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用好法律武器,实现司法公正。作为司法者,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执法指导思想,用好用足法律武器。如在刑事审判中,严格执行法律和刑事政策,坚决贯彻“严打”方针,坚持依法从重从快。做到严之有据、严之有理、严之适度,真正发挥震慑犯罪和教育人民的作用。在民事、行政审判中,既维护社会的稳定,更考虑到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民事、行政审判的职能作用,认真审理好当地矛盾突出的民事、行政案件,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调整利益关系,减少和防范犯罪的发生。通过“机场高速公路案”、“性权利保护案”、“解除收养关系案”等一批有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增强了群众以法维权的意识和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较好的普法效果。
二、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辖区内良好司法环境的形成与群众法律意识提高息息相关,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为此,我们将为群众提供法律指导、咨询和服务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是建立司法救助体系。努力做到审判工作既要保证弱势群体得到司法救助,也要保证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通过走访,掌握辖区内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失业人员和正在接受有关部门法律援助等人的第一手资料,建立起司法救助体系,确保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在取得较好社会效果的同时,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好评,使他们对法律、对司法者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是建立法律服务联系网。我院在对辖区各基层组织调研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法律服务联系网,31名庭室长以上领导干部分别与10个街道、40个村、20个居委会结成帮扶“对子”,与基层和群众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对其提出的问题及时提供法律帮助。同时,我们坚持上门走访联系点的制度,征求群众对审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上的指导,对居民之间的矛盾,协助社区进行调解。我们将通过审判工作,不断促进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形成人人守法、护法的良好局面。
三是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我们结合有关节假日,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铁心桥农民物资交流会等,不定期地开展专题法律咨询活动。深入基层、街道、企事业单位进行现场咨询、院长接待、现场立案、接受投诉、发放宣传资料等,以面对面的形式给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宣传法律知识,增强群众对法律的了解程度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三、关于深入开展“五六”普法工作的建议
自我国开展普法教育活动以来,逐步实现了从法律知识启蒙教育到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跨越,从单一普法到全方位推进依法治理工作的跨越,提高了全民法律意识,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普法工作已开展多年,难免会存在麻痹思想,工作上往往流于形式,为了更好地推进“五六”普法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开辟创新之路。普法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树立起长期“作战”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普法工作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五六”普法的实际工作中,要从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既要汲取以往普法工作的先进经验,又不能拘泥于经验,凭老框框做事,要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创造新方法,针对人民群众对法制的客观要求,不断创新,力求法制宣传教育达到显著效果。
2、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全民素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就是说要依法治国,但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即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是相输相成的,只有两者的结合,才是我们普法教育努力的方向。在“五六”普法中,我们既要加强法制教育,发挥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强制规范作用,又要加强德育建设,发挥道德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引导作用,并以此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营造出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良好氛围。
3、加强队伍建设,确保普法工作稳步发展。为了推进“五六”普法向纵深发展,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普法干部队伍。因为我们知道,法制宣传是普法的重要阵地;制度建设是普法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这些都是开展普法活动的基础,必须抓紧抓好。而要开展宣传活动,建立制度体系,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因此,普法干部队伍是实践“五六”普法的基本力量,是骨干。只有加强队伍建设,才有可能营造声势,推动“五六”普法工作稳步发展,才能使“五六”普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0**年,是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年,也是“五六”普法规划全面实施的关键一年。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总结以往普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学习和研究力度,努力把审判工作与普法教育活动融合起来,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雨花依法治区工作贡献力量。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三
