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民俗报告,适合高中生的简单作业性报告
菏泽面塑艺人的从艺风俗,即墨、胶南、福山等地雕果模和果模流行的风俗等,都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及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 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就宽乡” 的民垦政策,当时山东许多县份被列为“宽乡”,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 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歌谣,一直在山东二十几代人中流传。山西风俗影响山东居民的痕迹依然存在,如寒食节不火食,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寒食节民间所制面燕也称作“子推燕”。鲁西北数县居民,多有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当中也有歌谣流行:“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的枣强县。”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
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其东邻不相同的地方。黄河口附近的利津县和垦利县,在近现代经历过几次官方安排的和民间自发的移民,在这里可以看到移民使民俗文化互相融汇的各种现象。垦利本为利津析地设置,其土地几乎全部为黄河在近百年携来泥沙淤积而成,利津的垦荒者称这里为“大洼”,垦荒之后称为“垦利洼”,地方在今垦利县城左右,风俗与利津相同;县城东北一带,垦荒者多来自寿光与广饶,而以寿光为多,风俗近似寿光;近黄河口处,1935年由官方安排从东平、梁山、平阴、阳谷等地迁来水灾后的灾民,他们基本保存着鲁西南的风俗。60年代开发胜利油田,数万工人携家带口来到黄河口,在原来的东营村建起东营市,石油工人以四川籍、陕西籍、东北籍的工人最为集中,于是,东营又成了四川、陕西、东北风俗与当地风俗并存的地方。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内的德州、临 清、东昌(今聊城)、张秋、大安山、济宁、南阳、台儿庄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他地方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才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风俗与江南茶馆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味,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临清的哈达织造,因喇嘛沿运河进京而兴旺。江南以马桶陪嫁的习俗,在东昌沿运河的部分村庄流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山东人 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农村和林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下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 。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的方面,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长白山满族故乡有过年以豆面蒸灯的风俗,其中有一种仓囤形的灯,俗称为“月”,蒸灯时看“月”中水气卜来年各月份水旱。这一风俗在长白山区几近失传,但在荣成、文登民间却继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