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课西方美学导论
个客观的对象,研究主体必须与之分离。比如你研究花朵,就必须把花朵当作客体,主体与之分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研究,才能得出花朵的植物学属性。但是“美”作为研究对象却不是一个实体,它不是客观的事物或者它的属性。“美”也不能与审美主体相分离,一旦把“美”与审美主体分离,“美”就不复存在。“美”也不能离开主体的美感态度,不能冷静地对待它。比如你对花朵进行审美,这时你与作为审美对象的花融合为一,无法分离。你的感情都寄托在花朵上了,花朵已经与你融合在一起了,它已经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对象了。如果你把花作为客体进行研究,把它与自己分离,以客观态度对待它,花就成为一个客观对象,而不是审美对象,美感消失了,从而美也消失了,而你研究的就不是花的美,而是花的自然或者社会属性。事实上“美”不是实体,也不是实体的属性。如果把“美”当作客观的实体或实体的属性,那么它便是可以实证的。但“美”是不能实证的,无论用什么仪器和自然科学的方法都不能检验出“美”是什么;无论用什么实验和社会学的方法都不能统计出“美”的性质。“美”作为审美对象是各种各样的,不能把它们归结于某种共同的属性之中。正因为如此,现代分析哲学把美的本质问题归入假命题,认为美不是客观的属性,而是主观的判断。
但你或许认为美本身的存在性,没个事物存在都有美的属性,但任何科学的都不能测试或者定义美到底是什么,是本身存在的,还是根据人的不同而不同?美说到底还是人心底的一种产物,是因人而异的。
我国古代有几位美人,汉成帝时的美女赵飞燕“体轻腰弱”,似弱柳扶风,但成帝觉得其很美。唐玄宗时的杨贵妃丰硕肉肥,玄宗却认为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玄宗看来,贵妃之肥胖,正是其美,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这是对美的认识的主观性。
《庄子. 山木》篇有过记载,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受到很好的待遇,而美者不受逆旅主人欢迎。人问其故,逆旅主人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可见,对美的认识是可以打上唯心主义烙印的。再举一例,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米芾、苏轼等人的书法,精妙绝伦,其作品为书法家们所推重,如果把他们的作品拿给一个目不识丁的、毫无鉴赏能力的老农。他们就会说:“字,字,黑楂楂,各个柯叉都朝下!”这是客观之美无法与主观之美构成统一的缘故。邹忌之妻、妾、客人都夸邹忌美过徐公,这是主观之美胜过客观之美的结果。王昭君是美的,但只因不行贿于画师毛延寿,反而得到其丑化。钟离春是举世无双的丑女,一番话说的,让齐宣王咋看咋觉得其貌美多才。
对方同学为什么忘记了罗丹曾经说过,在艺术家的眼里,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美的。而且主观的东西就代表了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地改变它吗?难道主观不具有普遍性、我们就不能倡导和培养吗?对方同学今天始终强调的是,美需要一种客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和我们根本就不矛盾,有哪一种主观感受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基础而存在呢?
我方认为美是情感的想象活动所引起的精神愉悦,它需要感受与存在而会于心灵,如果美是客观存在,像这张桌子一样的话,我们根本就不用“感”也不用“会”,只要“看”就可以了,这样倒也方便!只不过我们看到的将会是千篇一律的美,因为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只要大家的视力差不多,对美的认识就应该是相同的呀!如果这样,就有一些问题不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地交流对美术、绘画、音乐包括辩论的感受?为什么人们对一些问题总是不能达到共同的默契呢?这样一来对方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让我们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