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第三中学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农业区位
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环节一:课题导入
教师展示农业图片,学生观看,由此导入课题
设计目的:采用图片导入法,既生动形象,又直观明了,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清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并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
环节二:教师展示常考热点和命题方向,学生阅读 设计目的:通过展示命题规律和命题方向,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有关这个知识点的高考的命题角度和考查形式,从而在学习中做到考什么就学什么。
环节三:教师展示高考考纲和教学目标,学生阅读高考考纲和教学目标 【考纲下载】 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目标定位】
1.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及限制性因素。
2.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借鉴要意义。 3.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目的:通过展示高考考纲和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的层次及其具体学习目标,从而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环节四:自主学习
1.课前预习:请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教材完成导学案 “课前准备区”的基础知识的填空并识记主要知识。
2.课堂上教师抽查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条件、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和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2)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典型分别地区? 设计目的:通过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从而达到夯实基础。
环节五:合作探究
1. 请各学习小组结合学案“活动探究区”内容在组内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的? (2)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的?
(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分布地区、生产特点、主要产品及其形成区位条件分别是什么?
2. 各学习小组提交本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组间讨论; 3. 各学习小组按教师要求识记上述问题;
第1、2、3、4组:问题(3) 第5、6组:问题(2) 第7、8组:问题(1)
设计目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进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知识。
环节六:展示反馈
1.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按教师要求上讲台在黑板上展示讨论学习的成果,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展示学习成果;
第1、2、3、4组:问题(3) 第5、6组:问题(2) 第7、8组:问题(1) 2.各学习小组进行互评;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的展示反馈这个环节,能够当堂检测各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的效果,并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一个“精讲点拨”环节作铺垫。
环节六:精讲点拨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并分析强调下列问题,学生边看边听边记。 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光照条件与热量条件的区别 2. 关于农作物的生长期问题 3.农业区位合理选择的方法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
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般说来,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社会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
(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判断
在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考虑因素 具体影响、表现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越适宜发展单位地价的高低和单位面积产值 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从单位面积产值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棉粮等 需水量大的水产养殖、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花卉、乳牛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需水量 产品运输的迫切性
占用土地的多少 占地多的农业类型宜布局在离城较远的地域,占地少的农业类型宜布局在离城较近的区域,奶牛场与养鸡场相比,奶牛场宜远离城镇 环境条件 畜禽养殖不宜靠近飞机场,噪声影响畜禽正常生长与发育 4.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 (1)总体评价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该类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为:一是“全面思考(各因素),重点评析(主导因素),依分作答(条理清晰)”;二是“利弊均等,客观公正”。
(2)关键因素法
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该种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因素。关键区位因素可分为优势区位因素、限制性区位因素和主导区位因素三大类。
①优势区位因素:某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较,更有利的区位因素,即为优势区位因素,如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地广人稀是其优势区位因素。
② 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③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它可能是最突出的优势因素,也可能是限制性因素。 5.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的区别
6.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中小麦和牧羊的忙季 7. 大牧场放牧业与西欧乳畜业对比分析 相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 市场 乳畜业 畜牧业,生产乳畜产品 牛奶及其制品 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牛肉 大牧场放牧业 产品 不同点 满足城市人口生活需要的国内市场 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经营方式 交通条件 相同点 不同点 集约型的专业化商品经营 规模较小 生产规模大 相同点 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不同点 依赖于城市与郊区联系的铁路与需要依赖国际间联系的公路运输 铁路与海洋运输等方式 相同点 原料供应 不同点 牧草、饲料 种植牧草、饲料 以天然牧草为主 区位指向 科学技术 不同点 相同点 城市郊区 优良的天然草场 机械化、培育良种、冷藏和保鲜技术等
设计目的:通过教师的精讲点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突破考点。 环节七:巩固提高
(一)请同学们分组思考并讨论完成学案“课堂练习区”的习题: 第1、2、3、4组:7—12题; 第5、6、7、8组:1--6题;
(2013·大连一模)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农业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雷州半岛 D.华北平原
2.本区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 ( )。 A.热量和土壤 B.地形和水分 C.光照和湿度 D.积温和降水
3.影响图中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热量和水分 B.地形和土壤 C.光照和湿度 D.市场和政策 (2010·山东文综,1~2)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2.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 )。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2012·重庆文综,8)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下图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和材料完成第3题。
3. 上图所示区域最适宜种植木薯的地方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011·浙江文综,5~6)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读下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第4题. 4.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