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一、研究理论依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于学校,应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教师要创设条件积极地开发、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儿童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这次研究的课程资源只包括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学生的生活体验、师生关系、学习环境以及课堂的精彩生成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主要体现在师生充分挖掘教材,走进生活实际,搜集整理信息,以及师生关系的建设、德育活动的预设,从而使品德课堂成为生活体验式课堂,活动参与式课堂,自主学习型课堂,让孩子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资源馈乏。教师除了一本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外,远程教育资源网和因特网上都几乎没有可供直接拿来用的媒体资源。二是方法单一。由于资源馈乏,大部分教师都把思品课上成了讲授课、训话课,学生则正襟危坐。课堂上缺乏沟通与交流,参与和体验,德育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因此,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可以培养教师开展校本资源、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掌握有效探索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指导思品课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情、意三者的紧
密结合,达到道德的感化,灵魂的熏陶。
三、研究目标
(一) 《品德与社会》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应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教师要创设条件积极地开发、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儿童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二)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情、意三者的紧密结合,达到道德的感化,灵魂的熏陶。
四 、推广奖项
本课题在水产路小学张星《利用品社教学阵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这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视学生道德教育,进一步拓展课程资源
五、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问卷):通过广泛调查学生、社区,大量查阅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与教材相关的信息;
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逐步探索出影响,了解影响师生关系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优质思品课堂。
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
六、 研究过程
(一 )教科书的内涵挖掘
随着教改的推进,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与实践,课堂教学已摒
弃传统的沉闷、乏味的说教,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状态。教师想让品社课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很重要,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主要用媒体激趣和语言激趣。
1、 媒体激趣
通过音乐、动画、录象等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产生探究的欲望。 如《美丽的宝岛》一课,上课伊始,我把自己课前精心制作的歌名为《美丽的宝岛》的歌曲播放给学生,并配以歌词及宝岛的相关图片。这样,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使他们一下子猜出美丽的宝岛指的就是台湾,对台湾的美丽富饶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还激发了学生深入认识台湾美丽富饶的兴趣。由此可见,现代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品社课教学更具生命的活力。
2、语言激趣。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情境,对事例进行描述、渲染,诱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思考,能让学生紧随教师的思维,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
《我的邻里乡亲》一课的导入,我用语言创设了问题的情境:“一个寒冷的冬天,小明放学回家,却发现家门紧锁,妈妈不知到哪去了。小明没有钥匙,外面寒风刺骨,他可以到谁家待一会儿,等妈妈回来呢?”这一谈话情境的设置,立刻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他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其中很多共同的办法是到邻居家呆一会儿。既引出了课题,又自然把学生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并初步感知了邻里关系的重
要。
(二)学生生活体验的储备
我校留守儿童多,失去父母的也不少、这些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各方面的差异,常在心理上产生与其他同龄孩子比较中带来的自卑心理,不能自尊自信的学习生活。他们虽然有着朴实、勤奋的精神,但与他人合作能力欠缺,为了响应我校融合教育和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先让孩子们尝试小组内的合作,进而组与组,班级之间合作,在学校里培养学生与身边人合作意识,从而在社会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 三)有效利用学校环境资源,优化品社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堂教学要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但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些观点和规范比较抽象,教师要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注重让课堂活动回归生活、体现生活。品生课中有许多参观、体验活动,如果我们能善于利用校园环境来优化品生课堂,那么就能使品生课“活”起来、“动”起来,让教师教得轻松,更让学生上得愉快。
学校环境建设充分考虑育人的效果,校园的每一处环境都富于内涵,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学校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块绿地、每一面墙壁、包括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会“说话”的老师,教师要懂得让学校的每一份资源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品社课中,让学生在这些鲜
活的德育素材中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
(四 )、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论文 在教学《牙齿刷得白又白》结束时,为了让学生们坚持早晚刷牙,我设计了“护牙小卫士”的刷牙记录表,请家长监督记录,每刷一次就得一个“☆”,能做到三天早晚都刷牙的奖一朵小红花,能做到一周早晚刷牙的奖一个红苹果,能做到一个月早晚刷牙的就能得到“护牙小卫士”奖章。这样一个实践情境的创设,大大激励了学生道德行为的落实,也许他们是为了“护牙小卫士”奖章,但我相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逐渐养成好习惯的。
(五 )社会资源的调查分析;
社会是所大课堂,品社课离不开这些资源,教师一定根据教材,适时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教学《革命伟绩记心间》一课时,我让学生对抗美援朝军进行访问,学生访问后增长了爱国情绪。
(六)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是教好品德与社会科的必要条件,为了加深师生感情,教师要主动、诚恳必要时做一些道歉,此外,多接触学生,体贴、关心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怪异行为,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