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众化报刊的勃兴与独立报纸的崛起

2020-04-14 15:51

第四章 大众化报刊的勃兴与独立报纸的崛起 第一节 大众化报刊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主要国家的大众化报刊(美国大众化报纸的勃兴

、法国的大众化报纸、英国的大众化报纸——《每日电讯报》、日本的“小报”事业);大众化报纸的特点

第三节独立报纸的兴起(《泰晤士报》的报道传统:沃尔特、沃尔特二世、两个优秀的主笔;美国《纽约时报》的成长:雷蒙对报纸的独立思想;乔治·琼斯主持时期拒绝坦马尼派贪污赃款的“有偿不闻”;三、日本的《时事新报》:福泽谕吉)

直到19世纪以前,报刊作为交流工具,一直是上流社会的精神特权,一般的下层民众是无由问津的。

因为这种报刊除了价格高昂,下层民众在经济上难以承受外,其典雅深奥的内容、繁琐艰深的文字,也使得民众望而却步。

19世纪初期,伴随着工业革命和政治民主化的进展,在欧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涌现出了第一批面向普通大众的“便士报”、“一分钱报”,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近代报业的结构和性质。 第一节 大众化报刊的历史条件 一、政治民主化的完成

近代大众报业以新闻自由为基础,而新闻自由又以民主政治为前提。所以民主的政治秩序实乃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诸如发行特许制之取消,新闻检查制度之废除,言论编辑政策之独立,均依赖民主政治的完成。

而在18世纪末1 9世纪初,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均获得成功,“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秩序已经基本确立。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大多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家法制的保障。 压制言论,取缔报纸,不仅与法律相矛盾,而且为公众道德所不容。这种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直接转化成了大众化报刊滋生的沃土。

▲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发达资产阶级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秩序基本确立。 ▲ 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法律保障了公民的言论、出版、思想自由,从整体上保证了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客观上有利于大众化报刊的滋生。

▲ 法国1789年8月26日通过的《人权宣言》第11款提出了关于新闻自由的原则: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 ▲ 美国《人权法案》(即宪法十条修正案)其中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之法律:确定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情愿的权利” 二、城市规模的扩张

19世纪初期,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在数量、规模上都实现了很大的扩张。

一方面,适应着工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要,大量的破产农民拥进城市,面对陌生的生存环境,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城市,并且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而报刊正好可以成为他们认识社会,学习知识,顺应工作需要的工具。

另方面,人口的集中及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都市已由过去的商品交易中心,变成了信息交流中心。与自给自足的封建农庄生活对外部世界的冷漠态度绝然不同,近代都市居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关心城市内外的各种信息。

因此,城市规模的扩张,不仅增强了社会对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且为报业的发展准备了更多的读者。

三、工商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而经济的迅速腾飞带动了商品市场的繁荣,商人们为了赚取利润而需要一种传播广泛的载体推销其产品,这种需求带动了广告市场的大发展。

当报刊与广告巧妙合作后,商业报社由原来单纯依靠发行维持生计转为靠发行和广告来维持其

运做,广告费用的增加不但给报社带来高额利润和降价的空间,而且为近代大众报业逐渐脱离经济上的依附关系,走上政治上独立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四、通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通讯技术的革命,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

其一,是印刷技术的重大进展。1814年,一个德国人发明了滚筒式蒸汽动力印刷机。第二年,英国《泰晤士报》就装备了这种机器,从而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和报纸的印刷能力 。

其二,是交通电讯技术的发展。1825年,历史上第一条铁路通车。铁路网的使用,使陆路运输的最高速度提高了10倍。当年拿破仑在俄罗斯惨败后,从维尔纽斯到巴黎(1400英里),走了312个小时。用火车只需不到48小时。大洋航行,也由于蒸汽轮船的使用而缩短了距离。这些技术的进步,都直接地导致了新闻传播时效的提高。

其三,是通讯社的出现及其发展。作为一种消息工厂、消息批发商,通讯社延伸了报刊媒介的新闻采集手段。通讯社则以廉价的服务,扩张了报纸的视野范围,降低了消息采集乃至报纸制作成本,从而加强了近代报业的经营基础。 第二节 主要国家的大众化报刊 一、美国大众化报纸的勃兴

从美国独立至19世纪初期,经过联邦党人与共和党人的反复较量,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终于最终确立下来。

在稍晚些时,工业革命又开始在美国出现,城市发展,工人数量激增,工商资本家也感到有必要寻找一种能在更大范围内诉诸消费者的广告媒介。所有这一切条件,美国比欧洲诸国都提前具备了。

