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广告心理学08-10章同步练习.已做doc(5)

2021-09-24 21:05

A.传递者 B.意见传播 C.目标(接受者) D.周围情景

7.在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中,与“传递者”相关联,可能影响到说服效果的因素有(BD )

A.差距 B.可信 C.警告 D.意图

8.在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中,与“意见传播”相关联,可能影响到说服效果的因素有( CD )

A.可信 B.人格 C.差距 D.畏惧

10.广告可以成为诱因需要依赖的因素有( ABCD )

A.广告信息本身与消费者的潜在需要有关

B.广告信息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C.广告给消费者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D.激化广告气氛或情境

11.下列哪些方法可能提高广告信息的可信度?( ABCD )

A.保证宣传的客观性 B.利用消费者现身说法

C.邀请专家学者做专业评价 D.邀请名人做广告

12.克服误导性广告的对策有( ABC )

A.健全有关法规,加强执法力度,避免误导性广告出现

B.大众自己努力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识别虚假广告的方法

C.在视听各类广告信息时,须作进一步的信息加工,避免错误

D.尽量避免接触广告

四、判断题

1. 1.说服的心理实质是态度和行为朝着预定的方向变化。(√

2.态度倾向性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

3.在态度结构的三个基本因素中,情感因素是基础。(× )

4.态度是与生俱来的。(× )

5.消费者对商品越满意,肯定的态度越强,改变其态度的阻力也越大。(√ )

6.ELM模型的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的说服方法依赖于对传播信息作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低。当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时,边缘说服路径特别有效。(× )

7.当消费者面对与自己无关紧要的信息时,就会导致边缘线索起作用。(√ )

8.当一则广告暴露给大众之后,如果广告信息对消费者足够重要和有趣,产生对信息加工的动机就会越强烈,此时中枢说服路径就会起作用。(√ )

9.边缘说服路径所引起的态度变化要比中枢说服路径持久。(× )

10.边缘说服路径所形成的态度可能比中枢说服路径预测后来的行为更好。(× )

11.中枢说服路径所引起的态度变化要比边缘说服路径持久。(√ )

12.中枢说服路径所形成的态度可能比边缘说服路径预测后来的行为更好。(√ )

13.根据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理论,如果一则广告的内容与受众的初始态度差距太大,可能导致受众怀疑信息源的可信度,而不太可能去改变态度来缓解紧张。(√ )

14.根据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理论,广告受众作为“信息接受者”,如果他对自己原初观点的自信度越高,广告可能对他态度改变的幅度越大。(× )

15.根据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理论,情境因素对说服过程的影响主要涉及警告和分心。如果原先对其观点的自信度高,预告便有利于态度的改变。(× )

16.所有的广告都能成为购买商品的诱因。(×

17.“折价三天,机不可失”,这是采取激化广告气氛或情境的策略来加强宣传效果的方法。( √ )

18.误导引发的错误知觉与主体的期待心理有一定的关系。(√ )

五、简答题

1.简要分析态度的结构。

态度作为个体对特定对象的一种心理反应的倾向性,在结构上包括了三个方面:即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性,这三方面是态度结构的基本因素。

(1)认知因素:认知因素表征为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观念、探究、知觉等各方面的特性。如观察和询问某商品的性能等。了解消费者对商品不同特性的重视度,对于预测他的评价和行为的倾向性具有基本意义。在购买贵重物品时,态度的认知因素显得格外重要。

(2)情感因素:实质上是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它表达了消费者对具体对象的好恶。情感的强度实质上决定了态度的强度。它可以表现为交感神经的反应,如心跳加快等;也可以表现为用语言表述自己对特定对象的好恶程度。

(3)行为的倾向性因素:实质上是购买的意向。而购买意向与购买行为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因而有可能从外显行动和语言表述来推断行为的倾向性。

(4)以上三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具体地说,一个商品被认定是价廉物美(认知因素),就会对它怀有好感(感情因素),并愿意去获得它(行为的倾向性);反之,认定该商品是个冒牌次品,就会表现冷淡甚至于反感,自然也就不会有获取它的愿望。

2.简述与说服和态度改变模型每个环节所关联的重要因素。

与说服和态度改变模型每个环节所所关联的重要因素有:

(1) 与第一个环节“传递者”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是可信和意图,即他是否从自己所维护 的看法中得到个人的好处。传播者和信息源的客观性与无私性是可信的基本条件。

(2) 意见传播,也就是进行说服,主要取决于信息本身,但是传播方式方法对说服效果

也有影响。差距与畏惧是它的两个重要变量。即传递的意见与说服对象的初始态度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应当达到足以引起说服对象的心理不平衡或紧张状态,才可望得到说服效果。

(3) 接受者是被说服的对象。它的中心问题是信念与人格,接受者对原初观点的自信度 越高,可能改变的幅度就越小。

(4) 情境因素对说服过程的影响主要涉及警告与分心。警告可以理解为预告,原先对其 观点的自信度低,预告便有利于态度的改变,否则就会增强对说服的抵制;此外如果预告内容与个人无利害关系,它将促进态度的改变,反之便可能阻挠接受说服。

3.广告能成为诱因,主要依赖于哪些因素?

广告能成为诱因,主要依赖于以下四个方面因素:

(1) 广告信息本身与消费者的潜在需要有关。这种信息或者从正面指明该广告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什么需要,或者从反面提示,如果不满足某种需要将会导致什么不良后果。

(2) 广告信息源有较高的可信度。广告中任意一点偏私的线索,都将使信息源的可信度受限而导致说服的失败。

(3)广告给消费者以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的直接效果是有助于减少或消除广告中的强加印象,抑制逆反心理的产生。

03-广告心理学08-10章同步练习.已做doc(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脑卒中并发症及护理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