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35页]

2020-08-21 11:43

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

进学解 韩愈

一. 重点实词解释(是词类活用的,写出活用类型并解释)

1. 进学解 使??有所进步 .2.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实施 .

3.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提拔 同”俊” .4. 孰云多而不扬 提拔举用 .5. 细大不捐 舍弃 .

6.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名作动,古时鞋里垫的草,这里指填补. 张大 .7.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贬谪 .

8.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闲散 同“现” ..9. 头童齿豁 光秃 缺损 ..10. 11. 12. 13. 14. 15.

卓荦为杰,校短量长 卓越 同“较”,比较 .

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求 .乘马从徒 使??跟从 .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谋算 同“卑”,低下 ..障百川而东之 使??向东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翻阅 .

二. 重点虚词解释

业精于勤荒于嬉 由于 之 寻坠绪之茫茫 定后标志

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到 障百川而东之 代词 于 公不见信于人 表被动,引出对象 宰相之方也 的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对于 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在

三. 重点句式

1. 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宾语前置 2. 寻坠绪之茫茫 定语后置

3.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被动句 4.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 宾语前置

四. 句子翻译

1.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是由于嬉戏;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因循苟且. 2.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具备很少优点的人都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没有不被录用的;搜罗选拔人才并且培养造就人才。 3.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史书类典籍一定总结掌握它的纲要,论说类典籍一定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不厌其多,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一年到头,孜孜不倦地研读。

1

4.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先生少年就懂得好学,勇于实践。成年以后,通晓事理,行为得体。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很完美了。 5.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选拔人才既明察又公正,聪敏和拙笨的人都能得到合理进用,委婉随和是一种美德,超然不群则可叫做杰出。比较衡量各人不同的优缺点,根据他们的才能给予合理的使用,这就是宰相的治国方术了。 6. 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然而圣君不加罪责,大臣也不予指斥,这难道不已是我的侥幸了吗?动不动就受到别人的毁谤,可是名声也随之增大了,被弃置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这正是理所当然的事。 7.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让它们东流入海,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

五. 文章主旨及表达技巧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 有司的明不明、

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 的牢骚和不满,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 的讽刺和愤懑。

文章幽默中见深刻,含蓄中显丰赡。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本文用问答对话的方式写

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文章中写先生对学生的教诲:“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以及作者“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的引咎自责,都不过是反话正说。

朋 党 论

一. 实词 1.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结为私党,互相援引 ..2.则同道而相益 互相帮助 ..3.则反相贼害 残害 ..4.则同心而共济 取得成功 .5.则天下治矣 安定太平 .6.更相称美 互相 ..7.而周用以兴 因而 ..8.目为党人 看作 .

9.汉室大乱,后方悔悟 才 .

10.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讥诮,责备 .11.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拿 .12.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通“餍”,满足 .13.治乱兴亡之迹 事迹 .

14.而进元、恺君子之朋 进用,任用 .15.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 比得上 .

2

二.虚词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因为 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结成 以之修身 / 以之事国 用 为 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以 然纣以亡国 因为 表被动 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因为 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 是 然周用此以兴者 相当于“而”,连词,虽 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即使

不译

三.特殊句式

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被动句 四.翻译

1. 然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讥讽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耳聪目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啊。

2.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当他们利益一致时,暂时互相勾结结为朋党,这种朋党是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各自争着想先得到,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相互疏远的时候,就反而互相残害,即使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保全。

3.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节操。用他们来修养品德,那么彼此道义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他们来治理国家,那么能够同心协力,共同取得成功。 4. 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从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都没有赶得上周的;可是周却因此而兴盛,那是贤能的人虽然多也总觉得不满足。 五.文章的主要观点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六.写作特色

(一)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

(二)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

名 二 子 说

苏洵

一.实词

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作用 .2.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除去,去掉 .3.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掩饰 .4.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循着,沿着 .5.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参与 .6.车仆马毙 倾覆 仆倒 ..

3

二.翻译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啊,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 三.课后习题

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 四.写作特色

引物托喻,字少蕴深

作者从轼、辙这两个字的本义出发,阐述他们对车的功用,进而引申开去,借以预料自己两个儿子一生的命运。依苏轼、苏辙二人的生平来看,作者对儿子人生的预测相当准确的。表现了苏洵对两个儿子深切的了解,以及伴之而来的希望和担心。

<<留侯论>>

一、重点实词:

1.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迎接 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少 厚 ...3.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自降身份,屈己尊人 4.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带着臣妾 名作动 5.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让?作王 使动用法 6.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气 相当 符合 .二、重点虚词

1.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 通猝,突然 .2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用,介词 .

.以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 凭借,介词 .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而,连词 .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来,目的连词 . 3.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用来,连词 ..

所以 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 ?的原因 ..三、重点句式

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被动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判断句 四、句子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贵族子弟,不愿死在盗贼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懂得珍惜生命,不屑于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

5.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4

一个人虽有复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勇猛。

6.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野草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圯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而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是秦始皇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的原因。 五。内容概要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文章的中心意思是认为“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先证以郑伯和勾践的“能忍”而胜,又以刘邦受张良指教“能忍”而胜再证,反复申论,充分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忍小忿而就大谋”,这种观点有其正确性,但把刘邦项羽的成败,完全归之于忍与不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要特点,而这特点也是经过黄石老人一次指教就形成,则是片面的。 六、阅读与探讨2答案

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第三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第四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是正衬;第四段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第五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能忍。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一 实词

1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慰问 9宥而彰之 辅助 显现 2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 忧患 10咸得开其喙 嘴 3于是有水火之孽 灾难 11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辅助 4有群小之愠 怨恨 12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相吊 慰问 6而世之多嫌也 猜忌 13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的原因 7而为世嫌之所加 凌驾 14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 阐发表明 8黔其庐,赭其垣 烧黑 烧红 二 虚词

1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 认为 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 来 连词 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 因为 自以幸为天子近臣 认为 三 句式

1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宾语前置 2士有好廉名者 宾语前置 四 翻译

1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因路远,信中的话简略,还不能了解你那里的情况,假使真的烧得干净,而全部没有了,这是我更要向你祝贺的原因。

2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您辛勤奉养父母,安宁的过日子,只是盼望平安无事。 3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必是必信,是以中而疑也。

这个道理宽阔无边,即使是圣人不能认为这是可信的,所以到中间又怀疑起来。 4 士有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

5


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35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1、2炉捞渣机大修作业指导书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