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弃地到市民公园 - 慕尼黑西园 - 图文(2)

2020-03-26 19:52

中国传统园林足迹——芳华园:

作为展园在展览结束后,西园并没有彻底拆除所有展园,保留下来的最著名的展园就包括当时广州园林局代表国家参展时修筑的芳华园(华通花,名称寓意展园如花香一样散发出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芬芳)。该园也是我国第一次参加国际园艺展并获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金奖”和“联邦德国园艺建设中央联合会大金质奖章”两枚金牌的作品。(图14)[4]

图14 芳华园平面图

展园面积仅540㎡,长宽分别为27m×20m,设计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符合园展要求,因此,给当时的团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但是结果总是令人欣喜的,设计遵循我国古典园林理法:高方欲就亭台,低洼可开池沼。在地势较高处修建观景亭,随地势高下进行叠山理水,通过台阶、步道、景石等园林要素配以植物种植,营造出中国传统园林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而为了更好地使亭子与慕尼黑的蓝天白云形成对比,设计也不拘一格的采用了北方皇家园林才能够使用的黄色琉璃瓦,事实也证明,这个决定确实为整座园林增色不少。而关于建筑梁柱,北方因冬季景色单调,采用大红大绿增色,而慕尼黑花木繁盛,为避免建筑色彩过于烦乱,同时兼顾岭南园林的特色,最终选择栗色,使得建筑显得沉稳而安静。园路考虑到观赏人流密度较大的特点,选择了强度更好,更耐践踏的特制陶瓷砖铺砌。

而由于场地面积限制,游线也没有采用我国传统园林回环往返的形式,而是由入口单线引达至出口,以水为中心,绕水而行,形成90m有余的单向游览路线,沿途有疏有密,通透幽深,并巧妙的利用建筑、景墙、藩篱、花木,使其内外渗透,融为一体,小中见大。而

水体的设计,更是动静结合,有源有流,水从堆山叠石上的石缝中溢出,形成飞泉涧石,飞泻入湖,而湖面则宁静开阔,至板桥下,水收成潭水一湾,湖边砌石直抵园墙,犹如水自此流出园外,深远无尽(图15、图16、图17)。

图15 从外看芳华园 图16 芳华园观景亭 图17 芳华园水中定舫

当走进芳花园的瞬间,仿佛置身于中国苏州的古典园林之中,这更加说明了我国传统园林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创作特点,当你置身其中,就仿佛置身山水田园之间,不再受到外界其他环境的影响,想象和感受自己就在自然的山水之中,欣赏着亭台、树木、花草、山水,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

3. 评价与思考

3.1城市事件与环境建设

慕尼黑西园从一处被人嫌弃的采石废弃地到一个受到周边居民爱戴的城市公园,借助的是国际园艺展览的契机,但在其成功转型并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展会的举办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的确,大量的资金投入、有限的时间限制以及大批的游客参观,都为场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也仅仅是一个开始,毕竟活动是短期的,要想使场地获得持续的活力和吸引力,就必须从事件开始申办起,对场地以及事件可能起到的带动作用作出分析,并整合到城市或者区域长期发展战略中,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品质和户外生活质量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绿色空间与城市发展和城市形态联系紧密,已经成为城市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的建设能够带动地区全面综合开发,引导、推动城市有序发展。

然而,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仅仅进行城市的物质环境建设并不能形成城市特有的气质。要形成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场所的归属感,呈现出城市的

生机活力,就必须结合非物质环境的建设。其中,以“事件”为推动力的城市发展与环境景观建设策略正成为当代城市积极的发展模式,尤其对于城市公共绿色空间的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城市事件多指短时期内发生的一系列重要活动的总和。随着事件组织策划的成熟,社会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更为看重“事件”为城市发展建设带来的贡献。甚至通过“制造事件”来影响城市的发展,因此事件成为了城市活力的“调节器”。

重大事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契机,根据事件产生影响的时间维度,可将其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分为事前影响、事中影响和事后影响3个层面。

事前是主要进行城市景观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这也是设计师和规划师重点发挥作用的阶段,除了考虑事件发生时的场地实用性和城市文化性的融合和表达,还需要考虑事件后场地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以及发展模式,因此,这也是整个事件推动城市发展最为关键的艰难的部分。事中主要是事件进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多人群、极高的媒体曝光度,是展示城市特色的绝佳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城市形象的打造和宣传,为事后城市继续吸引游客打下基础。事后的管理和运营是场地能否保持持续吸引力的关键,因此,保留哪些场所或者拆除哪些场所都需要慎重考虑和决策,并且保留的场所的转型和对城市的融入也非常重要。

慕尼黑西园的成功,从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阶段来看都是比价成功的,可作为借鉴的。从事前的选址来看,西园的位置刚好位于城市西部,公共空间极度缺乏的地区,并且,恶劣的场地以及周边环境无法进行其他功能性用地的规划,而绿地本身就具有修复和改善环境的特点,因此,西园的选址就当时情况来看,是非常合适的。在事件中,据记载1983年的慕尼黑园艺博览会也是盛况空前,有23个国家参加室外展览,17个国家参加室内展览,而且慕尼黑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

而事后,则按照事前的规划,对展园进行了部分的拆除和保留,合理的规划使得战后公园布局和组织都仍然完整且还具有特色,例如亚洲展园的保留,也成为了记录西园历史的一部分。另外,对植物景观的维护以及免费对外开放都是西园能够受到周围居民喜爱不可或缺的原因,现在,西园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对我国基于大事件的城市发展的启示

慕尼黑通过四次大型事件,不仅成功的完成了城市的环境建设还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

其中的原因与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首先是在事件的申请阶段,我国近几十年随着建设的加快,北京、上海等城市也都获得了举办国际大事件的机会,因此我们是有一定契机的。但是,就其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来看,还有可以提高的空间,在事件策划上,除了事件本身的组织,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融入其他方面的考虑以及更为长远的策略,并且需要落实的考虑事后的发展情况,并进行评估,制定方案,而不是感性的认为一定会有发展,同时也是为事后的管理和发展方向提出预设。

在事件过程的运作上,除了政府行为以外,应适当融入市场化运行机制,因为事后还需要长远运行,只由政府承担运营,进行持续投资管理很容易造成政府财政负担,最终因缺乏管理而造成无法持续发展。

事后,由于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后期各种条件的影响,很有可能与事前规划或者预测的情况不符,这时应该依据事前规划和现实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作出合理的调整,以便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唯佳.德国慕尼黑的城市建设[J] .国外城市规划,1995,4:39-41

[2] Wikipedia. Munich [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nich#Origin_as_medieval_town [3] 互动百科.慕尼黑 [OL]. http://www.baike.com/wiki/

[4] 王缺.巧筑园林播芬芳——记1983年慕尼黑国际园艺展中国园“芳华园”[J]. 广东园林,2015,1:4-7

[5] 郑曦,孙晓春.以城市事件为推动力的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J] .风景园林,2006,2:73-77 [6] 王向荣,林箐.慕尼黑西园[J] .风景园林,2005,3

[7] 许大为,张欣.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和景观建设的影响研究[J] .中国园林,2011,1:25-27


从废弃地到市民公园 - 慕尼黑西园 - 图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原子物理学 课后答案 全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