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的货币与信用
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何时?(或什么朝代?)最早货币的名称是什么? 2.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中国最早出现、使用得最普遍和最长久的原始货币是天然的贝,贝币产生于传说中的夏 贝壳就成了中国第一代货币。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掉,露出孔洞,方便穿绳携带。古代以五贝穿为一串,两串系在一起,称之为“朋”。也就成了贝币的计算单位。问题:每朋为多少贝? 3.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是我国金属货币的开始——青铜贝币 4.西周钱币:仍以贝币为主,还有称量货币-----铜和黄金。(称量货币-----根据重量和成色来确定价格)
5.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四个货币体系 布币 韩赵魏 刀币 齐燕赵 蚁鼻钱 楚国 环钱 秦
第一种是布币 布币: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农耕地带的铲状铜币 。由原始的铲形农具发展而来。布币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首空可以纳柄,原始而厚重,称之为空首布。第二阶段,布首已不空,变成平实,币身完全成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称之为平首布。
第二种是刀币(齐、燕、赵等国使用)刀币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齐刀币含铜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制程精美,是刀币的代表作。 第三种是蚁鼻钱(专指楚国的铜贝,流通于楚国,形似鬼脸,或蚂蚁爬鼻, 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蚁鼻钱:战国早期楚国铸造的一种铜币。稍具贝形而偏小,钱体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端常有一孔。看上去似一蚂蚁歇于鼻尖,故称“蚁鼻钱”。又形似鬼脸,又称鬼脸钱 第四种是圜钱:是战国时我国北方产生的一种新的铜铸币,由纺轮演化而来,圆形,中心有孔,孔有圆、方两种,圆形孔在先。所以又有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之分,环钱多数都有文字,或标地名,或标重量和单位,环钱是铜钱的原形。
春秋战国时期其它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众多形制不一的铜铸币之外,还有银贝、银布等银铸币,战国时,黄金被大量使用,开始发挥货币的某些职能。(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间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 )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新发展:1.从货币材料上看,金属铸币逐渐取代实物货币,铜铸币广泛流通。2.货币形态趋向多样化,除了铜贝以外,还出现了铲状的布币(晋、郑、卫、韩、赵、魏等国)、刀形的刀币(齐、燕、赵国)、圆形的环钱(秦国)、贝壳状的蚁鼻钱(商周铜贝的变形,流通于楚国)四个体系。
先秦货币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没有货币,物物交换。2.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3.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我国金属货币的开始4.西周钱币:仍贝币为主,还称量货币铜和黄金。5.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主要包括布币、刀币、蚁鼻钱和圆形的环钱四个体系 什么是信用?
信用有两种理解:一是伦理道德上的“信用”,即信而用之,指诚信,讲信誉,信守诺言等。 二是经济意义上的“信用”,指借贷行为或债权债务关系,包括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信用的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贷出,以偿还为义务的取得。金融学所说的信用是指经济意义上的。 二、先秦时期的信用
(一)先秦时期信用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末期,信用产生
中国何时出现借贷行为?史无明文。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公社瓦解,私有财产和
阶级产生,社会出现贫富差距的分化,贫困者出于各种需要向富裕者借贷,信用就产生了。 信用产生的条件:(1)私有财产的产生。(2)社会出现两极分化,贫困的氏族因某种需要,向富裕的氏族借贷,信用就发生了。
信用与货币产生的先后? 原始社会末期,货币尚未产生,社会上出现的信用均为实物信用。可见,信用的产生并不以货币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当然,此时的信用活动还没有文字记载下来,但我们不能因此说,原始社会末期中国没有信用产生。
