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学院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50140035 课程名称:中级微观经济学
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3学分 学时:48学时 2.课程性质:必修
3.适用专业:经济学 适用对象:本科 4.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
5.首选教材:范里安著,费方域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
二选教材:平新乔著,《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书目:
[1]、高山晟著,刘振亚译,《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3]、Hal Varian,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sixth edition,
W.W.Norton & Co., 2005;
[4]、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3版·上、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3。
[5].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 张军译,《微观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2;
[6].曼斯费尔德著,黄险峰等译,《微观经济学》(第九版),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平时表现(期末闭卷考试占70%;平时表现占30%) 7.教学环境:要具备必要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室。
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
湖北经济学院
微观经济学是学习和掌握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础课程,是迈进经济学殿堂的重要阶梯。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可经证伪的理论体系,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它更趋近于自然科学,因而是一门更为“科学”的社会科学。本课程旨在讲述两百年来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解释性逻辑框架,演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能够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现实中的各类经济问题。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需要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弄清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极为重要的,需要学会如何用所学到的理论分析工具,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练习。
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学时安排
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内 容 导论 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 消费者行为(一) 消费者行为(二) 消费者行为(三) 消费者行为(四) 生产 生产成本 利润的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 市场势力:垄断与买方垄断 有市场势力的定价 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博弈论与竞争策略 要素投入品市场 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信息不对称的市场 参考学时 1 1 2 3 3 3 4 3 2 4 2 4 3 3 2 3 湖北经济学院
17 18 外在性与公共物品 复习 3 2
二、教学内容
第1讲 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围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个主题,扼要介绍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认为:微观经济学既是一门实证科学又是一门规范科学,更大程度上关注的是与现象的解释和预测有关的实证问题;作为买方和卖方集合的市场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主体。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微观经济学有一个总体认识,明确该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 教学重点:
稀缺性、机会成本、理性主义、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价格、市场。 第一节 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视角
1、稀缺和选择;2、选择与机会成本;3、理性行为;4、边际主义。 第二节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经济学的分析方法;2、实证分析;3、规范分析。 第三节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目的。
1、经济理论;2、经济政策。 第四节 市场
1、市场的概念;2、市场的类型,竞争性市场和非竞争性市场; 3、市场的价格,名义价格和相对价格。 思考题:
1、 为什么要学习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2、 什么是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这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第2讲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围绕市场体制的运行作总体性的或一般性的考察,涉及了微观经济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供给和需求分析,说明了一个竞争性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供给和需求是如何确定商
湖北经济学院
品的价格和数量的,以及如何运用供给和需求分析来确定市场条件变化。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全面掌握商品的供求规律,熟练计算商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学会运用均衡价格理论评价诸如政府价格政策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市场机制、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因素、政府的价格控制 第一节 市场机制
1、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2、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3、市场均衡;4、市场出清。 第二节 供给和需求的变动
1、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2、需求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3.供给和需求变动后的均衡。
第三节 市场变动和政府干预
1、影响供给和需求变动的因素;2、政府的价格控制。 思考题:
1、 简述市场机制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2、 影响供给和需求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注:(以上两讲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展开。对于修完经济学原理的经济学本科专业建议直接跳过)
第3讲 消费者行为(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在价格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这一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基础上采用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两种分析方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即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决定购买的众多消费品的种类和不同消费品的数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以及消费者达于均衡状态的条件是什么。微观经济学认为,消费者选择有两个相关部分——消费者偏好研究和预算约束线分析,显性偏好理论表明:可以利用消费者在价格和收入变动时作出的选择来确定他们的偏好。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弄清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替代率、消费者均衡等基本概念,而且要学会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等简单图形解释需求规律、分析消费者行为,并掌握现实生活中关于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活成本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预算约束、偏好的几种假设、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效用
湖北经济学院
第一节 预算约束
1、 预算约束;2、预算集的性质;3、预算线如何变动;4、预算线的变化。 第二节 偏好
1、消费者偏好;2、关于偏好的几种假设;3、无差异曲线;4、偏好的实例;5、良好性状偏好。 第三节 边际替代率
1、边际替代率;2、边际替代率的其他解释;3、边际替代率的性状。 第四节 效用
1、基数效用;2、构造效用函数;3、效用函数的几个例子;4、边际效用;5、边际效用和边际替代率; 第五节 选择
1、最优选择;2、消费者需求;3、若干例子;4、边际替代率条件的含义;5、税收类型的选择。 思考题:
1、 列出并解释关于偏好的几种假设。 2、 列出并解释无差异曲线的主要特点。
第4讲 消费者行为(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进一步从个别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角度讨论消费者的最优决策。价格变化给一种商品需求量带来的变化可以划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消费者愿意为一种商品而支付的数额与他购买该商品实际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额为消费者剩余,通过它可以评价市场结构的得失。当一个人的需求受到其他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时,就有了连带外部效应。通过学习,应弄清个别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关系,掌握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消费者剩余、连带外部效应等重要概念及需求理论的数学处理方法,用于现实经济分析。 教学重点:
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显示偏好、斯勒茨基方程 第一节 需求
1、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2、收入提供曲线和恩格尔曲线3、几个实例;4、普通商品与吉芬商品;5、价格提供曲线和需求曲线6、替代和互补;7、反需求函数。 第二节 显示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