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旅游的定义
1.旅游活动自古就有, 信徒的朝拜、帝王的巡幸、文人雅士的游历都属于早期的旅游形式。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2. 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1927年由德国蒙根.罗德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3.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引起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强调旅游的综合性,指出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4.旅游发生在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地,旅游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该地的各种活动。
——1974年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列克提出,强调了旅游本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5.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中国学者于光远1985年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6.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娱乐、运动、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等,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活动,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世界旅游组织1995年对旅游的定义
7.旅游是要符合三个要素的: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即旅游是旅游者在一段时间内离开惯常环境所发生的所有活动。
——艾斯特及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 宗教的定义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 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 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由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宗教伦理和宗教圣地组成了今日的宗教文化景观。 ——颜亚玉 1. 宗教实在论(宗教的实质为神性感受)
a) 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年)的“绝对依
赖感”(‘a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
b) 神学家兼宗教现象学者奥托(Rudolph Otto,1869-1937 年)“对神性的感受”(‘the
sense of the numinous’)
1
c) 基督教神学家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 年)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
d) 范·德·列伍(van der Leeuw,G. 1890-1950) 引进的‘搁置判断’(epoché)着 意将宗教与世俗分开,把宗教归属为‘另类的’(sui generis)。 总结:以神为本的人-神关系,其中“绝对”、“神性”和“终极”被表达为对上帝的不同称谓,而“依赖感”、“感受”和“关怀”则反映为人的感受。 2. 宗教社会功能论和还原论 a) 缪勒(Friedrich Max Müller,1823-1900 年)将宗教还原为人对“(自然的)无
限的感知”。
b) 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émile Durkheim, 1858-1917 年)认为“神圣”概念是“人
类社会结构”的象征,宗教是明显的社会产物。社会的思想是宗教的灵魂。 c)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年)认为,宗教真正的
和基本的起因,源自人类深切的情感矛盾,宗教信仰是“实施人类最古老、最强劲和最迫切愿望的产物。宗教信仰的力量的秘密,就在于人类的这种愿望的力量。 d) 马克思将宗教视为“国家、社会”即“颠倒了的世界”的反映。
e) 宗教就是一种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虚幻反映,它不仅具有社会功能,而且具有文化功能。...人们的宗教崇拜活动,总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禁忌来进行。这就产生了最早的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和宗教圣地。
——许晓光《试论旅游与宗教的密切关系》 总结:“神性”是实施人类特定需求的手段或方式。还原论和功能论存在着结构—功能一体的关系。 3. 宗教人文意义论
a)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 年)和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1854
-1941 年)的宗教人类学的理论原则,是将宗教看作人类思维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化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即一种“理智思维”。
b) 社会人类学家埃文斯-普里查德(Edward Evan Evans-Pritchard, 1902-1973 年)
揭示了原始宗教的社会理性。
c) 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 1926-)意识到我们不仅要描
述社会表现、事实和行为。吉尔兹的宗教理论被概括在“宗教是一种文化体系”中。
总结:宗教是人类的一种处事方式。
宗教旅游的定义
2
1.普遍认为宗教旅游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仅仅是指那种拥有强烈或唯一
宗教动机的一种旅游形式,即朝觐旅行;还应该包括非朝拜目的的宗教景点景区观光、修学及游憩行为(Gisbert Rinschede,1992) . 2.从旅游者动机的角度, 林思科德(Rinschede,1992) 将宗教旅游定义为“完全或强烈地由宗教原因引发的一种旅游形式” 3.布兰克威尔(Blackwell, 2007) 从动机和旅游目的地两个方面对宗教旅游进行界定, 认为宗教旅游是由宗教原因引发的、目的地是宗教场所的所有旅游活动 4.桑托斯( Santos, 2003 ) 对宗教旅游的界定更为详细,他认为宗教旅游: ( 1) 必须是自愿的、暂时的、非经济目的; ( 2) 旅游行为是由宗教原因引起的; (3) 可以兼有其他的动机; (4) 旅游目的地是宗教场所; (5) 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不是宗教活动。
5.Collins-Kliot's发现往往有些朝圣者会对旅游业缺乏兴趣,这主要是由于朝圣者的需求在本质上有一定的特殊性,认为宗教活动与旅游活动有一定差异。
6.也有这种的观点折中了以上两者:Shalini Singh的观点体现了这两者的折中,在一定程度上把旅游活动看成是一种“环境朝圣”。