三、.西周时的信用:西周时期中国的实物信用已经盛行,不仅有私人信用,而且开始出现政府信用,有了专司政府借贷的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泉府。 四、.战国时的信用
(1)战国以前以实物借贷为主,战国时期货币借贷形式逐渐成为主要形式,且在规模和数量上大大超过以往。(2)在官私借贷中出现了“傅别”、“契券”等早期的债券(P49)。 “傅别”:即债券。。契券:中国古代属于契约性质的文书,包括田契、过继书、收养书、以及分家析产的分关书等。
(二)先秦时期信用发展的特点:
1.信用先于货币产生。2.从私人信用发展到政府信用。3.从实物信用发展到货币信用。4.出现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和信用工具
归纳:先秦信用1.原始社会末期,信用产生2.西周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泉府3.战国时出现了“傅别”、“契券”等早期债券。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金融
一、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 秦统一货币:(背景) 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适应政治上的统一,在经济上开始统一币制。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货币(内容) 二、秦始皇统一币制-----圆形方孔钱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制度:
1、规定黄金和铜为货币本位(币材)禁止其它财物作为币材,确立金铜(钱)本位制,这是货币复本位制的一种。(同时以金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就是复本位制。)
2、六国原有币制一律废除,规定全国货币为二等,即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铜钱又叫钱,是主要的流通货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立法。(统一币材)
3、货币形态的统一:铜钱均作圆形方孔。过去的布币、刀币及圆孔圜钱一律不用。这种圆形方孔铜钱自秦代定制起,一直到清末都没有改变,成了历代钱币的统一形式。(统一币形) 4、货币面文的统一:铜钱币文均铸“半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8克),并规定“重如其文”。实际上流传下来的秦半两钱并非重如其文。(统一面文) 5、铸钱权和发行权的统一:由官府统一铸造和发行,不许民间铸钱。(统一铸币权和发行权) 半两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由于币面有“半两”二字,史称半两钱
秦统一币制有四个历史意义:
1、货币的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货币的统一对于促进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3、就货币制度而言,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是中国量名钱的开始。
二、西汉的币制(一)西汉币制的特点:西汉仍以黄金和铜为币材,货币分为黄金和铜钱。大额交易用黄金,小额交易用铜钱。
(二)西汉早期货币:通行半两钱。
汉初因袭“半两”,币制混乱。刘邦会用人,领导才能高,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良,在他手下能够运筹帷幄;会管账的萧何,他能放手给钱;但他不会用事,缺乏经济头脑,尤其在铸币这个问题上,犯了政策性的错误,把铸币权下放到民间,“听民私铸”,所造钱既小且劣,有轻到不到一铢(0.65克,秦半两约8克)的。因为钱的方孔太大,周边象四片榆荚合成,被称为“荚钱”(或“榆荚钱”)。由于货币减重,物资缺乏和商人囤积居奇,以至物价高昂,米一石(相当于现在120斤)且贵至万钱。(百钱相当于现在30元,万钱相当于现在的3000元) 榆荚半两:钱形薄小而且质量粗劣。
允许民间私铸钱币的危害在于:1、听任私人铸钱,实际上贫民百姓只会受害,获利的还是豪强富商,而富商们比国家还要富有,往往成为割据势力。2、私铸必然会使铜钱轻重和成色不一而造成混乱,给民众带来不便。3、势必会驱使人们去犯法谋利,犯法的人多了,政府就难以控制。4、会造成农民弃税、起义,给国家带来不稳定因素。
吕后时,决定加重货币来提高币值,由政府铸八铢钱(即八铢重的半两钱),禁止民间私铸。由于与南越及匈奴作战,军费开支大增,又重新实行货币减重,行五分钱(即半两的五分之一),民间也称为荚钱。
文帝时,改铸四铢钱(货币重量应达到四铢,货币形状应该是圆形方孔)。允许私铸钱。新铸的钱和过去的钱,钱文都为半两,同在市场上流通,大小、轻重、优劣不一,交易很不方便,再加上诸王、达官、豪富大量私铸牟利,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生产和交换,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景帝时,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郡国直接归中央管)这样,西汉政府才初步控制了铸币权。
