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1)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做出检验。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多选] 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第一,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第二,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简答]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 (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简答]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P124★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党的思路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单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单选]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多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单选]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单选]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多选]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 [多选] 生产关系内容的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
[多选]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它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四,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简答]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140★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单选]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单选] 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简答]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P144★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定、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论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制约和决定着其
6
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2)这两对矛盾不是相互孤立、相互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多选] 社会形态的基本划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多选]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指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指依据人的发展状况或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会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 [论述]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P152★
(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名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设,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第三,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名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论述]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P150★
(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2)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
第二,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生活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
第三,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单选]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单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多选]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换的过程中和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简答]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主动性和积极性。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了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简答] 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单选]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多选]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相应的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简答] 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2) 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
(3) 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
7
(4) 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始者
[多选、简答]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在P174★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多选、简答]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有P176★ 08年10月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论述] 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P178★
(1)杰出人物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它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任何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的需要,它们的作用必然受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的制约。
(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它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4)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单选]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二因素
[单选]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社会属性。
[多选] 商品同事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没有实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存在于实用价值之中。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劳动二重性
[多选] 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商品价值量
[单选]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单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单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多选]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单选]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多选]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09年4月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多选]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价值规律
[简答]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P192★ 09年7月: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概括地表述,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这个规律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和起作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论述]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P193★09年7月 (1) 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穿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
8
(2) 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个方面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发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单选]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
[单选] 资本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多选]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简答]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P201★ 08年10月 09年4月 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多选、简述]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值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值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简答]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以下三部分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简答]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简答] 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产生的,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2)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则m’=m/v。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示,即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用M代表剩余价值量,则M=m/vxv=m’xv。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二是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简答]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P202★
(1) [多选]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3) 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可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简答]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2) 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三、资本积累
[简答]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实质和后果。P205★
(1)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 [多选]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三是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3) 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4) 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多选] 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多选]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单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简答] 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P214★
9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进行组织和活动的一种制度,特别是在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中,三权分立是其政治机构组织形式的显著特征。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立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利,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单选] 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议会制。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单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
[简答]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P218★
(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简答] 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P220★ (1) 资产阶级主张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2) 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他们是从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利益出发,以极端利己的观点来判断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是以金钱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以获取金钱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的体现,把是否能获取金钱或获取金钱的多少看作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真实尺
(3) 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是为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服务的。它以尊重和增进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利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的循环资本
[多选] 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采购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括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二、资本的周转
[简答]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P228★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越长,速度越慢;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单选]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2010年10月单选19题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有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简答] 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论述]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P230★ 09年4月(论述题), 09年10月(简答题)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如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可变资本数量,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M=m’v?n.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以M’表示)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之中的增值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年剩余价值率=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1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量,即M’=(m’ ?v?n)/v=m’ ?n
(3)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单选] 社会资本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单选]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单选]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Ⅰ(v+m)=Ⅱc
[单选]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Ⅰ(v+⊿v+m’x)= Ⅱ(c+⊿c),其中⊿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用m’x表示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
[单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单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性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单选] 剩余价值转换为利润时,一个部门中的剩余价值与利润还不存在量上的差别。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