这样,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大众化便士报(一分钱报)。 美国第一张成功的便士报,本杰明·戴(1810一1889年)于1833年9月3日创刊的《太阳报》。在《太阳报》之前,美国已有数家便士报,但它一出现便成了大众化报纸成功的典范。 本杰明·戴宣称,他的目的“是办一份人人都能买得起的报纸,为公众报道当天的新闻,同时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

它每份售价一分钱,并且首创街头出售。

作为一家仅有4页的小型报纸,其报道内容主要为当地发生的事件与暴力新闻,其取材大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琐事,但读起来极有趣味。

它重视报道的人情味,有时甚至为人情昧而捏造新闻。如1835年,该报发表的由里查德·洛克撰写的月球系列报道。 《太阳报》,深受读者的欢迎。刚创刊时,它仅发行1 000份,6个月时发行8 000份,3年后达到,3万份。1837年,本杰明·戴将《太阳报》转让给了他的内弟比奇。直到50年代,该报的销量一直居美国报界首位。

▲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关于新闻价值的夸张的名言,就出自该报都市新闻部主任约翰·B·博加特(John B. Bgart)之口。 查理·德纳———曾任《太阳报》主编,对新闻理论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认为:新闻是一种令人惊叫的事情,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都能成为新闻. 《太阳报》的成功,美国出现了许多效法者。 其中影响最大者,当推詹姆士·戈登·贝内特(1795—1872年)于1835年5月创办的《纽约先驱报》。 贝内特创办《纽约先驱报》时,仅有500美元资本,独自担当编辑、撰写、采访、评论并掌管广告、发行等全部工作。

他也采用耸人听闻的题材,在犯罪新闻的报道方面,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贝内特一方面扩大报道领域,报道金融市场、货币交易和证券行情,以吸引商业阶级读者;另一方面,他还提出了“人道主义”、“改良社会”的口号,大肆攻击政客、议员和教会,以造成耸动性效果。

至1860年,该报销数达到7.5万份,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太阳报》和《纽约先驱报》等大众化便士报的犯罪新闻与煽情宣传,使得它们还够不上称为

一个负责的报纸,那么,霍勒斯·格里利(1811—1872年)创办的《纽约论坛报》,则以其高尚的理想、客观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代表着便士报的最高典范。它的创刊、发展,标志着美国大众化报刊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霍勒斯·格里利是美国新闻史上最有影响的报人之一。1841年创办《纽约论坛报》。在宣传该报的广告中,他宣称“它将努力维护人民的利益和促进他们道德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权益。它将摒弃许多著名便士报上的不道德的、下流的警察局新闻、广告和一些其他材料。我们将尽瘁心力地把报纸办成赢得善良的、有教养的人们嘉许的、受欢迎的家庭常客。”他的指导思想是,“一方面不当政党的奴仆,另方面也不伪装中立。”

《论坛报》创刊后,每期4版,每版5栏,编辑完善,印刷美观。出版一个月,发行量就达到了1万份。

虽然在销量上,它始终落后于《太阳报》、《纽约先驱报》,但在对社会的影响方面,却远远大于上述两报。美国历史学家詹姆·福特·洛德甚至称该报是“美国过去没有的、以后也没有的一种权威。”据说,当时中西部的广大读者,都把《纽约论坛报》当作圣经来读。

虽然该报也是面向大众读者,但它的主要内容都是严肃的问题讨论与新闻报道,而非单纯追求情感刺激。在思想倾向上,该报和格里利本人都对付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予以充分的肯定;他同情工人农民,拥护工会制度,反对侵略墨西哥的战争,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尤其难得的是,他主张“均财富”,并且身体力行地将《纽约论坛报》不断地赚来的钱,除了自己留下很小一部分外,全部分给他的雇员。 1872年,格里利逝世,《纽约论坛报》也一落千丈。 二、法国的大众化报纸

在七月王朝(1830—1848年)及此后一段时间,由于宽松的言论政策、印刷技术革新、铁路交通发达及工商经济的发展,法国的大众化报刊事业也开始繁荣起来。其中影响最大、销量最多的,为吉拉丹的《新闻报》和杜塔克的《世纪报》。

吉拉丹(1806—1881年) 认为,廉价报刊才是使中下层人们获得消息,提高文化,增长知识与接受教育的必要工具。他还主张,报纸必须采取超党派的独立立场。1836年7月1日他创办了理想中的《新闻报》,将当时通行的年订费80法郎降为40法郎。

《新闻报》的特点:一为减少政治新闻与言论的篇幅,大量刊登社会新闻、犯罪新闻;二为增强报道的生活色彩,以相当大的篇幅刊登有关公众卫生、健康、生育、食品、服装、家庭等方面知识的稿件和讨论文章;三为大量刊登文学作品,其中有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等。

