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绢我来洗》家庭教育教学设计
----------------《家庭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造成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责任感的原因。 2、培养如何帮助学生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二、学习过程
【1】案例导入,情境感知。
1、出示相关案例(教材16~17页) 2、家长讨论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及时总结家长对于案例的看法, 【2】原因探究,案例分析。
简单概括事例,“康姐活的很累”她的累是如何造成的。 1、点明主题,并且板书出示:“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这是一个典型的家长活的很累的案例。在现实的生活中,家长为孩子承担了太多的责任,而孩子在这种面面俱到的呵护下自理能力缺失了。造成孩子缺失生理能力和责任感的主要原因:
2、组织家长讨论,形成一定的统一意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结合家长的意见及时的做出总结,阐明具体的原因。
(用多媒体出示有关的内容,(课本中的17~19页中5中不同缺失的原因)每种表现应该结合具体的学生实际行为。)
① 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 ②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③ 家长粗暴的教育方式。 ④ 孩子怕出错的心理。 ⑤ 缺乏服务意识和劳动观念。 【3】对号入座,深度剖析。
1、了解孩子的具体不适应情况,使用多媒体出示相关的调查项目。(课本19~20页)家长对照内容结合自己的孩子情况,客观的打分。
2、及时的统计总结家长答题情况。
3、家长对于调查题目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答题的理由,教师及时就结果进行反馈和引导。 【4】周密计划。有的放矢。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提高孩子的责任意识,家长该注意
那些问题呢?)
1、当孩子在生活的过程中出现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缺失。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析准备。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家长们谈自己的措施。
2、及时的总结家长的方法。并结合具体事例。找到有效的措施。(课本20~22页)共计4条措施。
①强化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
②从自我服务入手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③家长对孩子做的事应该鼓励、肯定为主。 ④家长要学会“偷懒”,学会“放手”。
⑤教孩子懂得交通规则,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计划实施现在进行时:作业布置。
1、征求家长意见,探讨解决途径。
(每名家长发给一个表格,家长在备注栏中认真加以填充,并做典型性发言。)
2、呈现“阶段性培养具体实施步骤”。分阶段性进行。(共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7天) 第二阶段: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7天) 第三阶段:帮助孩子巩固好习惯。(14天)
这个阶段主要针对上一周的训练内容进行反复的练习,巩固技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每名家长发放不同阶段培养表格,教师和家长共同学习表格中不同项目的理解和如何填充。) 【6】总结回顾。
对于本节内容加以总结回顾,特别是学生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培养的措施。 三、问卷调查。
利用试卷形式征求了解家长对于具体措施的意见。并结合实际及时的调整项目内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