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人文地理特征研究报告
07级地理二班 周旋 学号:170207108
一、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边陲,介于长江、淮河之间,地理坐标为:北纬30°12′—32°45′、东经118°20′—118°40′。县域东邻天长市和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西接明光市、滁州市,南连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北界江苏省盱眙县,滁天公路、104国道经及蚌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南北最长处55公里,东西最宽处30公里,县域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
图-1 来安县交通区位
来安县城—来城(新安镇)位于县域中部偏西,距滁州市17公里、南京市60公里、合肥市170公里,扬州市131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森林覆盖率为15%。
来安县河流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总长226公里,总流域面积1481平方公里;其中属长江水系的有滁河、新来河、清流河、五加河、施河、皂河,总流域面积1220平方公里;属淮河水系的有白塔河,流域面积261平方公里。
2.地貌与河流
县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丘陵,主要有长山、龙王山、马头山、练子山,海拔在60—200米之间,最高的龙王山海拔219米。县境南部为岗坳相间的波状平原,缓丘零星分布。滁河、新来河两侧为较广阔的河谷平原。全县海拔高度小于220米,相对高程大于100米。境内地貌类型分为丘陵、阶地和河漫滩三种。
县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丘陵,主要有长山、龙王山、马头山、练子山,海拔在60—200米之间,最高的龙王山海拔219米。县境南部为岗坳相间的波状平原,缓丘零星分布。滁河、新来河两侧为较广阔的河谷平原。全县海拔高度小于220米,相对高程大于100米。境内地貌类型分为丘陵、阶地和河漫滩三种。
来安县河流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总长226公里,总流域面积1481平方公里;其中属长江水系的有滁河、新来河、清流河、五加河、施河、皂河,总流域面积1220平方公里;属淮河水系的有白塔河,流域面积261平方公里。
3.气候与植被
来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季,但降水不均匀.来安县日照多,湿度大,无霜
期较长,为季风气候显著的副热带(北亚热带)温暖带过渡的湿润与半湿润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4.9℃,无霜期217天,年平均降雨量975.3毫米,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时有旱涝发生.植阔叶林为主。
图-2 来安县森林植被
4.人口与民族
我的家乡人口众多,各个民族的都有,但主要以汉族人为主,我们生活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人们都朴实勤劳,虽然偶尔地也会有些矛盾,但那或许只是生活的乏味调剂罢了。只有在不断地摩擦中才能更好地去认识彼此,从而更好地一起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和努力。滁县地区是汉族聚居区。随着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加。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区共有18个民族,总人口3397113人。其中:汉族3365700人,占人口的99.1%;少数民族31413人,占总人口的0.9%。在少数民族中,回族31329人,壮族75人,满族51人,畲族13人,苗族10人,蒙古族17人,维吾尔族1人,朝鲜族6人,瑶族3人,土家族5人,彝族2人,傣族4人,黎族1人,高山族1人,水族1人,锡伯族1人,京族3人。
二、家乡的人文特色
1.教育方面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77所(其中完中5所、职业高中4所、初中24所、来城小学和乡
(镇)中心学校22所、村完小12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编教职工3797人,在校学生77564人。而我则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正是有了这种机会我才能够更好去学习知识,从而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2.宗教方面
据我所知我们县出了地方性佛教之外,可能要以基督教信奉者最多,当然也有一部分的伊
