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句话是说贾宝玉的。这个是反说,明面上写贾宝玉纨绔子弟,不知道学习,辜负期望,其实是在暗地中褒扬他不肯对封建礼教屈服。
2、“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句写林黛玉。这个只是虚的表面描写,用词自是如王维诗化般的语言,并不能很深刻的揭示出林黛玉的性格。
3、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副对联就反映了崇尚虚无的理论。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4、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句是说美玉放在柜子里等待高价出卖,宝钗置于奁中寻找机缘起飞。
5、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句所谓的“荒唐言”实际上并不荒唐,它是对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无情批判和揭露。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
“辛酸泪”一句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氏独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红楼梦》一书是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最好诠释。
红楼梦经典语句赏析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赏析】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
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
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
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
”(《致玛·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变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专门述说作者创作《红楼梦》的辛酸与苦衷的,也是全书唯一一首以作者身份出现的诗篇。
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红楼梦》这一旷世千古的奇书。
不仅在作者,就是在后人看来,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脂砚斋甲戌本评语)”。
诗中所谓的“荒唐言”实际上并不荒唐,它是对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无情批判和揭露。
既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也包括宝、黛、钗爱情故事的悲欢离合;一书中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内部斗争等等。
“辛酸泪”一句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
作者创作《红楼梦》时已经由钟鸣鼎食的世家公子沦为“蓬庸茅椽,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和悲苦非言语所能尽述。
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氏独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红楼梦》一书是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最好诠释。
太虚幻境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赏析】 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现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
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
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
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
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
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净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
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
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
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称为“真话”。
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人的。
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
须要辨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要通过其著作来宣扬宗教教义,而是根据他的需要把某些宗教观念拿来为我所用。
曹雪芹是极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否则他就不会竭一腔心血来写这样一部五彩摈纷的《红楼梦》了。
我们读《红楼梦》,主要应该看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带有虚无色彩的说教,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清楚的认识。
中秋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赏析】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
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
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
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
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
红楼梦精美语句赏析
红楼梦是诗词宝库,就撷起几句典型与君共赏:1、(第五回里)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玉里埋。
赏析:由于全书强调“钗黛合”,所以将黛玉和宝钗合在一起,所以这首判词既是黛玉的,又是宝钗的,这也是十二金钗正册只有十一首判词的原因。
判词中的前两句肯定了黛玉和宝钗的不同才华,后两句暗含两人姓名,也揭示了她们可悲的命运。
2、(第三十四回)题帕三绝句 其一: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难?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赏析:黛玉在“神魂弛荡”的情况下半夜爬起来写的这诗,因宝玉托晴雯
【红楼梦精美语句赏析】
红楼梦是诗词宝库,就撷起几句典型与君共赏:1、(第五回里)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玉里埋.赏析:由于全书强调“钗黛合”,所以将黛玉和宝钗合在一起,所以这首判词既是黛玉的,又是宝钗的,这也是十二金钗正册只有十一首判词的原因.判词中的前两句肯定了黛玉和宝钗的不同才华,后两句暗含两人姓名,也揭示了她们可悲的命运.2、(第三十四回)题帕三绝句 其一: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难?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赏析:黛玉在“神魂弛荡”的情况下半夜爬起来写的这诗,因宝玉托晴雯
红楼梦句子赏析
1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解释:把虚假当真实,那么相对的真实也就成了虚假,以虚无为实有,那么相对的实有也就成了虚无。
2.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解释:美玉放在柜子里等待高价出卖,宝钗置于奁 中寻找机缘起飞。
3.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解释:天上明月刚刚从地面升起,世间千万人一齐仰头观看。
(这句话透出气象不凡,抱负不浅)4.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解释:一着错,既偶然错误。
5.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解释:身后有退步时为贪欲驱使不肯缩手,眼前无进路时才醒悟过来想起回头。
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解释:明白社会上种种事态,都属学问,精通世间的人情世故即是文章。
7.春梦随云散,飞花遂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解释:青春好梦随着行云飘散,点点落花追遂溪水漂流,奉劝那痴情的青年男女,何必自寻这种无谓烦恼。
8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解释:无边的天地之间,可叹的是古今人们情丝总是割不断,沉迷 情恋的男女,可怜的是对性爱的追求永远难满足. 9.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解释:从春到秋一年到头怨恨悲愁都是自寻烦恼,如花之容月之貌全要毁灭一切都将落空。
10.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
解释:雨后皎洁的明月难得一见,美丽的云霞也容易飘散.11.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解释:白白地温柔和顺了一场,也不必说品德似桂如兰.12.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解释:权势一旦垮掉就别再提当年的高贵,家业一朝败亡亲友也不再同你亲近。
13.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
解释:风月之情广大无边情爱不穷,情爱相逢就要导致淫乱私通。
14.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解释:辟静秀美妙不可言之地,深不可测徒叹奈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