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发展观不仅回答发展的内容,发展什么,而且要回答发展的目的,为什么发展。传统发展观之所以不科学,也在于它片面地把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把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当作目的,看不到发展不仅包括人的发展,而且是为了人的发展。离开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意义。发展是为了人,发展也依靠人。传统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区别,还表现在何认识发展的手段及怎样发展等问题上。科学发展观重视发展的物质因素、物质条件,但与传统发展观不同,科学发展观认为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也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关键在人”。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手段,是实现人的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统一。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各尽其能”讲的是发展的动力问题,“各得其所”讲的是发展的目的问题,其主体都是“全体人民”。我们要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紧紧围绕如何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如何使全体人民各得其所这样两个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方面,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使我们的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要始终着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历来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作自己的理想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加快政治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加快文化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有益的精神食粮,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加快社会建设,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要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在想问题、订计划、作决策以及推进各项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衡量我们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要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服务,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反映和处理好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之间群众的利益关系,以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总之,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只有在工作实践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 作者:佚名 | 来源:转载 | 欢迎投稿:156408355@QQ.com 】
-
“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风霜,带着不变的理想,准备着迎接明天,于是又再一次出发,只有目标,没有终点。”静静地读完了著名教育学者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最后一段,回味着这诗一般的语言,凝视着那淡雅素洁的封面,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这样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教育专著了。既不是完成任务,也不是应付考试,更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论文。只是原始的,单纯的,因偶然与之相遇,又因好看而被深深吸引。我想,这也就是一本好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灵魂”、“完美的教学”等等。书中这十个直抵人心的话题,把我引入了那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的教育学的视界,原来教育竟然可以这样的富有诗意!用肖川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是他用心血、生命、道义和良知写成的,是十多年集腋成裘的产物。
看了这本书,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写道:古代《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萌,学生对教师只有膜拜景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其为自己服务。现在,人们提出了‘教育消费’的概念。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是使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绝不应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气质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本书也讲到我们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用它那一如既往的平易自然的语言,没有丝毫的说教,让我在世俗的喧嚣与嘈杂中,用多年来久违的,古典的心情,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明白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投机取巧,在大多时候,它的价值是十分间接的。它内化为人的一种素养,外化为人的一种气质。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我发觉自己这几年来的学习(如果还能算是学习的话)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急功近利啊!要考试了,才捧起书,要写东西了,才开始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多久没有品尝看书的乐趣了?多久没有在书的海洋里欢快遨游了?
