凤 67世:梁拱(家),与克家、有家同胞;若龙公讳遗成,葬于开平齐洞洞口地面,呼作“草鞋”形穴,公生宣政
六十七世——梁炎龙(1192--1266)字美焕,有四子,长宗显(1223--1306)涟源安定梁氏十甲之祖;次宗仁(1230--1307)涟源安定梁氏六甲之祖;三宗美(1233--1318)涟源安定梁氏四甲之祖;四宗礼(1237--1307)涟源安定梁氏三甲之祖。
68世:克己,号文定;宣政葬于新兴洞口呼作“隔水草鞋”地,公生广七、广八迁居阳光县北门(葬于新兴洞口呼作“隔水草鞋”)地
69世:安世;广七葬于新兴洞口呼作“隔水草鞋”地,公生文瑞、文圭 70世:之材;文瑞公生三子:福孙、麟孙、鼎孙
71世:自牧,号石溪,淳熙十二年乙巳进士;鼎孙生二子:朝英、朝杰
72世:天觉,嘉泰辛丑贡元,与天秀、天英、天挺、天与、天佑同胞;朝英分派到齐不洞水头、三挺各乡。公生三子:材植、材梓、郭惠
73世:震孙;郭惠公,葬于尖石洞独鹤山下呼作“下马铺毡”公生长受
74世:从善,同胞兼善良;长受公,葬于尖石洞独鹤山下呼作“下马铺毡”公
生惟中、怀中
75世:思义;怀中公葬于齐洞村后大坑塘左单提形。公生
76世:楚材;钳公葬于齐洞村后大坑塘“呼作南蛇抡哈”生二子:扬德字梅麓、继德字梅青迁居宅梧堂马山德村
77世:直清;梅麓从齐洞迁居宅梧堂马南门村是宅梧梁氏始祖
78世:梁健,字祖顺,生于明永乐十六(公历1418)年,寿69岁;
79世:梁亿,字叔水,水斋,明正德辛未进士;是明相国(太师)梁储(文康公)的胞弟;同胞有:梁任、梁修、梁储、梁效、梁佃、梁亿;亿公为最细一房,约生于公历1464年,初授兵部主事,嘉靖五年官至当广西参政;著有《传信录》、《遵闻录》二册;
80世:次扶,字甘拙,生于公历1486年,为亿公长子;四兄弟,分迁至广东、广西各地;
81世:南滰,生于公历1518年(注:原老族谱记载有错);公认为马良村始祖,其实,南滰公没有到广西,是子孙将其骨骸从顺德石啃(今归南海管)扦到马良罗鸦山来葬的;
82世:储廷,生于公历1550年;走乱时,由母狗喂奶,又叫做“九养公”,是真正马良村梁氏始祖;
时,共和六十三年公历2011年,康公92世孙、南滰公12世孙 学易考证 我们梁姓家族,目前也存在这个问题。
梁姓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我们的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如果从西周的周宣王5年,我们梁姓的鼻祖康伯诞辰的公元前822年算起,到2009年的今天,梁氏有记载可查的文字历史就有2831年了。关于这一点,大家从前几届梁氏大会的研究成果和《中国梁氏族史——东原卷》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梁氏家族辉煌的历史纪录。但是,现在海内外梁氏家族的辈份确实很乱,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北方的梁姓目前有的是在80几世,而南方的有的已在100世以上了,相差悬殊,有近20世代的差别。
1、南北行辈不一,同代不同字,差别较大。
以63世为基本参照坐标,从63世以后,全国特别是南北方同辈不通字现象,越来越大,以致后来因用字错乱,而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
2、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域相差悬殊,相隔几代、几十代错用相同之字。例如 山东东平,84世是“基”字,湖南涟源63也是基,差21世; 山东东平,79世是“兴”字,江西吉安96世也是兴,差了17世;
山东东平,80世是“传”字,福建东山64世也是传;
山东嘉祥,87世是“承”字,湖南涟源91世是承,江西吉安102世也是承; 山东郓城,74世是“金”,山东梁山81世是金,而福建76世是金,广东梅州79世也是金,等等。
3、同一地方前后不同世代,重复使用同一字,错辈错字、误读字音现象严重。例如
广东新会66世是“文”,到了78世还是“文” 福建东山64世是“传”,到了91世还是“传”
等等,十分复杂,也十分混乱。
规范梁氏后裔行辈的可行性和具体思路
从《中国梁氏族史——东原卷》卷中,看全国已经有统计的近30个区域和支脉的情况,目前各地排出的最新(小)的辈份是: 江西吉安103世,贤字 福建福州96世,钟字 江苏邳州96世,功字
江苏丰县96世,育字
山东嘉祥、梁山96世,功节字 山东东平、汶上96世,贵字 山东郓城96世,光字 山东峄阳96世,善字 江西瑞金95世,泽字 湖南涟源95世,长字 安徽肥东94世,友字
另外一个问题是,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梁姓的资料,目前尚不齐备,是不是有更新的世字,需要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