当今社会正面向多元化发展,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今朝有酒今朝醉”,似乎日渐成为一种时尚。“负翁”、“月光族”随之大批涌来。在我们的校园中,昔日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中,又夹杂进了“手机声声”。为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目前的消费状况,为我校明确确定贫困生标准提供可靠参考资料,同时为我校学工处开展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学生工作信息中心特开展此次调查。
调查时间:XX年11月27日---XX年12月15日
调查对象:校本部外语学院、水土学院、经管学院等九个学院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情况: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高达98.95%,数据真实,可信度高。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等方面展开调查。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消费去向: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学习方面,我校学生的花费主要在购书上。由于学校发放的教材只是基本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在学生的消费去向中,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等级考试等书目占了一定比重。
在消费去向中的通讯费中,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占的比重最大。对于大一新生,由于刚来到大学,对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环境都很陌生,存在着种种不适应,同时对于大学中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不习惯,总喜欢和自己以前的好朋友、老同学交换信息、交流意见。而大四的学生的通讯费主要是联系工作。
在恋爱消费方面,有些同学有着固定的“爱情投资”。“爱情需要浪漫,而浪漫需要消费”,但是没有资金是浪漫不起来的。无论对于男生还是女生,都是需要消费的。对于男生,需要给女生买单,送礼物。同时,“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女生的恋爱消费主要是用在化妆品、首饰上。
另外,在恋爱中,双方都共同支出的一个方面是在衣着打扮上,名牌成为一种标志。“只买贵的,不卖对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这种观点。在现在这个社会,恋爱是合理的,但对于恋爱中的种种不合理消费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恋爱中的消费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总之,无论是从哪方面支出,都占了不小的比重。只是比重的不同于大学生的看待社会的角度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上网消费: 无论对哪个年级的学生,上网消费都占了较为稳定的一定的比例。大学生的上网费亦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开支的一部分。
左图是我校学生在娱乐休闲方面的消费状况:
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也是较为可观的。 进歌厅,打台球,遛旱冰,生日聚餐…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热潮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
在零食、水果方面,女生的消费型对较高。在大学中,女生更多地学会如何保养自己,水果既经济又实惠,所以是最佳选择。至于零食,既是某些女生的喜好,同时也是部分女生打发时间的较为常用的一种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校学生的消费去向多样化,正是多样化的消费无形中就增加了总的消费金额。下面是我校学生的月支出情况和学期总的支出情况:
二、 月支出情况及学期支出情况:
月支出
学期支出
以上图表显示,我校学生消费层次不等,出现了较大差别。从整体上看,我校大多数同学的月消费保持在200-400元之间,各学院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消费现象。而且在现代的各所大学的校园中,学生这样的高消费的现象均已屡见不鲜。对于着相当一部分的高消费的同学,他(她)们的经济来源以及对家庭的影响又如何呢?
三、经济来源及对家庭的影响:
经济来源 经济来源
学院父母助学贷款奖学金或助学金 勤工助学
资环100%
水土97.5%2.5%
外语83.33%16.67%
机电63.64%18.18%9.09%9.09%
生科72.22%11.11%11.11%5.56%
经管95.24%4.76%18.18%4.55%
以上表格中数据表明,我校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父母,说明我校学生对家庭有很强的依赖性。甚至有些学院学生占到了100% ;此外,助学贷款也占了一定比例,这说明我校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方面卓有成效,使学生深切体会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政策,对学生提高对国家政策的认识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也有一部分同学的经济来源是勤工俭学,说明我校学生有一定的自立能力。
学生对家庭的依赖过重,对他(她)们的家庭自然又有着影响。
以上图表显示我校学生的消费度对家庭的影响情况。从图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的家里因为供应大学生而使生活拮据,生活状况下降。这说明学生的在校生活较大程度的影响了家庭的生活。 “再穷不能穷孩子” ,绝大多数的家长这样说,“虽然我们家的收入不多,但我们就这样一个孩子,决不能因为钱而产生自卑感,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在大学里过的舒畅,不影响学习”。 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在家庭消费中占的地位。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再辛苦自己,也不会委屈孩子。在家长这般疼爱与呵护下,大学生是否该有自己的消费计划?四、消费计划 图表显示,我校大部分同学的消费较为合理,虽没有制定消费计划,但是支出合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管理自己的资金,更培养了学生自己的计划性。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超支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不合理,但仍然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1)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可支出的方式增多,自然花费增多;(2)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外部诱惑增多,好奇心促使大学生尝试不该有的消费方式; (3) 在月初时,常常不自觉地超支(4)常常有意外消费,如和同学打赌输了,就要请客吃饭,请的不好又没面子,所以吃好的……总之,种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引起学生的不合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