诚如狄金森所说: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这本书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它让我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了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培养和激发了我们一线教师的理论兴趣,又能提升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以随笔的形式,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它第一次让我领略到教育随笔这种表达方式的魅力:它随和、随缘、随意,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是有感而发,像朋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严谨,甚至不求客观公允,只求谴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嬉笑怒骂。这种逻辑实证之外的表达的美。这种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行云流水一般随意而不随便的文风,喜也,怒也,哀也,乐也,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时时处处,字里行间,无不显示着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体现着一种
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对美的追求。它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读书,为成长加油
【 作者:佚名 | 来源:转载 | 欢迎投稿:156408355@QQ.com 】 -
有人说:“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也有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还有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今中外,五湖四海,多少贤人志士对书的爱好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我国一代伟人毛泽东,就经常挑灯看书到深夜,那个专注劲,就连警卫员偷偷与他合影也未察觉。还有一位当代美国顶尖的弹道导弹专家的享利·布莱顿曾经说过“地球一直在转,时代不断进步,若想跟上时代,就应不断地读书、求知。”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在教给学生们的人生哲学中,就有这么一条“读书求知是积累优势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由此不难看出读书求知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了。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作为这个社会的特殊群体,肩负着社会赋予的特殊使命,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心灵的塑造者,读书求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回首十一个春秋的从教之路,读书,使我单调孤寂的生活变得丰富生动,在书中,我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书的底气,读书,更让我走出了工作初的失落和迷茫。记得刚登上工作岗位时,教室里总是闹哄哄的,孩子们的顽皮让我手足无措。面对工作的不如意,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失落和无奈。内心深处没有了工作初的热情与年轻的朝气,更多的是抱怨学生的调皮,抱怨教师工作的劳累。可是,我毕竟有过梦想,有过寒窗苦读,在无数个寂寞的夜晚,我躲得过炎热寒冷,却躲不过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拷问,于是下定决心,不甘于平庸,把有限的时间用到真正有价值的学习中去。
第一次接触《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就令我爱不释手,细细品读,不觉受益非浅,它使我明白:对现实的抱怨是弱者的象征,真正的强者是不抱怨的。命运把你扔到天空,你就做鹰,把你扔到草原,你就做狼;把你扔到山林,你就做虎,把你扔到大海,你就做鲨,慢慢地,发现自己变得安静,成熟了许多。我不再有过多的抱怨,我甚至开始理智地思考自己的带班方法是不是有问题。
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仿佛进入一个教育的世外桃源,那里鲜花盛开,硕果累累,我用心灵浏览,我以真情共鸣。字里行间洋溢的是爱心,垒砌的是教育,通过字句的阶梯,我看到了教育的鲜活,教育的诗意,“请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对待孩子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细心呵护”。这些充满爱意的句子,让我幡然醒悟:我缺少的不正是一个教师所应具备的宽容和爱心吗?每个人都是一轮月亮,都有着自己的阴晴圆缺,更何况他们只是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呢?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进步了,我会鼓励孩子们“人生要有爬山虎式的执著,才能在自己的身后洒下一片绿萌”;退步了,我会安慰孩子们“人生更应有腊梅似的坚韧,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慢慢地,顽皮的学生少了,懂礼貌的学生多了,习惯变好了,成绩进步了,起初的失落和彷徨也早已荡然无存,体会到的是教育的伟大和那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
回首这些走过的岁月,是书籍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华秋实的美好岁月;是书籍给我带来了智慧和力量,在我教师成长的路上不断为我“加油”。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读书在一个人特别是教师的生命中是多么的不可或缺,如果要把它比之为水,比之为空气,我想一点也不为过,如果要用身体里的某种元素来打比方,就干脆称之为血液吧! 最后,我想用陶继新老师的话来结束我的体会:“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为了教学,而是为终生幸福来做的事情。”那就让读书成为一种内需,让求知不断丰盈自己;让书香充满整个生命吧。
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拼搏奉献
【 作者:王海英 | 来源:白水洋小学 | 欢迎投稿:156408355@QQ.com 】 -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佳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会洒下热泪。”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集中表现,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教育事业、社会利益关系的一个准则。 几十年的教育生涯,我深深地认识到:热爱教育工作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勇于拼搏、乐于奉献。