7.有些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旅游活动的实质。Bell认为新英格兰一些成年的年轻人热衷于海外旅游就可以理解为一种世俗的朝圣活动,只不过这种朝圣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其内在本质的驱动力是相同的。
8.M.M.G.fase把宗教看作一种组织机构,它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模式有比较大的影响作用。“环境朝圣”。
9.将宗教因素作为一种地理要素也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可,Sopher在研究文化和地域的关系时强调了宗教因素的内容。Hans Knippenberg认为宗教会在区域中形成一定的历史和地理空间。 中国学者的观点大致分两种:
一种认为凡是以宗教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所展开的旅游活动就是宗教旅游;张桥贵、孙浩然谈到“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和。宗教信仰旅游的主体是宗教信仰者;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非宗教信仰者围绕宗教文化资源进行的各种旅游活动,包括考察、观光、游憩、休闲等。”如: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和。——张桥贵、孙浩然《宗教旅游的类型、特点和开发》
另一种观点认为宗教信徒以宗教目的而展开的宗教活动才能作为宗教旅游。 如:宗教旅游应是宗教信徒和民间信众以宗教或民间信仰为主要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既包括到宗教祖庭、名山圣迹去的长途旅游活动,也包括到地方宫庙去的短距离旅游活动。
——颜亚玉 宗教旅游是一种以宗教朝觐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
——孙天胜《浅议我国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3
从旅游定义的理解来看,(信徒的朝圣和普通旅游者在宗教景区的旅游都符合旅游的三个要素,但是这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信徒们的朝圣是心怀崇敬,或者为了求得神的协助,或者为了履行某些宗教义务;普通旅游者去宗教景区的旅游则是为了摆脱枯燥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而进行的休闲游览以放松身心。由此可见,)宗教旅游应该是指信徒们由于唯一的宗教动机而发起的旅游活动,包括朝圣、传教布道等;而非信徒们在宗教旅游景区的旅游活动应该被划分为以娱乐、休闲、观光、医疗保健等为目的旅游。
——胡芬、袁露《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五、宗教与旅游的关系
宗教与旅游关系密切, 它们既有共生性的一面, 彼此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又有互斥性的一面, 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旅游是人们重要的精神需求之一,宗教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蒲湘玲、涂绪谋《从宗教旅游看旅游的第七要素“思”》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中国宗教旅游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张挺平《试论宗教与旅游》
1.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与早期宗教朝圣活动的密切关系早已达成了共识。从世界范围来看,古希腊时期的节庆和体育比赛都具有宗教旅行的性质。Barbara D.Steffen认为地区宗教团体是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国际旅游者的根本原因。
2.1935年R.Glucksmann在其《一般旅游论》中分析了旅游的原因,把宗教朝圣作为人类早期旅游的主要动机。 3.社会学家特纳(Turner?V1973; 1978)认为,“一名旅游者有一半是朝圣者,或者说一名朝圣者,有一半是旅游者。”(因为人类旅游是为了寻找心灵家园) 就认为,朝圣与旅游都是具有阈限(Liminal) 性质的活动, 代表着与日常世俗生活的暂时脱离, 都是对一种“中心” (Center) 的追求。朝圣与旅游作为人生的一种“通过仪式” ( Pass- throughrite) , 象征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寻根, 因而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4.纳尔逊?格雷本(Nelson Graburn)则认为,旅游既是“神圣的旅程”,也是“世俗的礼仪”
5.马坎耐(Dean Mal Canell)则进一步提出“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的观点。(认为旅
游的主旨是一种世俗的精神追求,而宗教则是一种精神追求)。 6.史密斯( Smith, 1992) 对朝圣和旅游的实现条件、社会认可进行考察后认
4
为, 在宗教日益世俗化的当代欧洲, 宗教朝圣者和旅游者之间并无实质区别。 7.N.Collins-Kreiner &N.Kliot对朝圣者的旅游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者朝圣行为增加的尺度主要由圣地所处的位置以及朝圣者缺乏旅游兴趣所决定。
8.Hae-moon Oh,Ann Marie Fiore,and Miyoung Jeoung发现,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宗教旅游者可能会回避娱乐性旅游项目。 9.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几百处世界遗产名录中,与宗教有关的占了90%!人们要想亲自观赏这些分布于各地的人类文化遗产,就只能通过旅游这种方式。。。。旅游者通常都带有猎奇心理,当他们亲眼目睹了具有宗教神秘气氛的道场、庙宇、绘画、雕塑、匾额、楹联以及寺庙收藏物等世俗社会很难见到的文化古迹和古物后,这种猎奇心理可以得到极大满足。所以著名的宗教圣地往往成为人们争相游览的旅游热点。
——许晓光《试论宗教与旅游的密切关系》(简单一句话,宗教为旅游提供猎奇的满足感)
国内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宗教旅游的类型
张桥贵、孙浩然《宗教旅游的类型、特点和开发》将宗教旅游分成四类: (一)边缘型宗教旅游
(二)边缘型宗教旅游活动主要指以宗教和旅游为双重幌子,实 际上既不属于正常宗教活动,也不属于常规旅游活动,我们将其称为旅游传教和旅游渗透。(也就是涉外宗教旅游中常发生的少数恶势力以游客身份发展邪教等活动的类型)
(二)半边缘型宗教旅游
半边缘型宗教旅游活动主要包括宗教购物旅游和宗教娱乐旅游。宗教娱乐游是旅游主体与宗教性娱乐因素甚至迷信性娱乐因素的不充分互动(抽签、占卜、算命等)。
(三)半核心型宗教旅游
半核心型宗教旅游活动主要包括宗教民俗旅游、宗教节 日旅游、宗教庙会旅游和民间宗教旅游,由宗教性民俗、民间宗教与旅游活动互动而产生。(举例子:中国西部宗教民俗、复活节佛诞、庙会是中国特色的宗教高度世俗化的产物如北京地坛庙会、山东泰山庙会,民间宗教如妈祖)
(四)核心型宗教旅游
核心型宗教旅游活动主要包括宗教朝圣旅游、宗教观光 旅游、宗教休闲旅游、宗教生态旅游、宗教体验旅游,是宗教资源和旅游元素高度互动的产物。(朝圣旅游包含信徒和心诚的非信徒;观光指追求历史知识和艺术审美的观光客;休闲旅游指游教并重的如访僧问道、以文会友、游哉山水、属于具有高度中国特色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