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表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工程领域): 工程管理
申报单位名称: 内蒙古科技大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表
2013年12月28日填
一、申请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论证报告
我校设臵工程管理专业学位授权点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企业改革创新,解决工矿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需求难题。目前,本授权点具备的条件如下: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
1. 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贯彻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对管理人才队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将在内蒙古建成八个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必将涌现一系列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工业工程项目、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等,这既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大批专业管理人才。内蒙古“8337”发展战略的实施,决定了对本土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高增长态势。
(2)“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
2012年10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年)》,将“呼包银榆”定位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新的增长极。作为“呼包银榆”经济区中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汇聚了钢铁、稀土、铝业、机械制造、煤化工、建筑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呼包银榆”经济区内拥有众多冶金、稀土、矿山、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建筑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地化”高素质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2. 专业人才招生情况
(1)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在包头市布点具有明显的优势,招生来源广泛。 内蒙古科技大学地处“呼包银榆”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包头,包头市及周边地区大量工程管理从业人员都有迫切进行学习深造的需求。
我校从1956年开始相继开办了冶金、采矿、土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多个工科本科专业。为了吸引优秀生源,保障招生规模,将鼓励本校冶金工程、采矿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积极报考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同时面向本校其他理工科专业和包头周边地区高校,扩大招生来源。
(2)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办学声誉和影响,为工程管理专业硕士招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内蒙古科技大学在长达58年的办学中,为内蒙古和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其育人品牌为社会特别是企业界所认同。我校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冶金、稀土、矿山、建筑企
1
业的管理人才,如包钢集团公司前任董事长崔臣、现任董事长周炳利及公司60%的副职领导,神华集团内蒙古煤矿67%的矿长毕业于我校,中国二冶建设集团董事长霍春义和总经理文建国都是我校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国内稀土企业和稀土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如张忠(包钢稀土董事长)、杨占峰(包头稀土研究院院长)、张志宏等,也是我校的杰出校友。工商界和政界的校友形成了学校举办工程管理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人际环境和人脉资源,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招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 保障生源的措施
为了吸引优秀生源,保障招生规模,鼓励本校优秀毕业生积极报考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辅修专业,扩大专业影响力。此外,我校还为专业学位硕士设立了“研究生入学奖学金”、“实践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并为每位学生配备兼职导师,使其直接参与兼职导师的项目管理工作,同时对表现突出的优秀硕士毕业生给予就业推荐。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呼包银榆”经济区内各大建筑企业、工矿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人才的具体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保障生源。
(二)培养目标定位
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工程管理理论,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决策能力,能够独立负担工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图书资料建设等方面,均有明确的发展规划。未来五年,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提高社会综合服务能力,造就在学术界和工程界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把学位点建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管理科学、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条件优越、效益显著、竞争力强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将从组织管理、人才配备、经费支持、后勤服务等方面提供保障。
(三)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充分考虑了建筑、冶金、矿业等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
2
育规律,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在管理与技术岗位工作的职业要求,以培养专业技能入手、以积累专业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工程管理职业素养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为诉求,切实保障培养具有经济、管理、技术等专业知识,具备重大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施工、复杂生产过程管理、技术创新改造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工作职业素养,善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吸纳了高水平院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并邀请校外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工(矿)企业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专家参与研讨和制定培养方案。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坚持“强技术、懂管理、重能力、抓质量”的办学思路,按照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产学结合,采用“双导师制”和“校企联合培养制”,整体优化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培养质量,我校将采取一系列有效机制与措施,积极引导行(企)业参与培养全过程。如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并定期回访,开展校内外导师座谈会等,积极吸纳各方面意见,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工作。
(四)质量保障条件
1. 师资条件
本授权点专职教师队伍由多年从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组成。23名专职教师中正高6人、副高9人、中级8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16人,有17人取得工程管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近80%教师具有工程实践和开展横向科技服务的专业实践经历。
为了突出和加强导师指导过程中的工程实践性,确保双导师制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在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中形成鲜明的特色,学校从相关单位聘请兼职导师16名(校内外导师比例达到1:1),使导师团队构成更加丰富和完善,切实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些兼职导师均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或部门负责人,拥有丰富的工程管理与实践经验,专业背景和专业素养良好,责任心强,完全可以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发挥作用。
2. 教学条件
3
(1)课程体系设臵
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包含公共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选修及其他课程、必修实践环节等5个模块。课程体系与我国职业注册师制度相衔接,既有通用课程,又有综合性教育与训练类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引入新技术、新方法等知识,丰富研究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就业方向;在管理与技术相结合方面开设了一系列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前沿知识应用等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工作技能的同时,侧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意识。
(2)教学模式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充分研究和改革后,采用以下教学模式: ① 教学中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项目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实现角色的转变。
② 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外,还要有相应的实践和操作。如《工程造价管理与实践》、《建筑信息模型及其应用》课程,除理论讲授外,增加实践应用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③ 加强实习、实验、生产管理等工程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的专业实践,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实践训练环节中,直接跟着兼职导师工作,作为兼职导师的助手,一起参与工程项目,去实践基地跟项目,跟生产、跟设计,这种培养模式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④ 定期邀请工程管理专业知名专家为研究生举行学术讲座,开拓学生工程视野。 (3)专业文献资料、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图书馆拥有工程管理及相关专业中、外文图书资料4.5万余册,订购了专业期刊164种,备有各种技术标准、图集、规范、手册及参考资料供学生学习使用。此外,学校图书馆还购买了多种中外文数据库和电子期刊。
学校设有可视多媒体、网络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网络中心等,配有摄像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仪等电教设备,满足了全校师生的教学需求。目前全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到70%。
学校设有工程管理虚拟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工程造价实验室、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四个专业实验室,拥有实验设备549台套、实验模拟教学软件43套、工程实践类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