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2021-02-21 20:02

主要介绍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方案。

66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2006年2月修订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该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进一步规范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南》。3个等次

[1]

1.轻症酒精性肝病:肝脏生物化学、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

检查基本正常或轻微异常。

2.:,血清ALT、。

:、AST或GGT升高,可有血清总胆

,合并肝昏迷、、上消化道出血,可伴有内毒素血症。

4.酒精性肝纤维化:症状及影像学无特殊。未做病理时,

,见表1,。应结合饮酒史、血清纤维化标志(透明质酸、Ⅲ型胶原、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GGT、ASTΠALT、胆固醇、载脂蛋白2A1、总胆红α素、2巨球蛋白、铁蛋白、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等改变,这些指标非十分敏感,应联合检测。

5.酒精性肝硬化:有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血清生物化学

证据等级ⅠⅡ21Ⅱ22Ⅱ23Ⅲ

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多时间系列,明显非对照实验

专家、权威的意见和经验,流行病学描述

定 义

指标的改变。

二、影像学诊断[226]

影像学检查用于反映肝脏脂肪浸润的分布类型,粗略判断弥漫性脂肪肝的程度,提示是否存在显性肝硬化,但其不能区分单纯性脂肪肝与脂肪性肝炎,且难以检出<33%的肝细胞脂肪变。应注意弥漫性肝脏回声增强以及密度降低也可见于肝硬化等慢性肝病。

(一)B超诊断

1.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强于肾脏和脾脏),远场回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对酒精性肝病诊治作出正确决策,并非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该病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2]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酒精量男性≥40gΠd,女性≥20gΠ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酒精量>80gΠd。

逐渐衰减;

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3.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

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象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

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

5.肝右叶包膜及横膈回声显示不清或不完整。

但应注意性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影响。酒精量换算公式为: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

具备上述第1项及第2~4项中一项者为轻度脂肪肝;具备上述第1项及第2~4项中两项者为中度脂肪肝;具备上述第1项以及2~4项中两项和第5项者为重度脂肪肝。

(二)CT诊断

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蜘蛛痣、肝掌等症状和体征。

3.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和平均

弥漫性肝脏密度降低,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小于或等于1。弥漫性肝脏密度降低,肝Π脾CT比值≤1.0但大于0.7者为轻度;肝Π脾CT比值≤0.7但大于0.5者为中度;肝Π脾CT比值≤0.5者为重度。

三、组织病理学诊断[2]

酒精性肝病病理学改变主要为大泡性或大泡性为主伴小泡性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依据病变肝组织是否伴有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红细胞容积(MCV)等指标升高,禁酒后这些指标可明显下降,通常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ASTΠALT>2,有助于诊断。

4.肝脏B超或CT检查有典型表现。

5.排除嗜肝病毒的感染、药物和中毒性肝损伤等。

符合1、2、3和5条或1、2、4和5条可诊断酒精性肝病;仅符合1、2和5条可疑诊酒精性肝病。

符合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者,其临床分型诊断如下: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硫化氢中毒的防治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