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03-27 09:32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阅读 9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8分)

①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际,相互交流经验、交流思想。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 只能利用语言来交际。许多有经验( )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用简括

凝 、 便于记忆的语言固定下来,编成歌曲、口诀、故事等等,彼此相告,代代相传。这就所谓的是“传说”。

②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它的基础是人的记忆,但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传说在被人 们相互传述的时候,往往会有所遗漏或添加。因此一个传说,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以后,可能会变得离原样很远,内容的真实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③在远古时代,传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现在关于远古时代一鳞半爪的知识,也是靠着这种传说保留下来的。有些最古的著作,例如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 德赛》,当初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1.第①段的“( )”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破折号 B.分号 C.顿号 D.逗号 2.第①段的“□”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炼 B.练 C.拣 D.冻 3.“一鳞半爪”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Lín zhǎo B.lín zhuǎ C.líng zhǎo D. líng zhuǎ

4.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的“往往”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9分)

①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大众诗性表达的需 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从民歌到诗歌,诗在传诵中存活,在流动中成熟。群众的喜好、相传、加工,是诗歌在文体上独立并成为社会公有之物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诗歌。 就一个民族而言,对诗性的感知和确认,是集体的共识,不是单个人及少数人的自我命名。关于诗的最起码的范式、规则的理解也必然是各个民族基于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长 期积淀而成。

②诗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品。由语言结织而成的诗歌文本,渗透着大众的语言经验和 文化沉淀。诗歌语言的进步,以大众语言的发展为基础。大众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语言活力,让诗歌的语言繁茂而□□。

③诗性的语言,不在于“生”而在于“熟”,与民众语言贴得越近越好。公认的是,诗 人运用现实的、活的语言,诗性效果远胜于旧的、“死”的语言,运用民族的、自然的语言,效果远胜于外来嫁接的和硬造的语言。诗性的语言,天生具有大众化的基因。 ④必须说明,肯定大众对于诗歌、大众化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并非否定一些有小众化 倾向的诗歌的作用。这些诗歌的意义在于,它们往往追求诗的探索性、先锋性、实验性,在诗歌的风格、形式、语言上另辟蹊径,在为诗歌成长开辟新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诗歌可以偏执于小众化、个人化立场。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破坏诗性之根;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斩断诗性之链;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折损诗性之翼。 ⑤大众对于诗歌有更高的美学期待,所以诗歌需要正视大众,也只有包容和亲近大众, 才能对诗歌内部秩序进行重建,激活它的生命力,构建新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模式。保持面向大众的姿态,才能使诗人离开自我立法的虚妄和自我评价的盲目,才能保有对表达形式的变 革意愿和敏感性。

⑥新诗百年,历经断裂与成长。一个或许不是问题的问题让一些诗人纠结:选择“诗” 还是选择大众?我们的回答是:选择有大众的诗。

5.根据上下文,下列词语填入第②段“□□”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简洁 B.通俗 C.新鲜 D.含蓄

6.指出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某一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7.联系全文,概述“选择有大众的诗”的理由。(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3分)

边城(节选) 沈从文

①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 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②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 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 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

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必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 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时,管理这渡 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

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 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

③但是,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 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 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被上去,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 送人也很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 ④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 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是一 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8.文中的“边城”有虚实两层含义,它实指边远小城,虚

指 。(2分)

9.对第①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人物活动的环境 B.描述由远及近,给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 C.以质朴的语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D.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突显出老人的性格 10.对第②段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人物塑造中的细节描写 B.通过侧面描写烘托老人形象 C.是对渡溪的人的心理描写 D.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11.上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老人“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请概括并加以分析。(5 分)

(四) 默写。(5分) 12.

(1) ,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

(2)千岩万转路不定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

(4)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5) ,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9~21题。(7分)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樱①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簪樱:古代官吏的冠饰,代指显贵。②扬州:地名,当时为南宋抗金前线。 13.“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 。(1分) 2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清秋” 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 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 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15.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4题。(10分)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 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臣等不肖

(3 )不若也 (4)肉袒负荆

17..对“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中‘而”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表并列关系 B.表转折关系 C.表承接关系 D.表递进关系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19~21题。(8分)

永州铁炉步志

柳宗元 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①。永州北郭有步,曰铁炉步。

余乘舟来,居九年,往来求其所以为铁炉者无有。问之人,曰:“盖尝有锻者居,其人 去而炉毁者不知年矣,独有其号冒②而存。”余曰:“嘻!世固有事去名存而冒焉若是耶?” 步之人曰:“子何独怪是!今世有负其姓而立于天下者,曰:‘吾门大,他不我敌也。’ 问其位与德,曰:‘久矣其先也。’然而彼犹曰‘我大’,世亦曰‘某氏大’。其冒于号有以异于兹步者乎?大者桀冒禹,纣冒汤,幽、厉冒文、武,以傲天下。由不知推其本而姑大其故 号,以至于败,为世笑僇③,斯可以甚惧。若求兹步之实,而不得蚤锜、钱馎、刀鈇④者,则 去而之他,又何害乎?子之惊于是,末矣!” 余嘉其言可采,书以为志。

[注]①步:船埠头。②冒:假冒,冒充。③僇:侮辱。④釜锜、钱傅、刀鈇:金属器具。 19.对“他不我敌也”的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倒装句 D.省略句

20.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没有运用的一种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借事寓理 C.类比手法 D.对比手法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八年级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