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蔡伸:十六字令)
一字豆(注:豆就是逗,也就是读(dòu),句中稍有停顿叫豆。) 一字豆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一字豆可以出现在三字句的前面构成四字句(上一下三),例如“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也可以出现在七字句的前面构成八字句(上一下七),例如“正江涵秋影雁初飞”(辛弃疾:木兰花慢)。最常见的是出现在四字句的前面构成五字句(上一下四),例如:
渐霜风凄紧。(柳永:八声甘州)
更草草离筵。(辛弃疾:木兰花慢)
又酒趁哀弦。(周邦彦:兰陵王)
且莫思身外。(周邦彦:满庭芳)
纵豆蔻词工。(姜夔:扬州慢)
念武陵人远。(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想剑指三秦。(辛弃疾:木兰花慢)
叹寄与路遥。(姜夔:暗香)
一字豆多数是虚词,如“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等;有些是动词,如“对,望,看,念,叹,算,料,想,怅,恨,怕,问”等等。这些字大多是去声,这是一字豆的特点。
二字句 常见的二字句有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平平(两个字都是平声)两式,它们或则用於叠句,或则用作起句。例如: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王建:调笑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以上用於叠句,“团扇”用作起句。)
江国,正寂寂。(姜夔:暗香)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柳永:玉蝴蝶)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
(以上用作第二段的起句)
凄恻,恨堆积。(周邦彦:兰陵王)
(以上用作第三段的起句)
至於像“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这种既非叠句又非起句的二字句,则比较少见。
二字句有一个特点,即不用则已,用则以入韵为常。以上所举的二字句,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三字句 三字句一般是用五言律句或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有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等式。平平仄如“从军乐”(柳永:满江红)、“凭阑久”(周邦彦:满庭芳),平仄仄如“佳丽地”(周邦彦:西河)、“春且住”(辛弃疾:摸鱼儿),仄平平如“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此外还有仄仄仄、仄平仄两式,前者如“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后者如“柳阴直”(同上)。这两种可以说是三字句的拗句。
四字句 四字句一般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 平 仄, 仄平平。前者如“晓来雨过”(苏轼:水龙吟)、“风鬟雾鬓”(李清照:永遇乐),后者如“壮岁从戎”(陆游:谢池春)、“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阴)(注:还包括平平仄仄,如“鸣蛩劝织”(周邦彦:齐天乐);平平 仄,如“关河冷落”(柳永:八声甘州);仄仄平平,如“海阔山遥”(柳永:玉蝴蝶)。)。
四字句常见 平平仄(第三字必平)的格式,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四字律句。例如:“欲开还闭”(苏轼:水龙吟)、“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地卑山近”(周邦彦:满庭芳)、“此生谁料”(陆游:诉衷情)等等(注:还包括仄平平仄,如“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平平仄,如“江山如画”(苏轼:念奴娇);平平平仄,如“寒蝉凄切”(柳永:雨霖铃); 平 仄,如“苇风萧索”(柳永:满江红)。)。
常见的四字仄脚拗句是平仄平仄。例如:“离思何限”(周邦彦:齐天乐)、“人在何处”(李清照:永遇乐)(注:还包括 仄平仄,如“枝上同宿”(姜夔:疏影)。)。常见的四字平脚拗句是平平仄平。例如:“从今又添”(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四字句常常连用,有的并配成对仗。例如: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柳永:玉蝴蝶)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苏轼:水龙吟)
(以上是四字句的连用)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苏轼:念奴娇)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吴文英:莺啼序)
(以上是四字句的对仗)
四字句的句法一般是二二(前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后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也有作上一下三的,例如“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五字句 五字句的律句就是普通的五言律句:
仄平平仄:“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平平仄仄平:极罕见,不举例。
平平仄仄(注:第一字可平可仄,在词谱中包括 平平仄仄的格式。):“玉阶空伫立”(李白:菩萨蛮)、“故人相望处”(周邦彦:齐天乐)。
