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微生物总结

2020-04-15 05:57

卫生微生物总结

一. 微生物生态

(1) 生境:微生物生存的外环境。

(2) 龛:生物和生物所创造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环境。 (3) 个体:具有一定给你的生物。

(4) 种群:相同的许多的个体所组成,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5) 基本规律:1.限制因子定律 2.耐受定律3.综合定律

(6)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生存斗争2. 自然选择3.适应 (7) 演替: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群落相继更替的过程。 (8) 土壤环境的特征 1.提供良好的碳源氮源

2. 提供有机物

3.又满足微生物生长的水分 4. ph5.5~5.8 之间 5.温度稳定变化不大

6.土壤颗粒中充满空气和水 .7 有合适的渗透压 9.水中微生物的特点 1.革兰阴性多见

2.常有纤毛,鞭毛与水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3.具有附着生长,相互粘附聚合的特性 4.可以利用较低浓度的营养物质 10.空气生境的特征 1.无营养无水分

2.存在状态不稳地,微生物很难附着

3.紫外线直射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理化环境不适合微生物的生存 11.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生关系

1.偏利共生:对甲有利,对乙无利无害。

2.互利共生:彼此相互有利,专性 .互惠共生:彼此互相有利,非专性。 2.寄生关系 3.拮抗关系 4.竞争关系 5.捕食关系 6.种间关系

二.环境中的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1.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链球菌属 沙门,志贺菌属 埃希菌属 肉毒梭菌

铜绿假单胞菌 2.霉菌 青霉菌属

曲霉菌属

镰刀菌属 3.真菌

单细胞真菌 酵母菌 类酵母菌 多细胞真菌 霉菌

4.放线菌

与土壤中的泥腥味有关,产生大量的干扰素 (农民肺)

5.在活性污泥处理污水中 ,原生动物以吞噬细菌为主,在净化污水中期一定的作用 三.微生物学研究和检测方法 1原则 1.样品采集原则 2.样本运送原则 3.实验室原则 4.依法检验原则 样品采集原则

注意代表性 大样 一批 中样 250g

小样 50g

避免污染样品 采样时去除对微生物有杀灭和抑制物质 保护目的细菌

样品标记,

运送原则 尽快检验 一般在不超过3小时 注意保护待检微生物

根据微生物安全,妥善包装运输标本 完善的样品交接

2.指示微生物 常规卫生监测中,用以指示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的卫生物

3. 常用指标

菌落总数 被检验的样品的单位重量 体积 容积 表面积内所含有的能在培养基记过一定条件,一定时间的培养后长出的菌落总数 测定方法 标准平板计数法 表面涂布法

4.粪便指示菌

大肠菌群 大肠杆菌 粪链球菌 产气荚膜梭菌 5.大肠菌群

埃希菌属 克雷伯菌属 肠杆菌属 枸橼酸杆菌 6.不得检出的致病菌 沙门菌,志贺菌 金黄色葡萄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破伤风梭菌

7.样品的处理 均质化 样品的浓缩

8.损伤菌的修复 无选择压力培养环境 较低培养温度 9.选择性的增菌与分离 倾注平板计数 表面涂布 MPN

10.分形鉴定 血清学鉴定 噬菌体分型 细菌素分型 耐药谱分型 质粒图谱分型

四.卫生消毒

1.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

2. 灭菌:杀灭和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物理杀菌因子:热力 紫外线 过滤除菌 电离辐射 微波 脉动强光 等离子体 4.热力 干热 湿热

5.干热原理1.使蛋白质变性,碳化,使其电解质脱水浓缩 6.湿热的原理 微生物蛋白质发生变性 凝固 从而death 7.湿热分类 压力蒸汽灭菌 121 15-30MIN 煮沸消毒法 100 5min-2h 巴氏消毒法 61 30min

流通蒸汽法 100 15-30min 8.压力灭菌的监测 灭菌指示胶带 灭菌指示片 B-D指示图

9.紫外线 24.-280nm有杀菌作用 253.7nm 杀菌最强

杀菌机理: 损害DNA构型 影响DNA的复制与转录 破坏蛋白质 改变膜的通透性

常用:手术室,无菌室,微生物实验室的表面的灭菌 注意:穿透力差 五.水微生物

1.土著微生物:一个给定的生境中能够生存,生长,繁殖,代谢活跃的微生物能与来自其它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 2.水生境的特征

比较稳定 水体积庞大 不同程度的流动性

能起缓冲作用有利于水体平衡的自的能力 3.影响水生境的因素 温度

静水压 光照 溶解氧

氢离子浓度 化学物质 营养物质 4.水微生物的来源

自然存在在水中的微生物群落 外部带来的微生物群落 5.水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

传播介水传染病

污染水产品和水生生物,人吃后生病

污染食物,引起食物的变质5腐烂 6.生活用水的卫生学细菌指标

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 肠球菌 产气荚膜梭菌

7.致病菌

沙门,志贺菌 埃希菌 霍乱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肠空弯曲菌

8.饮水的细菌学卫生标准

1毫升水中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cfu,每100毫升水中不得检出大肠菌群 9.活性污泥包括 细菌 真菌 原生动物 有机物 无机物 10 .水处理 一级处理 沉淀

