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100题专项训练(附答案解释)

2020-04-14 23:54

201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100题专项训

练(附答案解释)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②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③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当时是人寓居于此。 10. 简要分析颈联的艺术技巧。 11.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0. 请简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1.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满眼愁”的内容。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

A. 在爷爷八十寿宴上,李明起身给爷爷祝酒:“‘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您老人家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B.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半个世纪后,当那些台湾老兵带着满面烟尘,顶着满头白发回归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早已在现实中找不到丝毫痕迹。

C. 看着满池残荷擎叶,黄鑫感慨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荷花的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真令人感动。”

D. 那些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每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让人仰慕、追

思,但毕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其二)

宋]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②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

14. 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散材”“疲马”都是作者白况,“散材”指无用之才,语出《庄子》,和下文“乱山”呼应;“疲马”与上文“委辔”相承,诗歌承转自如。

B. “搜林斧”,喻指深文周纳的党祸。本句是说即使无用之才,也畏见搜林利斧。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

C. “疲马”一句,写山中行进已久,马早已疲惫不堪,希望听到战场上的号角声。此句写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热诚。

D. 颈联作者想到茶农因为下够了的细雨而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白己的清官好友,情感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

E. 颔联和颈联主要描绘前往新城的“道中”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1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乐天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事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与作者交情深厚,二人均屈遭贬谪,命运多舛。

B. 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千。

C. 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

青”,生动贴切。

D. 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E. 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印绶”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仕途功名。 15.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 无可

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紫阁未归日,青门又见春。 掩关寒过尽,开定草生新。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长年”与“长年累月”的“长年”意思相同,都是指“整年”。 B. “紫阁”句照应“燃灯朝复夕”,写出了小节律融入大节律的时间循环。 C. “又见春”写出了初春转眼到来,表达了诗人欢愉、热爱、倦怠之情。 D. “寒过尽” “草生新”是写寒冬已过,万物复苏,自然变化周而复始。 E. 全诗选用典型意象,运用情景交融等手法,展示春意渐浓、令人欣喜的景象。 15. 诗的结尾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安秋夜 罗隐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 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②欹,倾斜,歪向一边。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 B. 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冷遇与打击。 C. 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境,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 D. 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E. 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 15. 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①

陆游

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 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

注:①戏作:陆游此类诗特点是文笔通俗、随意,内容关注于人情、风俗、奇闻逸事和历史传说或者作者有感于现实而来的想象内容等。作者的此诗关注现实但非写实。②《水浒传》第三十回:“刀却是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先把这道童祭刀。”这几句话可借作“衅”字的解释。

14. 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风破肉”一个“破”字,把风的猛烈与天气的严寒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大有岑参《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感觉。

B. 句一写渡河行军,句二写云梯攻城,句三句四写追敌杀敌,直捣“黄龙府”,四句一线贯穿,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C. “兽奔鸟散”写出了敌人的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混乱,表现出我方军队的英勇强盛,所向披靡,既有对敌人的蔑视也有对宋军的赞扬。

D. “直斩单于”即杜甫所说的“擒贼先擒王”。把敌人的首领单于抓住了,敌军就会作鸟兽散,溃不成军,不值一提。

E. 本诗作者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战争,通过风雪的严寒来反衬我军的威猛、“直斩单于”,给人激进向上的力量。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药:芍药。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

B. 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又增添了—份温馨。

C. 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

D. 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

E. 本诗语言朴索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隐逸环境的赞美,同时也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15. 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10.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心境澄澈,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C. 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D. 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

王 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域双风阚,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注:①蓬莱:即唐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改建。唐代宫城位于长安东北,而大明宫又位于宫城东北,兴庆宫在宫城东南角。阁道:谓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园的复道。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王维的这首七律,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紧扣“望”字去写,写得集中,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B. 首联中的渭水、黄山、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意境开阔,历史色彩浓厚,时空感均因之而增强。

C. 皇帝的车驾在空中的阁道上,回看宫苑自是一番景象。“花”和“柳”点出了春天,“花”字也透露了些许惋惜之情。

D. 尾联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是一次有政治意义的活动,并非是为了赏玩景物。

E. 这首应制诗不落窠臼,构图上阔大美好,为那个繁盛的时代写下了一曲颂歌,也流露出


201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100题专项训练(附答案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