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掠过的一条黑影。
从作者的想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天窗虽小,却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小朋友们的童年充满想象。
(课件展示以上内容)
我们把孩子所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 4.讨论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小组讨论,交流。
①孩子们虽然不能在雨中、在月光下玩耍,但是透过一扇天窗,产生了无数遐想,从无奈中找回了很多很多快乐。
②孩子们从“一粒星,一朵云”看出了“无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从“掠过的一条黑影”,仿佛看到了“灰色的蝙蝠,会唱歌的夜莺,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三、学习想象的方法 1.看文中孩子是如何想象的。
课文中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仔细观察)还有哪些地方?
板书:仔细观察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齐读)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从形状上展开想象。(齐读) 男女声对读。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的事物想到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多彩。
出示:合理想象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身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玩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身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4 三月桃花水
目标 1.
能够正确认读“绮、和、谈”3个生字,理解“绮丽 回
旋 应和 纤细 沉醉”等词语。
2.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爱恋与赞美。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入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出示课件2】
春水,滋润了大地,催生了万物。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这美妙春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吧!(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三月桃花水) 2.
刘湛秋简介,学生初步了解。【出示课件3】
刘湛秋,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出示课件4】
铃铛 绮丽 回旋 应和 纤细 沉醉 草如茵 柳如眉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出示课件5】
绮丽:鲜艳美丽。 回旋:盘旋,转动。 应和:呼应,附和。 纤细:细微,细小。 (二)读懂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学生两人一组,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4.【出示课件6】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陶醉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课文?(用欢喜的心情、轻快的朗读方式)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5.学生质疑。
(对于学生提出的、较容易的字词问题,如果有其他学生能够解决的,就应该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理解方式解决,因为这是
学生的初步自学过程,不要要求尽善尽美。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7】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思考:这一段文字里有几句话?是什么句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两句话,是疑问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对应3、4自然段和5、6自然段)
3.教师引导: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二)学习第2-6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8】
啊!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啊。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在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2.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