仄仄平平:“帘外雨潺潺”(李煜:浪淘沙)、“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
在五言律诗里,每句第一字的平仄是不拘的,但是在词里有些五字句的平仄却是固定的。例如上述 平平仄仄,有的只限於仄平平仄仄,第一字并不作平,“汉中开汉业”(辛弃疾:木兰花慢)、“但愁斜照敛”(周邦彦:齐天乐),就是这一类的例子。由此可见词律比诗律更严。
正如五言律诗有平平仄平仄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词也有同样的五字句。“才簪又重数”(辛弃疾:祝英台近)、“间寻旧踪迹”(周邦彦:兰陵王),都属於这一类。
五字句的拗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仄仄平仄(注:在词谱中也作 仄 平仄或 仄仄平仄。):“明月几时有”、“起舞弄清影”(苏轼:水调歌头)、“烟柳暗南浦”、“十日九风雨”(辛弃疾:祝英台近)。
仄平平仄平:“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梦长君不知”(温庭筠:更漏子)。
仄平平平仄:“拥雕戈西戍”、“望秦关何处”(陆游:谢池春)。
大多数的五字句可以分为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上二下三。但是有些五字句是上一下四,例如“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六字句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在平起的四字句前加 仄,在仄起的四字句前加 平,就是六字句:
仄 平 仄:“是处红衰翠减”(柳永:八声甘州)、“我欲乘风归去”(苏轼:水调歌头)、“谁记当年豪举”(陆游:鹊桥仙)。
平 仄平平:“伤心千里江南”(吴文英:惊啼序)、“断肠点点飞红”(辛弃疾:祝英台近)。
六字句常见 仄 平平仄(第五字必平)的格式,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六字律句。例如:“望处雨收云断”(柳永:玉蝴蝶)、“燕子不知何事”(周邦彦:西河)、“曾是气吞残虏”(陆游:谢池春)、“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二十四桥仍在”(姜夔:扬州慢)、“花外漏声迢延”(温庭筠:更漏子)。
六字句颇多拗句,常见的有:
平平仄平仄:“一时多少豪杰”、“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匆匆春又归去”、“蛾眉曾有人妒”(辛弃疾:摸鱼儿)。
平平仄仄平仄:“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南朝盛事谁记”(周邦彦:西河)、“关河梦断何处”(陆游:诉衷情)。
六字句常常连用,有的并配成对仗。例如: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辛弃疾:木兰花慢)
(六字句连用)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辛弃疾:木兰花慢)
(六字句对仗)
六字句的句法一般是上二下四,例如“何逊而今渐老”(姜夔:暗香)、“不恨此花飞尽”(苏轼:水龙吟),也有作上四下二的,例如:“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有些六字句作上三下三,例如“又还被、莺呼起”(苏轼:水龙吟)。
七字句 七字句的律句就是普通的七言律句:
平 仄平平仄:“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菩萨蛮)、“绿芜凋尽台城路”(周邦彦:齐天乐)。
仄平平仄仄平:“断续寒砧断续风”(李煜:捣练子)、“谁见幽人独往来”(苏轼:卜算子)。
仄 平平仄仄:“几许渔人横短艇”(柳永:满江红)、“无奈夜长人不寐”(李煜:捣练子)。
平 仄仄平平:“山围故国绕清江”(周邦彦:西河)、“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江城子)。
在七言律诗里,每句第一字的平仄是不拘的,但是在词里有些七字句的平仄却是固定的。例如上述 平 仄平平仄,有的只限於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并不作仄,第三字并不
作平。“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雨霖铃)、“晴烟冉冉吴宫树”(吴文英:莺啼序)就是这一类的例子。可见词律比诗律更严。
正如七言律诗有 仄平平仄平仄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词也有同样的七字句。例如:“拂水飘绵送行色”、“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不管清寒与攀摘”、“红萼无言耿相忆”(姜夔:暗香)。
七字句也有一些不合平仄常规的拗句,例如:“酒旗戏鼓甚处市”(周邦彦:西河)、“露萤清夜照书卷”(周邦彦:齐天乐)。
七字句可以分为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上四下三。但是,有些七字句是上三下四。例如: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长川静、征帆夜落。(柳永:满江红)
不堪听、急管繁弦。(周邦彦:满庭芳)
恨西园、落红难缀。(苏轼:水龙吟)
更谁劝、啼莺声住。(辛弃疾:祝英台近)
但暗忆、江南江北。(姜夔:疏影)
有些所谓上三下四的七字句,从意思上看不如说是上一下六,像上面所举的最后三句就可以了解为:
恨--西园落红难缀。
更--谁劝啼莺声住。
但--暗忆江南江北。
八字句 八字以上的句子往往是由两句复合而成的,如上三下五或上一下七是八字句,上三下六或上四下五是九字句,等等。其中所包含的两句一般都符合前面所说的各种平仄格式,这里不再分析。
八字句最常见的是上三下五,其次是上一下七,例如: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