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药企将成资本市场新宠
医药产业在我国将实现高速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据著名市场调研公司IMS Health预测,2011年日本医药行业有5%—7%的增长,美国医药行业增长3%—5%,欧洲医药行业增长1%—3%,我国医药行业则能实现25%—27%的增长,且在未来四到五年将保持同样增速。而具有疗效明显、不易形成抗药性、成功率高等优点的生物药,将有望成为医药产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中国医药企业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为实现从医药大国到医药强国的转变,现在我国正在大力投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据于明德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拥有25个原创新药,其中约15个将是生物药,如基金工程幽门螺旋杆菌疫苗、基因工程乙肝治疗疫苗以及治疗眼底黄斑性的KH902等。
拥有国内最大基因工程公司金赛药业的长春高新(000661)和研发实力强大的国内生物药龙头双鹭药业(002038)等上市公司被券商评为受益股。同时,研发创新与营销能力皆具优势的恒瑞医药(600276)、我国首个进入美国FDA临床III期认证的现代中药龙头天士力(600535),以及目前拥有7个美国FDA制剂批文、10个原料药产品现场认证的华海药业(600521)都被券商研究员一致看好。
创新带来的好处毋庸置疑。在从容医疗基金合伙人姜广策看来,医药企业必须重视创新带来的知识产权,以及由此带来的独家定价权。“这就构成了巴菲特所说的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他认为,做到了这一点,企业赢利和股价上升都将水到渠成。
医药企业也把创新作为了发展要务。中国知名品牌医药公
司——修正药业集团就正在耕耘创新之路。据集团董事长修涞贵介绍,医药“十二五”规划使中国医药企业面临新形势,企业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加强创新。
他的规划是,“十二五”期间,修正药业将开发创新尿酸氧化酶、NV-蛋白酶等生物制剂2—3个,中药复方制剂等创新中药22个。
在申银万国医药行业研究员娄圣睿看来,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将沿着创新之路前行。回顾日本和印度制药企业创新历程,中国药企创新才处于突破阶段。但未来它们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大幅提升。他认为,具体的创新方式包括以下三种:品种创新—中国专利药面世;模式创新—虚拟一体化驱动下的中国药企和跨国药企全面合作;品牌和渠道创新—中药企业向药用消费品拓展,打造品牌知名度和销售网络。
当然,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丁健认为,中国药物创新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不过,“国内药企面临诸多机遇的同时,其创新难度也在增加。”
生物制造 2015年实现万亿产值
生物制造作为生物产业的一部分,在“十二五”期间将迎来一段崭新的发展历程。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今年8月预测:至2030年,35%的化学品和其他工业产品将来自生物制造。全球超过GDP约40%的工业可以成为生物制造业发展的空间。
生物制造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大规模生产人类所需基础化学品与原料的一种工业方式,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制药、造纸、纺织、采矿、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许多重要领域。
记者获悉,生物制造产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已经明确:将以培育生物基材料、发展生物化工产业和做强现代发酵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突破非粮原料与纤维素转化关键技术,培育发展生物醇、酸、酯等生物有机化工原材料、推进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等生物材料产业化;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制浆、印染、制革等行业中关键工艺环节的应用示范;继续推进工程微生物与清洁发酵技术应用,提升大宗发酵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据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理事长石维忱最近透露,到2015年,生物制造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
而要促进我国从生物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关键是要完善生物制造产业链。
据介绍,我国生物制造业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正在形成产业链,其领域与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等大宗发酵产品规模稳居全球第一,产值超过1000亿元;乙二醇、丁醇、乙烯等实现生物法制造;生物塑料、生
化纤维等新材料生物法生产初具规模;泛酸、丙烯酰胺、乳链菌肽等占据世界市场的50%—70%。
据透露,酶制剂是生物制造产业“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要内容。据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堵国成介绍,近年来,我国酶制剂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酶制剂产量从2005年的45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80万吨,年产值近100亿元,年增长率达到10.1%。未来中国酶制剂行业可研究酶编码基因挖掘技术、酶结构功能相关性的工业酶分子改造技术等新技术,实现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除了我国将出台生物制造产业“十二五”规划外,国家还将通过863计划对生物制造的重大项目进行扶持。
根据863计划,在生物制造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项目完成后,将实现新增工业产值80亿元/年以上,综合社会经济效益达500亿元/年以上,形成四个以上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同时,据石维忱预测,到2025年,全国生物制造产业有望占到GDP比重5.5%以上,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生物农业 打造生物育种龙头
生物农业是指按照自然的生物学过程管理农业,适当投入能量和资源,维持系统最佳的生产力。生物农业强调通过促进生物循环保持土地生产力,用生物学方法防治病虫害,实现农业环境的生态平衡。生物农业包括转基因育种、动物疫苗、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领域。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全球协调人Randy A. Hautea先生向记者介绍,未来40年,必须要满足500亿人的粮食需求,如果继续采用现有的农业技术,必须要有两个地球才能够产出这么多的粮食。
另外,他告诉记者,据有关部门预测,2012年全球粮食的价格将会比以前高出很多倍,很多人可能将没有能力购买他们需要的粮食。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农业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随着中国农业逐渐融入国际市场,我国也已经积极布局生物农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不仅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还为其设计了详细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