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赴台就读的现状浅析

2020-04-21 01:06

陆生赴台就读的现状浅析

计算机学院 2014301500057

摘要:新世纪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以及2000年后海峡两岸相继加入WTO的客观现实,作为国际和区域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重要组成部分的两岸高等教育互动一路高歌猛进。这使得两岸高校相互招生尤其是台湾高校招收陆生议题成为继台湾开放陆客赴台旅游及两岸签署ECFA之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最重要议题与最热门话题之一。通过研究陆生赴台政策并调查陆生对于赴台就读的意愿及已赴台陆生学习生活满意度,可以进一步得出影响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和台湾高校在陆招生的因素,以期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陆生赴台 限制政策 赴台意愿 在台现状 一、

背景概述

2008年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两岸关系朝着积极良好的方向发展,两岸高等教育相互开放的程度范围领域层次等随之扩大,两岸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等在持续推动原有高等教育互动方式的基础上,亦在两岸高校相互招生相互承认学历等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并成为当前阶段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重心。

随着两岸人民互通有无的趋势逐渐在量变的基础上转换为质变,台湾地区开放招收大陆学赴台就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其政策和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与招生预期还存有一定距离。因此首先需要研究陆生赴台的政策。

其次,我们一方面可以认定,政策的实施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台湾地区教育管理层对于大陆学生赴台就学的意愿还存在诸多隔膜和误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有必要对大陆地区高中学生进行调查,了解陆生赴台就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最后,已经赴台就读的学生对其求学的整体环境满意度与他们对台湾的社会适应度也对于未来台湾高校招收陆生的形势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

政策研究

台湾地区高校招收陆生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尝试期、二十一世纪初的波折期以及2008年马英九竞选成功后的加速期。

陆生赴台政策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台湾大学院校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赴台就读专科以上学校,二是台湾当局采认大陆高校学历,承认毕业于大陆部分高校的学历。台湾教育部对陆生赴台求学制定了“三限六不”政策, “三限”首先是“限校”,限制采认大陆高校学历的数量,其次是“限量”,限制陆生赴台总量。最后是“限领域”,大陆学生不能就读“药理治疗、安全、医疗”等领域的专业,使陆生报考专业的选择性减少,因此降低了陆生赴台求学的意愿,导致台湾生源不足的问题不能根本解决。“六不”规定实施,以致台湾无法吸引和留住

大陆优秀人才,并且“六不”中的不编列奖学金、不允许打工、不允许在台就业等都是具有歧视性的规定。

陆生赴台限制诸多在招生过程中带来了许多问题,也给在台陆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带来了不便和不公平。后经过观察两年内陆生赴台实践结果及陆生赴台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台湾政府部门及台湾教育部对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放宽,并对招生进行了一些技术性调整。比如扩大了大陆高校学历的采认校数,并开放肄业学历采认,还扩大了湖北、辽宁两省招生。在招生程序和手续办理方面也做到尽量方便陆生,降低了报名费、取消了报名年龄限制等。

台湾的这些改进措施值得肯定,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束缚性和限制性。在此政策框架下,陆生是否愿意赴台就学?其动机来自哪些方面?意愿程度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

意愿调查

通过“对大陆地区学生(以南京地区部分高中学生作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其赴台求学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这一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三分之一以上的调查对象表示有赴台就读的希望,同时,明确表示不希望赴台就读的人数占15.71%。在学校类型的选择上,近九成的调査对象希望能够进入不同类型的公立大学就读,而选择私立大学的仅有10.2%。

陆生赴台就读的动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①接触多元文化,拓宽视野;②台湾高等教育具有学习氛围轻松自由、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国际化程度较高等优势;③汉语环境及相似的生活习惯易于适应。而不希望赴台的原因则集中在:①学杂费用及生活费用高并且补助较少;②需要远离家庭独自生活;③台湾和大陆之间有政治上的隔膜会带来不适;④政策限制太多。

而陆生赴台就读意愿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学业及家庭背景。首先,所在学校类型和所读科目的不同影响着赴台就读意愿。②家庭经济水平的不同也带来了赴台就意愿的差异。③对政策的认知。对台湾地区招收陆生政策的了解程度的不同显著影响着赴台就读的意愿,对政策了解越多的个体,越倾向于选择较高的赴台就读意愿。④经济及收益因素。经济资助程度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赴台就读意愿;同时,对赴台就读的收益预期越高,就读意愿越强烈。

那么,对于已经选择赴台求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学习和生活条件以及大环境下政治条件的感受和适应程度又是怎样的呢。 四、

适应程度

在以中国大陆地区赴台湾高校攻读学位的学生、短期交流生和交换生为主的群体中进行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台陆生社会适应性在逐步提升,对台湾经济生活的适应度也高于预期。多数陆生认为两岸学校教育差异大,近六成陆生认为两岸的文化差异也很大。同时,多数陆生肯定台湾以社会管理为基础的

软实力。在面对两岸政治体制上存在的分歧,多数陆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更为理性和客观,并对台湾政治体系更加理解与包容。

从上文分析可见,随着陆生在台学习时间的延长,对台湾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感受也愈加深刻和丰富,其社会适应性、就学满意度、政治认知和价值判断等方面都发生了或大或小不同程度的改变。整体而言,陆生的群体状态是积极向上的,也切身体会到两岸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当然,两岸的差异和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他们的社会适应造成负面影响。对台湾的政治定位及台湾人的“国家认同”问题的了解无疑是在台陆生最敏感最核心的台湾政治认知。此外,被从严解释的限制性政策确实让陆生感到倍受歧视,而不安全感也是在台陆生尤其是学历生存在的一种值得关注的心理状态。 五、

若干建议

30多年来,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与互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为适应教育发展,两岸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夯实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基础,扩大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形式,推动台招陆生和学历互认的全面实现,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为提升大陆学生对于到台湾求学的愿望度,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决策层应首先放宽胸怀,检讨政策,开放心态与视野,从更高的立意上审视陆生赴台政策;加强信息沟通,了解陆生意愿;松绑政策法规,吸引陆生赴台。台湾地区高校也应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信息共享。大陆政府方面则需要扩展辅助机构功能,协助台湾高校招生。大陆学生本身也要开放心态,加强了解。

而对于赴台陆生,各界应积极看待陆生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真切关怀陆生的学习生活并协助其解决面临的困难。 六、

结束语

台湾地区开放招收陆生政策在几经延迭,饱经争议之后终于成形。随着两岸互动的加强以及各个领域的合作更加密切,台湾高等教育正不可避免经历着国际化向两岸化的过渡。赴台学习不仅有助于陆生拓展事业和建立与其他地区学生进行互动的必要技能,而且对于台湾方面研究大陆学生如何应对新的环境、为两岸学生在未来的商业活动中进行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台湾高等教育机构急于拓展两岸化的进程不仅有助于解决台湾岛内生源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推动社会与经济的交流,确保长期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敏.大陆高中生赴台求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5月

[2]张宝蓉,刘国深,肖日葵,王贞威,吴乐杨.在台湾高校就读陆生社会适应性与满意度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2014(4)

[3]叶思思.在台湾高校就读陆生社会适应性与满意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5月

[4]张宝蓉,王华,邹莎,余斌.大陆学生赴台湾高校就读意愿调查研究——以福建、广东 、 浙江三省为对象[J].台湾研究·两岸关系,2013(3)

附:有关台湾的三个问题

1. 台湾在当今中日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2. 台湾人民在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生活满意度以及价值观如何 3. 大陆人在台求学工作定居在现今环境下是否现实


陆生赴台就读的现状浅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统计学习题 第五章 - 抽样与抽样估计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