在经营上,吉拉丹重视广告收入,以保证经营的基础。从历史上看,法国报业大规模经营广告,是从《新闻报》开始的。

1836年7月1日,杜塔克也创办了廉价报纸《世纪报》。这是一家政治色彩很强的报纸。它立场鲜明,主张通过合法途径,根据大众的意见,进行国家体制的改革,从而以全民的利益作为衡量政府的社会职能的唯一标准。

在业务上,该报与《新闻报》一样,削减政治新闻与评论,扩大报道面,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犯罪新闻,并且比《新闻报》更加擅长使用煽情主义的手法。它还大量刊登名家的文学作品。这就使它在当时的中下层社会拥有大量读者。 从40年代法国报界的基本情形来看,《新闻报》与《世纪报》的成功是很显著的。它们的成功,迫使其他报纸不得不步其后尘,降低售价,革新内容。 三、英国的大众化报纸

到19世纪初,尽管工业革命已席卷了整个英国,工商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英国报业非但未承其惠,反而还在知识税的重压下,苟延残喘。

在国会里,激进派议员组织了“废除知汉税联合促进会。”1849年,又有一个民间组织“废除广告税伦敦委员会”成立,这些组织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利用舆论的力量,对政府施加压力。 政府不能不面对现实,逐步降低知识税。1833年,广告税从3先令6便士,减为1先令6便士;1836年,印花税从每份报纸4便士减为1便士。至1853年,英国国会最后取消广告税,1855年取消印花税。

一时间,大众化廉价报纸纷纷创刊出来。

英国第一家成功的大众化便士报是《每日电讯报》。它是由斯雷上校在印花税废除的前一天创刊的。他的目的是在君主立宪的制度下,将该报办成一家质优价廉的日报,保卫国家,提高道德和促进民主的福利。然而该报除了以当时普通价格的1/2出售外,几乎没有什么创新。故该报创刊1月,销路未能打开,广告大减,负债累累。 在这种情况下,它最大的债权人约瑟夫·摩西·利维买进了该报,并大胆地改革。 他首先将半价报改为便士报。

在编辑业务上,则力图使报纸成为一家庄重的报纸,扩大社论篇幅,重视对读者来信的处理。 同时,它还不惜花费,招揽人才,采写一手新闻,刊登权威的专栏文章。

1856年初,其发行量就上升到2.7万份,为当时英国最大报纸《泰晤士报》的一半。

利维的努力,使《每日电讯报》起死回生,但《每日电讯报》的更大发展,还是在他的儿子爱德华·利维·劳森的主持下取得的。

劳森首先不惜代价网罗人才,当时该报的主要干将,都是英国新闻界的佼佼者,如李赛智、约瑟夫·狄龙、丘吉尔等。

其次,他还在英国首先采用美国式的编辑方法,对于重大消息,采用多行标题来表示。 他不仅注意扩大新闻报道面,而且重视报纸的趣味性。

直到1896年《每日邮报》创刊,它一直是英国乃至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除了大众化日报外,在19世纪中后期,英国还兴起了另一类重要报纸,是为星期日报。 这类报纸有插图,不问政治,常刊登一些残酷的社会新闻和民间文学。 首开此类报纸先河的是1779年创刊的《星期日箴言报》,此后又有《观察家周刊》(1791年创刊)、《星期日泰晤士报》、《信使周报》、《世界新闻报》、《劳埃德每周新闻》等。

在19世纪末,这类报刊是英国报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英国报业的基本特征。 四、日本的“小报”事业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张,大众化报业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缓慢滋长起来了。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为亚洲的日本。

日本报业的初期历史,可以追溯到德川幕府时代,但是其大规模的发展,还是明治维新时期的事情。

在明治维新期间,伴随着革新与保守,佐幕与尊王的对立,出现了众多的近代政论报纸。如《日新真事志》、《邮政报知新闻》、《东京日日新闻》等。它们以言论为中心,和欧美早期报业一样。这些报纸由于高昂的价格,艰涩的汉语体文字,而将其读者限定在社会的中上层。下层民众无由接触,也无力拥有。

在1874年前后,情况有所变化。在东京和大阪两大报业中心,在传统的以言论为主体的“大报”之外,又出现了一些以报道娱乐为中心的“小报”。 1874年,《读卖新闻》创刊于东京,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家有代表性的小报。现在是一家全国性的报纸,它极力突出报纸的“群众性”,“庶民性”,以一般市民,中小企业主为主要对象,特点是社会新闻和体育新闻的花样繁多。它每天出早刊和晚刊。 第二年,东京又出现了《假名读新闻》和《东京插图新闻》。由此东京的小报开始繁荣起来。1875年,大阪出现了第一冢小报《浪花新闻》。4年后,《朝日新闻》又创刊于大阪。大阪的小报也兴盛起来。 ▲ 历史回顾 :

1874年创刊,创立者为子安俊。初始时期为小型报纸,刊登社会新闻、小说为主;白话文写作。 ◎ 1924年转入正力松太郎手中,开始第一次改革: ☉效仿美国赫斯特的报纸方针,增加“煽情主义”成分.

