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11期地理科学进展
Vol.29,No.11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高江波,黄姣,李双成,蔡运龙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依据自然地带性和区域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区划历来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不仅是获取地理知
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为拟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生态与环境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近年来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工作的特点:区划要素类型多样、自然综合区划“生态化”明显、区划空间单元及其尺度系列完整、区划技术方法鲜有创新、区划方法论有所重视、区划方案应用指向进一步强化。分析了当前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学术问题:认识论研究欠缺、方法论研究薄弱。最后,对自然地理区划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持续增加的国家需求、不断规范化的区划工作,并提出了地理区划的几个发展趋势。关键词:自然地理区划;新进展;发展趋势;中国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是从区域角度出发,观察和研究地表自然综合体,揭示地域分异规律,探讨不同尺度自然地域单元的形成发展、分异组合、划分合并和相互联系的科学[1-2]。自然地理区划作为一种方法论,一直是自然地理学的传统工作和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并可为拟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21世纪以来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工作的特点,分析当前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论述未来的发展趋势。
1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国外的自然地理区划工作始于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尔后经过霍迈尔、墨里安、道库恰耶夫、赫伯森、柯本、Holdridge以及坦斯利等人的工作,逐渐发展完善。尽管此项研究工作在国外发端,特别是在自然地理学起源较早的德国和俄罗斯。然而,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区划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在综合自然区划方面。以黄秉维、罗开富、林超、任美锷、赵松乔和侯学煜等为代表的科学家为中国区划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这一领域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7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贝利先后完成了美国、北美大陆和全球的生
态区划[3-7],他的工作引发了各国学者和组织对自然
地域划分的大量研究和讨论[8-11]。中国学者随后跟进,完成了多项生态地理区划方案。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区划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就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区域划分突破地理学学科范畴,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迅速展开,并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在国家级层面上,如杨勤业等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划分方案[12-13];傅伯杰、刘国华等的中国生态区划方案[14];黄兴文、陈百明的中国生态资产区划方案[15];欧阳志云等的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划方案[16];苗鸿和王效科等的中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方案[17];徐继填、陈百明等中国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方案[18]、倪健和陈仲新等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19];解焱和李典谟等的中国生物地理区划方案[20];王平和史培军的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等[21];②区划方案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由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逐步向综合区划方向发展,如黄秉维为顾问、陆大道主持的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B-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次综合区划工作的新尝试;③应用范围更加扩大。由最初的指导农林牧渔各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向全球环境变化及响应对策、国土整治方案支撑、生态重建与恢复、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拓展;④区划信息源更加丰富。由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以
收稿日期:2010-01;修订日期:2010-07.基金项目: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项目(2007FY1408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01)。作者简介:高江波(1984-),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与区域开发。E-mail:gib_008@http://www.77cn.com.cn通讯作者:李双成,教授。E-mail:scli@http://www.77c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