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下列要求政府干预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中不正确的是( D ) A.基础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B.基础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 C.基础教育是一种有益品 D.基础教育中容易产生垄断
14.下列国防项目中公共产品属性最弱的是( B ) A.常备军数量 B.战略核威慑力量 C.太空卫星情报 D.国防雷达监测
15.下列政府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理由中不正确的是( C ) A.公共生产比私人生产更有效率
B.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 C.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
D.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与不完整性
16.下列卫生项目中公共产品属性最为微弱的是( A ) A. 艾滋病防治 B.计划免疫 C.医疗服务 D.传染病防治 (五)判断题
1.国防支出还有波动性的特点,即国防支出受一定技术条件制约,且与国际国内局势变动密切相关。∨
2.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教科卫支出应归入生产性的范围。×
3.BOT投资方式最大特点是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诸如发电厂、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4.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从总体上说可以归类为混合产品,可以由政府提供,可以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5.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加上人们的偏好也具有同一性,因而价格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非常大。×
6.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7.政策性金融机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企业,而是制定投资政策的机关。×
8.农业补贴一般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所以政府对农业不再进行补贴。×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能够改变相对价格结构的是( A ) A.社会保障 B.财政补贴 C.财政投资 D.政府预算 2.下列不属于财政转移性支出的是( D ) A.补助支出 B.捐赠支出 C.债务利息支出 D.科学研究支出
3.社会保险资金筹集模式主要有完全基金式、部分基金式和( A ) A.现收现付式 B.全额拨款式 C.部分拨款式 D.全额交费制
6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构成包括基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项目和( 貌似是社会优抚,不知道怎么选 )
A.辅助社会保险 B.下岗职工生活补贴 C.农村“五保户”救济 D.灾民救济
5.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有两大类,即物价补贴和( D ) A.粮棉油价格补贴 B.平抑物价补贴 C.肉食价格补贴 D.企业亏损补贴
6.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 A ) A.刺激性税收支出 B.引导性税收支出 C.财政性补贴支出 D.经营性补贴支出
7.在西方国家,税收抵免的最主要形式是国外税收抵免和( B ) A.储蓄抵免 B.投资抵免 C.消费抵免 D.国内税收抵免
8.纳税扣除是指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 A )中扣除。 A.应纳税所得额 B.应纳所得税额 C.企业总税额 D.企业总费用
9.在下列国家和组织中,主要实施非制度化临时监督与控制的是( A ) 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B.澳大利亚 C.加拿大 D.法国
10.最常见的税收豁免项目有两类:一是免除关税和货物税;二是免除( A ) A.所得税 B.农业税 C.营业税 D.工薪税 (五)判断题
1.社会保险市场具有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种种弊端。∨ 2.社会保险要求雇员与雇主缴费,与社会保障有很大不同。∨ 3.投资抵免通常以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为目的,而国外税收抵免则以避免国际重复征税、使纳税人的税负公平为宗旨。∨
4.从理论上来说,养老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广于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5.我国目前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24个月。∨
6.社会保障与财政补贴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相对价格体系的影响不同。∨
7.财政补贴有调整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作用,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因此它多多益善。×
8.所谓税收支出,是指国家为取得一定的税收而支付的代价,如办税经费等。×
9.税收支出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时任财政部部长助理的斯坦利?萨里于1967年首先提出的。∨
10.刺激性税收支出又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税式支出;二是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
第七章 财政收入一般理论 (三)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A ) A、税收收入 B、企业收入 C、债务收入 D、事业收入
2.财政收入中,凭借资产所有权获得的收入是 ( B)
7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 D.其他收入 3.按经济部门分类,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 (B )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及服务业
4.从社会总产品价值的构成来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C ) A.C部分 B.V部分 C.M部分 D.V+M部分 5.财政收入中的“专项收入”是指 ( C) A.规费收入 B.国家垄断产品的税收收入
C.具有特定来源,按照特定目的建立并规定有专门用途的收入 D.出售国有财产收入
6.制约财政收入规模最重要的因素是 ( A)
A.经济体制 B.分配制度及政策 C.价格变动 D.生产技术水平 7.提高折旧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 ( A)
A.减少财政收入 B.增加财政收入 C.财政收入不变 D.无法确定 8.在财政收入中,通过信用方式得的收入是 ( C)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 D.专项收入
9.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水平比发展中国家( D ) A.高 B.低 C.相等 D.无法判断
10.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单位提供某些特殊服务时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在国家预算科目中列为( B )
A.事业收入 B.规费收入 C.公产收入 D.专项收入 11.作为财政收入核心依据的是 (A )
A.政治管理权 B.公共资产所有权 C.固有资产所有权 D.公共信用权 12.财政收入分析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分类方式是(A ) A.按照财政收入的形式 B.按照财政收入的级次 C.按照财政收入的经济性质 D.按照财政收入的连续性 (五)判断题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所以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 2.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结构为一定的条件下,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关键是国家的需要。 (∨)
3.由于财政财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的价值,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随着剩余产品价值率的提高,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一定会提高。×
4.从国际比较看,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创造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0%以上,居于主要地位。 (∨)
5.社会主义国家行使财政权力,既凭借政治权力,也凭借财产权力,两者并重。(∨) 6.收入规模过大,影响市场机制的良性循环。∨ 7.税收属于分配范畴。(∨)
8.作为财政收入核心依据的是公共资产所有权。(不知道)
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折旧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减少财政收入。(∨) 10.财政收入分析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分类方式是按照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第八章 税收基本原理 (三)单项选择题
1.国家征税依据的是 (B )
A.财产权力 B.政治权力 C.公众的意愿 D.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8
2.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是 ( C) A.公债 B.规费 C.税收 D.国家预算 3.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C ) A.企业税收负担率 B.个人税收负担率 C.宏观税收负担率 D.综合税收负担率 4.税收的纵向公平是指 (C )
A.通过公平税负,创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税收环境 B.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负担相同的税收 C.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负担不同的税收 D.收入的公平分配
5.商品的供给弹性越大,需求弹性越小,税负越容易 ( A) A.前转 B.后转 C.混转 D.无法确定 6.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是 (A )
A.商品的供求关系 B.商品价格的自由浮动 C.商品的供求弹性 D.税种 7.税收的横向公平是指 ( A)
A.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负担相同的税收 B.具有不同的纳税能力的人负担不同的税收
C.通过公平税负,创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税收环境 D.收入的公平分配
8.把税收与税率联系起来的曲线是 (D )
A.税收曲线 B.洛伦兹曲线 C.收益曲线 D.拉弗曲线 9.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的税种是 (D ) A 所得税 B.商品税 C.消费税 D.增值税 10.税负转嫁最普遍的形式是 (A )
A.前转 B.后转 C.税收资本化 D.消转
11.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 A ) A.纳税人 B. 负税人 C.扣缴人 D.缴款人 12.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 B )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目 D.税率 (五)判断题
1.税收的收入效应会改变产品的相对价格,而税收的替代效应则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 (×)
2.税负转嫁只会导致税收归宿的变化,引起纳税人与负税人的不一致,不会使税收减少。 (∨)
3.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给纳税人带来超出税款之外的额外负担,因而保持税收的中性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是完全矛盾的。 (×)
4.税收收入增加会减少预算赤字,税率提高不一定会增加税收。 (∨) 5.商品课税难以转嫁。 (×)
6.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税负容易转嫁。 (×) 7.税率提高一定能增加税收。(×)
8.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依据按一定比例征收的税种。(∨) 9.累进税率主要适用于流转税。 (∨)
10.达到起征点的,仅就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 11.直接税是指纳税人不易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他人的税收。(×)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