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试题解析
历届高考试题及解析150题(自然地理-1)
试题1
下列山脉中,不全位于板块界线附近的山脉有( )
A.冈底斯山、兴都库什山
B.阿特拉斯山、喜马拉雅山
C.落基山、阿巴拉契亚山
D.安第斯山、内华达山
解题思路 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是把握和理解地理问题的基础。该一类题目的立意就在于透过两类地理事物,如世界著名山脉和板块界线等之间的位置关系,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掌握程度。
答案:C
试题2
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到23°31′,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
A.北极圈范围增大,南极圈范围缩小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减小
C.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D.七月从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
解题思路 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即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其具体大小是决定地球上四季变化的重要因素。该题立意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检查考生对这一重要知识内容掌握的情况。第二,区分不同能力层次考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差异。因为,关于宇宙和地球的知识,是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必须依赖思维能力,发挥对空间形象的想像力,才能够较好的把握题目。
答案:D
试题3
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小于8500km。无论从甲地到乙地,还是从乙地到甲地,最近的走法都是先向南走,后向北走。据此判断,甲、乙两地可能同处在( )
A.赤道附近 B.南极附近
C.北极附近 D.不可能有此情况
解题思路 该题在1992年的试卷中,是得分率较低的一道题目。该题立意就是要区分出考生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共同运用的能力差别。换句话说,在试卷中的难题部分,要尽量避免出那种纯属简单记忆的边边角角的题目,因此以地理知识为依托的逻辑思维题目,就成为地理试卷中“难题”的主要类型之一。
该类题目的重要特色,就是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题目本身也必然要非常严密。就是说,题目给出的每一个条件都是有用的(一般地说,题目也不应给任何多余的条件)。该题目中给出两地距离小于8500km的条件,就是为了将两地位于赤道附近的选项排除
答案:B
试题4
小亚细亚半岛沿海地区处于旱季时,直布罗陀海峡表面海流P和斯里兰卡以南表面海流Q的流向是( )
A.P从西向东,Q从东向西 B.P从西向东,Q从西向东
C.P从东向西,Q从西向东 D.P从东向西,Q从东向西
解题思路 该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多种地理事物相互关系掌握的程度。与该题相关的知识有气候类型的分布、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季风气候和季风漂流的成因,以及洋流的类型等。该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