斯兰教信徒。以下是我搜索到的一些相关资料:来安教堂原为英籍传教士于1898年建成,至1997年因已有百年历史,成为破旧危房,不能满足信徒做礼拜需要,经市政府同意,1997年4月领建堂许可证,97年6月拆除旧堂,在旧址上重建建筑面积为1090平方米的新堂,新堂于1997年3月动工,1997年12月峻工,工期六个月,1997年12月24日进入新堂过圣诞节,12月28日举行新堂落成典礼。近年来,由于每年都有近三百位信徒受洗加入教会,教堂已远远不能容纳这三千多信徒,每逢礼拜日,堂内拥挤不堪,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且无停放车辆之地,2003年,吴正银牧师向政协提交关于要求征地的199号提案,2003年7月9日由滁州市宗教事务局给予答复,同意教会选址于扬子办事处境内,原南谯区蓄牧兽医站院地。并将方案报给规划局,后因该地已挂牌拍卖。2004年4月,教会又向市政府申请在琅琊区清流区办事处红庙行政村红庙村民组征地。2004年经规委会研究决定同意教会选址于规划的创业南路西侧清流办红庙行政,村红庙村民组北侧建基督教堂,并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2004年10月22日领到用地规划许可证,现正在筹备建造新堂。
现在就拿我们身边的好多人来说,有好多人也都开始信奉教会,可能是他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吧,
现在社会的人们背负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尤其像今年这种情况,失业人员越来越多,事业和家庭都让他们累的透不过气来,所以他们需要这种精神上的缓解和释放。 3.家乡的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家乡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随之逐渐地发展起来,据说以前来安就有所谓的十大旅游景点,但我不想说太多,只列举其中的一部分:
①、舜歌樵乐
来安县城北二十里,有一座舜歌山,又名大庵山,相传在古时,经常有砍柴人在山上互相对歌,可见当时民风非常纯朴、祥和。又传说,舜帝曾在此处,耕种并放声歌唱过,因此得名。 现在该县的白鹭岛风景区,拟建舜帝的铜像,高38米,重70吨,底柱99根,其中间一根直径约2米多,目前基础已初步建成。 ②、琉璃日影
县城内,曾经有四大古井,大旱时节,井水从不枯竭。琉璃井 位于县新安小学西侧,传说当年,在中午时分,阳光射入井中,光彩夺目,映射出琉璃般的色彩,故得名。该井的沿口为石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沿口的四周,已经被打水的绳索磨出道道深痕。
目前来安县的四大古井中,唯一尚存的一口,就是琉璃井,至今附近的居民仍在使用此井水。
③、沙河带练
以前县城的东门,有一条河,水从沙石之间流过,清澈见底,故名沙河。该河环绕顿丘山后,并入来河,汇入滁河,最终流入长江。河的源头是县城北部的马岭山(位于该县的杨郢乡),上游弯弯曲曲,下游却是平缓开阔,恰似带练一般。
顿丘山,位于县城新安镇的赵坝村,在上世纪70年代,曾出土过大量珍贵文物,现为来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④、八石仙踪
八石山在来城西南十里处,古时候这里巨石嶙峋,耸立山岭,周围全部是丛林环绕。据说,在汉朝时期,曾经有八为仙人往寿春寻找淮南王时,路过这里,每人找到一块大石头,并坐在上面休息。因而名曰八公山,亦名八仙山,后人称之为八石山。现在是县水泥厂的所在地。 ⑤、石固呈祥
在县屯仓水库的东岸,有一山名曰:石固山。其顶部平敞,面积约8万平方米,可屯兵上千余人,山腰有跑马道环绕,山上曾经建有寺庙 ,但后来全部毁于战火,现在有些废墟还依稀可见。
宣德四年(1429年),石固山山民在山上捕获两只稀兽驺虞(传说中的义兽),其“不食生物,至信至德则应之上”,为吉祥物,后来被南京守备李隆携其进献朝廷。 ⑥、五湖环秀
在县城东北十八里,有山名为白禅山,山下有白禅村,村前有五湖,虽已淹没,环秀未改,此山故又称为五湖山。到了清朝,人们又根据此山南北长20里,称之为:二十里长山,后简称为长山,沿袭至今。
这些已经是过去,现在的来安的旅游更据特色,尤其是以来安白鹭岛风景区最为著名。
图-3 白鹭岛风景区
白鹭岛风景区位于来城西北10公里,来明公路贯穿,交通便捷。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江淮分水岭独特地理类型的练子山蜿蜒曲折,东西横亘,具有十分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奇特的自然景观。高大的常绿针叶林、品种繁多的常绿阔叶林、大量的水生植物及微生物异彩纷呈。沿练子山北坡千步云梯拾级而上至山顶望景阁,万亩林海尽收眼底,各种奇观一览无余。
图-4 白鹭
白鹭岛三面环水,林茂幽深,每年清明至白露,数万之众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栖息繁衍于此,或在树梢栖息,或在湖中觅食嬉戏,或在阡陌徜徉,创设了“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鹭鸶飞翔美如玉,群居树头唱情歌”的诗情画意。岛中部建有赏鹭亭,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满天时,鹭鸟饱食归巢,那种群鸟齐飞,高声鸣叫的场面,蔚然壮观,登亭观白鹭使您心旷又神怡。
练子山溶洞主要出露在练子山半山南坡,出露标高在95米~140米左右,洞内有多种奇石怪壁,主要有钟乳石、石柱、石笋等,其直径可达20cm~40cm左右,垂直滴水不歇。
三、我对家乡的一些建议
家乡现在虽然发展了,但也出现了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如污染整治不到位,所以家乡发展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应该跟上,要懂得发展重要,但环境也同样重要,只有有了好的环境条件,才会有更多的投资商愿意来这里,尤其是那些高新科技来这里,从而发展地方性的第三产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