汉初几代帝王修养生息,老百姓慢慢富裕起来,但铸币权一直未统一,货币制度混乱,直到汉武帝上台。
(三)西汉中晚期货币
汉武帝币制改革确立了中国的五铢钱体制: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导致诸侯国叛乱,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和中央集权,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 1、汉武帝币制改革
内容:取缔各郡国的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新钱重5铢(1两=24株),钱面铸有“五铢”字样。提高五铢钱的铸造技术含量,遏制盗铸。(官铸币材为紫铜,民间没有掌握紫铜铸造技术)。
销毁地方铸币,设立上林三官(钟官、辨铜、均输)作为中央政府主管钱币的铸造、成色鉴别、运输的机关,集中各地的铜材,垄断货币的铸造权。
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禁止非三官钱流通。 意义:
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后中国货币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它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开辟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新阶段。(秦半两钱虽然为以后历代铜钱确立了一个式样,但因太重,不太适用。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重量、大小适用,是最为理想的古代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媒介。五铢钱的重量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铸钱的标准重量。)
这次币制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西汉初期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铁钱。虽然西汉时期白银和铁曾经充当过币材,但是此时的货币材料仍以黄金和铜为主。 (四)西汉末年王莽币制改革
西汉末年王莽违反货币流通规律,四度改革币制,废除五铢钱,改铸新钱,以小换大,以轻换重,以铜换金,朝令夕改,币制混乱,货币经济的正常运行受到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王莽币制改革:王莽在八年时间里,进行了四次大的币制改革。 第一次币制改革是在公元7年(王莽摄政时):除了流通的五铢钱外,还增发了“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三种不足值大额新货币,四品并行。(金属货币有一个基本特点是,它本身的价值和它代表的价值应基本相当。如果人为指定的面值大于其实际价值,诱发民间盗铸,继而可能破坏整个物资交换体系。)大泉“五十”(重12铢,能兑换50枚五铢钱,指定面值超过实值的19.83倍)称“钱”为“泉”,乃王莽首创. 王莽“契刀五百”(实重为五铢钱的四倍,一刀等同于500个五铢钱,指定面值超过实际面值125倍) 王莽“一刀平五千”(一刀值5000文五铢钱,“一刀”两字嵌金而成,又称“金错刀”) ,存世仅2枚,是收藏价值最高的古钱币。
王莽币制改革的评价:王莽闭门造车、不顾实际情况不断盲目进行币制改革,比价不合理,换算十分困难,引起市场更加混乱,货币严重贬值,人民无法接受,必然引起民变(绿林、赤眉起义),加剧了新朝的快速灭亡。
但王莽钱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却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它的文字、冶炼技术和设计都堪称中国古钱一绝,匠心独具。有着较大的收藏和欣赏价值。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信用
两汉时期以私人信用为主的放款活动盛行,以官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政府信用也时有 1、秦朝的寿命较短,关于秦朝信用情况的史料记载很少,但《史记》中的《高祖纪》有消费信用的记载:汉高祖刘邦做泗水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的时候,经常向酒家赊酒喝并写有债券。据说债主看到刘邦醉卧时身上有龙,就“常折券弃责”。这是酒家向刘邦提供的消费信用。
2、汉代的信用出现职业化发展趋势,产生了“子钱家”这类专门从事放款取息的高利贷者。 3、民间借债主要是出于消费目的,政府或皇帝借债则是出于财政脱困的需要。
4、汉朝和王莽的新朝政府也曾经作为债权人向私人提供过无息或低息的消费性或生产经营性的货币性贷款。
5、汉代的放款具有高利贷的性质,借款人经常要“取倍称之息”,即100%的利率。
6、虽然汉代的政府放款有钱府等机构负责办理,但是民间的信用是由商民自办的,还没有专门的信用机构来组织和进行。
7、汉代的信用仍局限于放款,存款业务还没有发展的迹象。(没有专门存钱的机构)可以说此时的信用活动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金融活动很微弱。 没有银行,人们是怎样存钱的呢?
