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史概述(2)

2020-06-30 11:00

校长:纪 辉(1972.3——1980.6)

1966年6月3日,武汉大学紧步北京大学大后尘,从打倒所谓“李达、朱昭天、何定华珞珈山三家村”开始,进入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全校停课,全面开展斗争,所有正、副教授均被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阶级异己分子”、“特务”、“三反分子”等各种罪名打倒、实行劳动改造。在这场十年浩劫之中,李达校长以及一批德高望重的教授被迫害致死,学校的各项事业遭受巨大挫折。

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教育部又决定以武汉大学师资为核心,在毛泽东的家乡湖南湘潭市建立湘潭大学,因而大批湖南籍教师调往湘潭组建该校,这是武汉大学历史上的又一次人才外流。

改革开放以后

校长:庄 果(1980.6——1981.6)

刘道玉(1981.6——1988.4)

齐民友(1988.4——1992.10) 陶德麟(1992.10——1997.10) 侯杰昌(1997.10——2003.7)

至十年文革结束时,只剩下文、史、哲、经、数、理、化、生、外、图10系。当年100多位正教授,由于自杀或迫害致死,仅剩22人,武汉大学可谓损失惨重。

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尤其在刘道玉任校长期间,通过一系列改革,并从全国开始引进人才,使武汉大学慢慢恢复生机。

学校事业迅速走上正轨,整体实力显著上升,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推行了一系列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包括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转学制、导师制、插班生制、学术假制、贷学金制、研究生中期分流制度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武汉大学也由此被誉为“全国高校中的深圳”和“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1984年,武汉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

但新设的院系和专业,皆由这10个系派生而出,专业格局实难改变。当时的武汉大学仍能处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之后,居全国第四位。但在1988年之后,人才开始外流,“乐山108将”中剩下的著名人物也纷纷去世,学校在全国的地位呈下滑趋势。

1993年,武汉大学举行百年校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哈佛大学校长在贺信中称赞武汉大学办学成就斐然,是一所“世界级的大学”。

1995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四校合并后的新武汉大学(2000.8- )

校长:侯杰昌(1997.10——2003.7)

刘经南(2003.7——2008.7)

顾海良(2008.7——2010.12) 李晓红(2010.12——)

2000 年8月2日,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并后的新武汉大学在全国排名第七。

原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文理各科优势突出,在中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经济学、国际法、环境法、基础数学、空间物理、分析化学、电化学、微生物学、植物学等20多个学科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综合性大学排名中一直居于前列,有着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广泛的国际影响;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以工学为主,兼有文理,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是我国水利电力行业中专业最齐全、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水利

电力高级人才的摇篮,在高电压及绝缘技术、水电工程建筑与施工、岩土工程、火电厂水处理等15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成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测绘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高等测绘教育体系,也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的以测绘学科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在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与设计等10多个学科领域形成学科特色与优势,使中国在世界测绘领域与美国、德国成“三足鼎立”之势,并有“世界测绘教育之都”的美称,在国际学术界有很高的知名度;

原湖北医科大学是湖北省唯一创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并延续发展至今的省属重点大学,在全省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科技发展和推广应用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口腔医学、病毒学、药理学、心血管内科学等10多个学科领域居国内先进水平,并有多项成果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新武汉大学的合并组建,顺“天时”,拥“地利”,占“人和”,不仅在地理位置上连为一体,而且办学规模更加宏大,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学科优势更加明显,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学术影响更加深远,发展空间也更为广阔。

部分细节的知识

武汉大学校训变迁

“朴、诚、勇”——武昌高师(1919)

“明诚弘毅”——国立武汉大学(30年代)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大学(1993) 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将“落驾山”(一说“罗家山”)改名为“珞珈山” 珞,石头坚硬之意,《老子》一书中有“不欲录录如玉,珞珞如石”的句子;珈,指的是古代楚国贵族妇女的美丽首饰。“珞珈”与“落驾”二字谐音,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和对武大美好明天的希冀。珞珈山的名字,一如它本身的性格,剑胆琴心,刚柔相济,珠联璧合,给人以一种硬骨铮铮同时又情谊绵绵的感觉!以此与武汉大学恢宏壮丽的建筑群相称,实在是文雅而贴切! “国立武汉大学”牌匾的题写者

“国立武汉大学”——萧君绛,武大数学系教授;

