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3期
NO.3,2004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
AND
2004-05May,2004
MoDERNIZATIoN
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几个问题
荣长海
张春新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位
居世界前列,整个社会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其标志,从国内来看,至少应体现为经济发达、政局稳定、政治清明、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且共同繁荣、人民富裕、民气旺盛、祖国统一八个方面;从国际上看,至少应体现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明显加大、拥有良好的国际环境三个方面。目前。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明显增强的综合国力以及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这个目标的如期实现提供了重要条件。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在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之中依靠自身力量推进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标志中图分类号:C95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052(2004)03—0011-05
目前,无论是在各级领导人的讲话、党和国家的文献中,还是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字眼。但是,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和标志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都还在探讨之中。本文不揣浅陋,提出若干看法与学界同仁讨论。
个概念,并明确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11的奋斗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终结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内涵与“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2J大体是一致的。本文将以此为思路,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根据权威辞书的解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指中华民族“衰落后再兴盛起来”131。既然是“再兴盛”,必然涉及与过去相比较的问题。也就是说,之所以称得上“复兴”,总是相对于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或阶段而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上找出一个堪称“兴盛”的时期,并把它作为确定“复兴”目标的参照物。而历史上的这个时期,应该是一个用中华民族自身标准和世界标准衡量均属兴盛的时期;或者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
一、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仅仅是一个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口号,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社会发展目标。单从字面上看,它和1894年孙中山率先提出①、后来为我们党和广大人民普遍使用的“振兴中华”大体相通;但实际上它较“振兴中华”有着更为确切的含义。党的十三大报告最早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多次使用这
作者简介:荣长海(1957一),男,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春新(1972一),男,天津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邮编:300191
①一般认为,“振兴中华”的口号是孙中山首先提出来的(参见江泽民:《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
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但学界也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早在1874年,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曾提出过这个口号(参见刘谅明:《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四川统一战线)2000年第l期)。
11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