严格意义上讲,他们是藏钱 。第一种为窖藏,是指用坛坛罐罐一类的器物,将钱财直接埋藏到地下,所埋的东西以金银居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笑话中的主人公,就是用了这种贮藏方式。其实,这种方式,是深受古时那些大款和富豪喜欢的。在现在的考古发掘中,经常会出土窖藏文物。(视频:老房子地基下挖出银元:1分39秒)
除了埋到地下,中国古人比较常用的贮藏方式还有“壁藏”、“檐藏”、“梁藏”等 。所谓壁藏,就是将墙壁做出夹皮层,将值钱的东西放进去。檐藏、梁藏就是将钱物收藏在屋檐下,或是悬吊在房梁上。这种贮藏宝藏的心理也为盗窃者所了解,入屋盗窃的小偷雅称“梁上君子”,便与此有关。梁上既然能藏钱,自然也是小偷藏身的合适地方,顺手牵羊,盗走财宝。防盗防到了粪堆下 ,茅厕这些肮脏之地的办法。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代青铜重器“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就是被采取窖藏方式处理的,藏匿的地点是吴姓人家的粪坑下面。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两晋未铸金属货币的原因?
背景: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货币经济极度衰退、与货币大混乱的一个时期”。正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两晋政权一百多年来未铸金属货币的状况。 原因:
一、两晋政治形势多半时间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局面,当权者较少关心社会经济,二、两晋的君臣太懒散,只顾着用前朝的旧钱。 三、两晋之世,社会经济不发达,从皇帝赏赐物品可以看出,布帛作为当时社会主要货币,这反映社会对金属货币需求减少。四、两晋国土面积大部分局限于南方,境内铜矿稀少,这加大了政府铸造金属货币的难度。 反应的问题: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对金属货币需求少。社会经济在倒退。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信用
信用关系在三国魏晋时期发展缓慢,没有新进展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使得寺庙成为从事存放款活动的高利贷场所。人们终于有个地方可以贷款和存钱了,这是南北朝在信用史上的一大创举。 试论寺院经济的形成在信用史上的重要意义? (1)简要叙述寺院经济形成过程。 (2)重要意义:
魏晋以前,我国寺院收入主要依靠布施,(布施是佛教里讲得最多的一项修行,意思是给予、施舍)财产也归寺院集体所有。两晋之后,寺院经济活动走上了以营利为目的,聚敛寺院财产的道路,寺院经济开始形成。到了南北朝时,寺院经济更是急剧发展。他们通过统治者的恩赐与施舍,大肆兼并,掠夺土地,强迫农民依附等方式,集聚了大量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寺院财产不断私有化。寺院经济最终形成。寺院经济的形成在信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在传入中土后,运气特别好,深得皇室和官僚阶层的青睐,小老百姓对它也很痴迷——大家都要有个信仰嘛。所以寺庙享有许多特权,比如免税、免役,经济上的负担比任何人都轻。
寺庙不仅花的少,收入也多。上至皇帝下至地主、商人,为了表示虔诚,无不争相向寺庙施舍土地和财物。这些土地,又可以转让或出租食利,正符合了“富者更富”的马太效应。 寺庙长年累月就这么只进不出,当然都富得流油。和尚们过得再奢侈,因为受到教规的约束,消费还是很有限的。
这大量的钱白白窖藏起来,不是极大的浪费吗?怎么办,放债!于是寺庙作为一种中介性质的组织机构,就开始面向社会,进行规模化的放贷。
南北朝的寺庙放贷,一开始还带有赈济性质,扶贫济困什么的,到后来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基本上成了放高利贷,重在取利,而不是行善。
寺庙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办理贷款业务当然比私人方便,渐渐地就有了信誉,客户网络也遍及各处。有的地主、官僚、王侯也有钱多了没处用的苦恼,于是也来委托寺庙放款,寺庙从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
这么一来,寺庙就具有了储蓄银行的功能。钱多,就请往我这儿放,信誉可靠,还能生利。
这么一来,和尚们自己兼做起了银行职员。和尚成了最早金融工作者。
南朝的寺庙(例如南齐的招提寺,南梁的长沙寺)通过其经营的寺库(后为质库)这种信用机构来办理高利贷的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
而北朝的寺庙通过僧祗粟来办理高利贷。
抵押主要是针对不动产,比如有人要向寺庙借钱款,就把自己的房子作为债权的担保,一旦还不上款,房子要归债权人(寺庙)所有。在借款和还款的过程中,借款人的房子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