“文法理工农医”——刘赜(刘博平),武大中文系教授。 珞珈山新校舍建设建设时期

一期工程(1930.3-1932.1):文学院和理学院大楼、学生宿舍(老斋舍)、饭厅、礼堂(俱乐部)、一区教工住宅、街道口校门牌坊。

二期工程(1932.2-1937.7):图书馆、体育馆、水工实验室、珞珈山水塔、工厂、部分生活用房、法学院、理学院(扩建)、工学院和农学院大楼(1937年7月停工)。 未完成工程:农学院(部分)和医学院大楼、大礼堂、总办公厅。

7年间,武大共耗资400万元,在3200余亩的校园里建成各类校舍78596平方米。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名列其中,与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和东北大学旧址同时入选。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包括国立武汉大学牌楼、工学院、周恩来故居等26栋建筑,总面积达54054.62平方米,其规模在入选的四所高校的建筑群中居于首位。 蔡元培与李四光为国立武汉大学第一届毕业生纪念刊题词 月毋忘其所能,日知其所无 ——蔡元培

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 ——李四光 中共一大代表中的武大人

李达:1927年任教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53至1966年任武汉大学校长并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

李汉俊:1924-1926年曾先后任教于武昌高师、武昌师大、武昌大学,1926-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陈谭秋:1914-1919年就读于武昌高师英文部,1922-1927年在武昌高师附小工作。 周佛海:1926-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董必武:1926—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国共两党均在武大召开过最高代表会议

1927年4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在武昌高师附小小礼堂举行。 1938年3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昌珞珈山国立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举行开幕典礼,4月1日闭幕,会上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 武大校址变迁

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1893.11-1902.10) 武昌东厂口(1902.10-1932.3) 武昌珞珈山(1932.3-1938.7) 四川乐山(1938.4-1946.10)

武昌珞珈山(1946.10- )

“哈佛三剑客” 韩德培:中央大学法律系法学硕士,多伦多大学法学硕士,哈佛大学法学院“特别研究生”,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国际私法学泰斗和一代宗师。

吴于廑:东吴大学历史系文学学士,哈佛大学文理科研究院文学硕士、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1993年去世。

张培刚:武汉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学士,初入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部,后转入文理学

院经济系研究生部,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世界公认的发展经济学创始人。 “珞珈三女杰”

苏雪林,武大中文系教授;袁昌英,武大外文系教授;凌淑华,武大教授家属。 武大中文系的“五老八中” “五老”,指中文系五位年长教授 刘永济,字弘度,人称“弘老”,古典文学专家; 刘赜,字博平,人称“博老”,文字声韵学专家; 黄焯,字耀先,人称“耀老”,小学与诗学专家; 席鲁思,字不详,人称“鲁老”,经史典籍专家; 陈登恪,字不详,人称“登老”,唐宋小说专家。

“八中”,指中文系八位中年教授 程千帆(沈祖棻),古典文学、文学史与文艺学专家;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专家; 胡国瑞,古典文学专家; 周大璞,语言学专家; 李健章,古典文学专家; 李格非,文字学专家; 缪琨; 张永安。 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为武大50周年校庆题词(1963年)

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目标,2001年学校明确提出了“三创教育”理念,即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并将其作为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国立武汉大学校园建筑的原则: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

文革期间,“国立武汉大学”六字被“陈毛体”新书体“武汉大学”四字所取代。取自1951年5月,毛泽东回给武大农学院学生陈文新的私信的信封上

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武昌高师校园北倚蛇山,南面长湖、紫阳湖,东临抱冰堂,西接省议会、阅马场。

国立武汉大学校徽由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主持设计,刘赜(博平)教授手书。 蔡锡勇(1847-1898),福建龙溪(今龙海)人,曾先后在广东同文馆、京师同文馆学习,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也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中文速记学的创始人以及第一位将西方复式会计科学引进中国的“计坛先驱”,自强学堂首任总办,去世后两次获得中华民国大总统题匾授勋表彰。

石瑛(1878-1943),字蘅青,湖北阳新人,1924年12月至1925年12月任国立武昌大学校长,1928年8月至1930年12月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工学院院长,曾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南京市市长、铨叙部部长、湖北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湖北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等职,被誉为“湖北圣人”、“民国第一清官”。

王星拱(1888-1949),字抚五,安徽怀宁人,1933年5月至1945年7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著有《科学概论》、《科学方法论》等,1949年病逝后,曾被上海市市长陈毅誉

为“一代完人”。

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前夕确定的新校训——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我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我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武汉大学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武大现有的两院院士和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名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查全性 卓仁禧 李德仁 张俐娜 邓子新 龚建雅 舒红兵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宁津生 刘经南 张祖勋 茆智 朱英国 李建成 李晓红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谭崇台 彭斐章 陶德麟 李龙 冯天瑜 刘纲纪 宗福邦 胡德坤


武汉大学校史概述(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10年秋季学期六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