☉从1934年开始组织“巨人军”棒球队,使忠实球迷成为忠实读者. ☉通过经常举办活动,如著名艺术家油画展览,来扩大社会影响 ◎ 1969年务台光雄正式接管该报,担任社长,通过以下手段扩大销路,终于在1976年超过《朝日新闻》成为日本日发行量之一.

☉向订户赠送礼物.

☉改进服务质量,几乎全部上门送报. ☉压低报价.

☉对老客户打折扣

☉继续利用“巨人军”棒球队赢得读者.

与先前的大报相比,这些新兴的小报主要特点为:

其一,大报是以评论文章为主的,而小报则没有评论,突出的是社会新闻;大报的记者多是幕府旧臣等士族出身者,小报的记者则多为通俗小说作家等庶民出身的人。

其二,大报的读者是社会的中上阶层,小报则属于社会中下阶层的读物;大报的订价远比小报为高。其

三,大报的篇幅大,题材严肃;小报则篇幅小,其内容多为有关警察和风流艳闻等发生在读者身边的事件。大报文风典雅,小报则浅显平易。

上述的区别,使得小报在中下层社会赢得了愈来愈多的读者;报则因醉心于谈论天下大事,以及在政治上的激烈言论,在自由民权运动时期,不时受到当局的打击,因而在发行量上,开始慢慢地落后于上述小报。

小报作为新生事物,在日本报界终于站稳了脚跟,并逐渐成了日本报业的主流。 五、大众化报纸的特点

大众化报纸与政党报纸及初期的商业报纸相比,表现出了许多鲜明的个性。 首先,几乎所有的大众化报纸,都标榜自己是超党派独立报纸。

而政党报刊公开表明党性原则绝。政党报刊作为政党的宣传工具,出于宣传的目的,政党报刊主要是讨论政治问题,攻击甚至是谩骂对方,客观报道不是它的任务。

大众化报纸的读者队伍明显地超越了政党报刊读者的阶级界限。在这种情况下,标榜党性,不仅无益于扩大发行,甚至会赶走已有的读者。 其次,大众化报刊都维持了经济上的独立。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国家的报人们一直在为经营的困难而苦恼。在更多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生存,报刊不得不出卖自己的立场,以此为条件,接受政府、政党或某些利益集团的津贴 。 19世纪初期的工业革命,给报纸增加了大量的具有购读能力的读者;与此同时,出于拓展市场的需要,新兴的工商资产阶级大大地增加了广告开支。报纸的收入空前地增加,发行与广告成了支撑大众化报纸的两大支柱。

由此,报纸也从赔钱的政治事业变成了赚钱的盈利企业。经济上的自立,为政治上的独立创造了条件。

其三,大众化报纸大大地拓展了报道领域,尤其是重视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主义新闻。

这显然是为了满足广大中下层读者的需要。他们固然关心政治,但是其关心程度远不及上层社会的读者。这也是政党报刊何以重视评论、政论,以政治报道为主的原因。 其四,由于是面向社会中下层读者,大众化报刊都显得很通俗,平易近人。

在文字上,摒弃深奥典雅的书面语言,而以口语为主;不用充满陈腐气息的古代语言,而以现代语言为主。

在版面编排上,使用多行标题,大量采用图片,使报纸摆脱了过去庄重、呆板、严肃的传统,而显得醒目、生动,富有变化的活力。

在内容上,还大量地刊用非新闻性题材,如刊登诗词、连载小说、知识小品。 最后,大众化报刊的定价远比政党报刊低廉。

这正是大众化报刊得以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在此之前,面向上流社会的政党报刊的订价,是远非下层民间所能承受的。英国知识税废除前,每份报纸售价5便士,相当于后来《每日电讯报》的5倍。美国大众化报纸闻世前,普通报纸每份售价3美分,为此后大众化报纸的3倍。日本的大报每份售50至70钱,而小报每份仅20钱。报纸的廉价化,使得下层民众都有能力购买,从而在根本的意义上拓展了报业的生存空间。


第四章 大众化报刊的勃兴与独立报纸的崛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最是书香能致远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