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秦始皇把全国划分为36郡,下设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史称郡县制度。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3.三公九卿制:始于秦发展于汉的中央行政制度。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其特点是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地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与分掌国家朝廷各项行政事务 “九卿”职权分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步的标志,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4.焚书坑儒:秦始皇在思想领域巩固统一,实行文化专制的重大措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纪》、医药、卜筮、种树等技巧之书外的列国史记,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以吏为师。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事件。次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和一些儒生议论朝政,攻击秦始皇。秦始皇下令追查,结果逮捕儒生、方士460余人坑杀于咸阳。这就是“焚书坑儒”。它使战国以来百家争鸣宣告结束,也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文化专制之先例,对我国封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5.谶纬神学:在 汉 代 统 治 者 的 倡 导 之 下 , 谶 纬 神 学 非 常 盛 行 。 谶 是 一 种 宗 教 性 的 神 秘 预 言 , 又 称 谶 语 , 以 之 预 测 吉 凶 , 因 通 常 配 有 图 , 故 又 叫 图 谶 。 古 人 多 用 於 政 治 斗 争 中 。纬 是 相 对 於 经 而 言 , 指 用 图 谶 等 神 秘 含 意 解 释 儒 家 经 典 , 又
称 为 「纬 书 」。实 际 上 , 谶 纬 神 学 是 古 代 的 具 有 宗 教 神 学 色 彩 的 政 治 宣 传 心 理 学 , 以 此 为 谋 求 权 力 者 或 已 登 上 权 力 宝 座 的 统 治 者 大 造 舆 论 , 从 而 收 服 具 有 传 统 天 命 观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