所以,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力求勤奋求实、兢兢业业。对领导安排的工作,都是认认真真地、努力去完成,并且都是完成的比较出色。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学生面前从不说脏话,从不穿奇装异服。劳动时,不怕脏、不怕累,总是和学生一起干。记得有一回领着学生挖水沟,沟里不知谁家扔的一头小死猪,已腐烂发臭,当时谁也不愿意挖,我二话没说,跳下沟去,用铁锹装进土篮里抬走了。无言的行动是最具说服力的,在我的带领下,大家再也不怕脏了,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过劳动关,因为我们是劳动人民的子女,热爱劳动是我们的本色,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所以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无论是打扫卫生,还是抱柴和种花、抬煤劳动都能完成得很好,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我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我家里有园子、也有地,但从没因此耽误工作,所以有人说我是事业型的女人,有人说我是工作狂,无论别人说些什么,我始终坚持我的观点,爱事业就得奉献。在我的记忆中,老母已去世二十多年了,每年的清明节,我从没请过一次假去上坟,因为我懂得,这个时候,是学校最忙的时候,我是班主任,不能因个人小事影响集体,说起来我真有点不近情理,又好像没有人情味,但从古到今,忠孝不能两全,所以班主任里数我年龄最大,每次都是我张罗买纸,扎花圈,参加祭扫活动。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呢。所以我经常带病上班,我总觉得,人活在世上,要想干好事业,就得拼搏,一心扑在事业上。记得那是九九年中秋节前夕,我的胃病突然犯了,疼的特别厉害,连腰也不敢直,三天没吃上一天的饭,但我想到班里的工作,想到学校里人员紧张,我以我自己也难以想像的毅力,一边吃药,一边坚持上班,二十多天丝毫没有影响工作。我的心脏不好,无论是严冬还是盛夏,说热就是一身汗,有时讲着课汗珠就一把把的掉下来,出汗时心里特别难受,这时,如果休息一会就会好的,但当我看到学生那一张张求知的面孔时,每次都是咬牙坚持下来,有时甚至是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粉笔讲课。 现在我已经坚持十几年出满勤,从没因个人的事耽误工作,影响学生的学习。我的父亲
三年前得了偏瘫,经常住在我家,我一边上班,早晚还要伺候老人穿衣吃饭,每天时间都很紧张,有时早上顾不上吃饭,就去上班了,晚上还要在灯下批改作文,备课。爱人一觉醒来,发现我在工作,就说,你是王铁人哪,我算服了你了,多少年都是这样,为了学生,为了工作,宁愿少吃、少睡。 我家孙老师身体不好,(患有严重的肝炎)白天坚持上班,回到家来,家务大都由我干,为了不影响工作,我就得起早贪黑地干,其实我也想当个好妈妈、好妻子、好女儿,但我却顾不了那么多,只好歉着他们了,儿子上学,我没辅导过他一次作业,学习成绩很差,而在初三毕业的那一年,我教的三年班成绩荣获全市优秀。有的老师说,你对全班的学生那么尽心,自己的儿子却从不关心,从不放在心上,你到底算的是哪笔账呢?我说,干好工作,教好学生是我的责任,只有这样做,我才觉得不亏心,才不辜负党对我多年的培养教育,对得起家长对我的信任。
记得有一次,女儿得了重感冒,稍烧得很厉害。早晨急着上班,没来得及给孩子看病,直到放学后,突然想起,回家后发现孩子已被她姑姑送到了卫生所,孩子已烧成了肺炎,孩子的姑姑生气地说,谁象你这个当妈的,干工作也不能不管孩子呀!当时我心里也说不上是什么滋味。
为了教好学生,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每天早来晚走是家常便饭,经常利用假日去家访,去年冬天,每天晚上我都把学生请进家里无偿地为他们补习功课,有时一直到很晚,家长感激地说:真不好意思,孩子给你添麻烦了,让你操心了。我回答说,这是我的责任,是应该做的。我只是做了一些我应该做的事情,党和人民就给了我很多的荣誉,我曾多次被评为市镇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十佳教师,每当看到那一本本鲜红的证书时,就激起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由于我工作繁忙,两个孩子都早早地学会了做家务,儿子风趣地说,又晚了一个半小时,校长给多少加班费呀。我说,干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挣钱。这是我应尽的义务。对于我的工作,好多好心的同志说,当心注意身体,别累垮了。不理解的人却说:你都那么大岁数了,挣的也不少,图个啥?我却认为:我们选择教育这一行,就要努力拼搏,就要乐于奉献,这的确不是唱高调,这是实实在在的话。 今后,我要加倍努力地工作,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既教书又育人之我见》
【 作者:随风 | 来源:小学教育吧 | 欢迎投稿:156408355@QQ.com 】 -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于为师者的作用,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即传授道理;“授业”就是教授学业;“解惑”是解释疑难问题的意思。可见老师的首要职能就是“传道”。这里的“道”我理解为道德,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一千二百年后,韩愈的观点对我们当代教育同样适用。勿庸置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走入社会,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科学知识的获取只是受教育者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但是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首要的一点就是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个人修养。同样是一支手枪,在警务人员的手中就是除暴安民、维护治安的武器,而一旦被歹徒掌握,则就变成了抢劫行凶的工具。同样的,在教授学生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网
德”。否则,学生虽然掌握了这些高新知识,如果不具备较好的思想品德与修养,而是在网上大肆散布谣言,制造网上垃圾甚至计算机病毒,这与教育者的初衷是相悖的。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功能是很多的。它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还包括生理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高尚人格的塑造等。当代的学生再也不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了。当今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当学生迈出校园,走向社会时,挫折失意是难免的,各种诱惑与好奇也在考验着他们,仅*书本上的知识是难以立足社会的,教育者应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素质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可能都当科学家、工程师,也许他们不如有些人聪明,不如别人学识渊博,但只要在工作、生活中“行得正、走得直”,教育的目的也同样是达到了。
育人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它与教书不是两个孤立的过程,而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语文老师在讲解名篇佳作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历史老师在教授中国近代史时,也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强国激情。而在课堂外也有许多比书本上知识更为重要的内容。比如让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可培养“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体会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教育”这个词高度概括了老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又要育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配合,惟有如此,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全面推进,学生才能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