二级处理 活性污泥处理(好氧法 厌氧法) 三级处理 物理和化学方法】 六.土壤微生物

1.土壤微生物性污染:因各种原因造成土壤中致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病原微生物的增多。

2.酸性 真菌 碱性 放线菌 中性 细菌

3. 土壤微生物的分布: 5-30cm的土层微生物的数量最多 深度越大,微生物越少 4. 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

沙门菌属 志贺菌属 霍乱弧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

5. 土壤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

1. 形成气溶胶污染空气

2. 污染农作物引起食品等腐败变质

3. 污染水源,土壤中的致病性微生物进入水体通过水体传播 4. 经过皮肤粘膜感染人和动物

6.样品的采集 对角线五点采集 1cm土层 取样200-300g

样品的稀释 均质化处理 6. 检测指标和检验方法

菌落总数 常规倾注品样计数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值=1000/大肠菌群数 产气荚膜梭菌 致病菌和病毒

七.空气微生物

1.来源 自然界 植物 动物 来源于人体 生产活动

2.空气中的细菌 格兰阳性为主 球菌 真菌:青霉 曲霉 镰刀菌属 3.分布 高度分布 水平分布 时间分布 4.空气卫生学意义

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手术切口和烧伤表面的污染 引起动植物感染和疾病 用于恐怖活动和战争 5.采样方法 1.自然沉降法

2.惯性撞击式采集法

3.过滤阻留式采样法

4.静电沉降类采样法 6.室内空气评价指标 细菌总数

溶血性链球菌

草绿色溶血性链球菌

7.空气微生物传播的方式 尘埃 飞沫 飞沫核

8.微生物气溶胶: 固体或液体小颗粒如尘埃,飞沫,飞沫核及其中的微生物为分散相,分散于介质空气中

1-4um感染性最强 八.食品微生物

1.来源: 土壤 空气 水 人与动物 生产环境和食品用具 2.原发性污染:当食品在原料阶段,受到自然环境的污染。 3.继发性污染:在加工 运输 贮存 过程中受到污染。 4.食品微生物的危害 食品的变败 食源性疾病

5.食品变败: 食品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的因素作用下食品的成分被分解 破坏 失去或降低使用价值的一切变化.

原因 : 微生物的作用 和 食品本身的作用 7. 变败的类型 腐败 酸败 发酵

8. 腐败:食品的蛋白质在无氧环境下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产生恶臭为主的变化 9. 酸败:食品的脂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 脂肪酸甘油的变化

10. 发酵:食品的碳水化合物成分被微生物分解成为酸 醇和气体的变化

11. 食源性疾病:用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所引起的,通长具有感染性质或中

毒性质的疾病 。

12. 细菌性中毒分为 感染性 毒素性 混合型 13. 细菌性中毒的特点

1. 发病急,潜伏期短 2. 与食物有密切关系

3. 以急性肠胃炎为主的中毒症状 4. 非传染性

5. 夏季季节发病率高 6. 有一定地区性

14. 真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1. 毒素对热稳定

2. 通过污染食品中毒 3. 没有传染性合和免疫性 4. 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5. 中毒以损伤实质器官为主 15. 检测指标

1. 菌落总数

2. 大肠菌群数

3. 致病菌: 沙门志贺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16.沙门菌 感染型 金葡菌,副溶血性链球菌 毒素 黄曲霉毒素 肝毒性 赭曲霉 肝肾毒性

九 化妆品微生物

1.化妆品的一次污染:化妆品在生产过程中污染

2.化妆品的二次污染:化妆品在运输,储藏 销售以及使用过程中污染 3.污染化妆品的微生物及其危害

微生物:粪大肠菌群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 绿假单胞菌 危害:使产品失去使用价值 对人体将康造成危害

4.化妆品生境的特征:一方面营养比较丰富,容易污染微生物

又加入了一定量的防腐剂,所以不会生长太旺盛 5.化妆品检验的特点 1.样品的前处理

2.中和防腐剂的抑菌作用 3.培养基的高营养成分 6.化妆品的卫生学检验标准

1.眼部化妆品和口唇粘膜用的以及婴儿和儿童化妆品菌落总数小于500cfu/ml 2.其它化妆品的菌落总数小于1000cfu/ml

3.每克或者每毫升产品中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 铜绿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菌 4.化妆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小于100cfu/g 十.药品微生物

1.微生物污染药品的途径

原材料 生产环境 生产用水 操作人员 设备装置及包装容器

2.药品微生物的危害

药品质量的影响 对人体的危害

3.除了药品的成分之外,药品的酸碱度 渗透压 含水量 也可影响微生物的成长、 4.染菌限度检测:染菌限度的检测是对被检样品染菌数量和染菌数量种类的限制根据药品的种类,给药的途径和治疗目的的不同,所规定染菌数量的不同,各国的检测标准也不同。 5.控制菌:非规定霉菌药物中不得检出的菌类为控制菌。

6.规定灭菌的药物:注射剂 输液剂 用于无菌体腔,烧伤,眼科外用的药剂. 7.非规定灭菌药物;各种的口服剂和一般的外用药剂。


卫生微生物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中国何首乌提取物行业市场发展趋势调查分析报告目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