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英驻芜领事署考古调查报告 - 图文

2020-04-21 08:00

复问人间兴废事,百年相遇且抒怀

----12历史赴英驻芜领事官邸探访报告

修缮之前的英驻芜领事官邸

约翰·罗斯金说每一个好的建筑必须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它必须能为我们遮风挡雨;第二,它必须能够和我们说话,说所有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和需要经常提醒我们、能够唤起记忆的东西。而对于历史建筑来说,它们更是我们思想的展现,是自身、社会、遗产以及价值的骨架。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它作为“历史骨架”的重要性,我们特地选择了英驻无领事官邸作为探访和调查的对象,以此来“复问人间兴废事”,邂逅百年前的历史建筑,追忆百年前的国史风云。

前期准备

在前往雨耕山英驻芜领事官邸之前,我们小组也做了充分的调查准备,以网页搜查和阅读芜湖地方新闻杂志及其他大事件记载作为主要的了解形式,认真查找目的地及周边地图,了解了建筑本身及其背后的大历史背景,使得我们能够在正式行动之前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下是我们对寻得的资料的总结概括:

(一)百年风云

芜湖位于长江南岸,历史悠久,物产富饶,素有“千年江城”之誉。1876年9月13日,芜湖根据中英《烟台条约》被辟为通商口岸。1877年4月1日,

芜湖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埠。芜湖海关既是帝国主义在安徽扩张侵略势力打开的重要缺口,又是安徽近代对外交往的主要窗口。同时,英驻芜领事署与领事官邸也建造起来,这源于条约中“外国人可以拥有土地房屋并在那里居住”的规定。

(二)官邸概述

驻芜领事官邸,始建于1887年,为当时英国驻芜领事司格达的官邸。位于芜湖雨耕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如今已经成为中国雨耕山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一部分。官邸占地面积356平方米,建筑面积713平方米,平面方正,立面雄浑。园内保存具有浓郁欧式风格的文保建筑,其中有建于1887年的原英国领事馆

初进园门 官邸、建于1912年的神甫楼、建

于1935年的内思楼,在园区西入口处,还有建于1887年华东地区第二大天主教堂。园区文保建筑总面积20000余平方米,为安徽省内现存规模最大的西洋近代建筑群。如此看来,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在居住环境和实用价值上也对今天的重新利用有重要作用。

活动过程

我们小组一行八人于10月12号来到芜湖雨耕山的英驻芜领事官邸进行探访,这里已经发展为新的酒文化产业园区。在此过程中,我们得知官邸主体部分已经出租,并且内部也在进行长期的修缮,没有机会进入,不能做更精细的调查。可是即使这样,我们也并不是没有收获,在大致熟悉了园区环境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历史的有趣的小细节。

首先是官邸主体及其周围。官邸为二层结构,地坪以上有1米高的架空层,

青砖净缝砌筑墙体,四坡瓦楞式铁皮屋面,采用木构架支撑屋顶,以砖石墙体承重,西面和南面还设置了外廊。据相关资料表示:外墙体1米以下有墙裙;室内装修以石膏线顶棚为主,线脚丰富华美;木楼梯、木楼板,双面木质窗和门,通过合理布局与组合,展示出建筑技艺的精妙,属于芜湖近代西洋建筑中典型实例之一,2013

5

月,官邸被批准为国家级文保建筑。

官邸内部房间的壁炉

现在我们只能通过观看照片来遥想其风姿,这也是由于难以进入只能靠其他途径来在心中重现它内部结构的无奈之举。当我们观察它的外部时,发现老建筑的表面已经被清理干净,新老衔接的部位一点都不明显,仿若它在一百多年前也是这般的簇新与气度闲逸。整个建筑被包围在靠近中央的位置,非常安静,私密,有包容感,砖石勒脚,以灰砖砌墙,白色粉刷墙面,蓝色油漆粉刷窗页,蓝或白是建筑的主色。虽经历了百年,但仍然保存完好。百年前英国官员们的生活气息已然不见,而现在这里的大树们还在静静地站立着见证所发生的一切;当自然不断侵蚀破坏这些建筑的同时,彩色石膏的残片,带有雕刻和完整金属雕花的精致装饰都提供了以前居住在这里人们的线索,于是我们才能学屈原“呵壁”,询问它

们,这里曾经发生了一些什么有趣又沧桑的故事。

再往外走,官邸的对面就是内思楼。内思楼,建于1935年,由天主教芜湖教区西班牙籍蒲芦主教用回国募捐的资金建造,为安徽芜湖私立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址,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四层结构,由教学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总体平面呈现“日”字形,位于雨耕山南麓。建筑依山势而建,体现了建筑师的匠心和技巧,主体建筑环绕出两块天井,清水青砖墙上满布赭红色木质百叶窗,具有浓郁的异国风情。2012年7月,内思楼被批准为省级文保建筑。在这栋楼里,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一个带有英式气质的剧院悄然出现,内部各处都在进行装修重建。和官邸一样,它也逃脱不了所谓“现代需求”的改造。与欧洲国家保存古堡等类似建筑虽然都是用搬入居住的方式,可不同的是,它们改造的方式更加激烈,正在向着现代人或者政府的要求去改变,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向它们的老主人告别,取而代之的并不再是简单的原有风格的翻新,而是中西结合的混搭品。虽然它们在被保护着,但真的就是被纯粹保护着不带有强迫吗?这样类似的问题,仍旧值得我们思考:怎样才算是保护历史建筑的最好方式呢?

内思楼院落

所幸的是,内思楼在装修,所以能够允许我们进入参观,我们仔细地观察了遗留下来的英式风格印刻的各个角落,拍摄了门窗、楼梯、整体构架、雕花细节

等等。站在寂静的老建筑里,倾听周围的碧树舒清,往外望去,视线被窗框上的灰尘挡住,一如被昨日的历史烟尘所惑,只能捡拾存留的点滴。

事毕弥留之际,各人都心有感慨,不过一致的是,我们都感激这一次与它的相遇,让我们瞥见了近代历史大背景下的细节,对芜湖,这个美丽的滨江城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活动小结

对历史建筑的探访,不只是一个用过去来确认自己身份的过程,也是把自己定位于建筑时间轴线上的过程,从将来我们后代的角度想,自己其实也是过去的一部分。就比如我们这次对英驻芜领事官邸的调查参观,让我们了解到建筑的演化、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近代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产物;它不单单是一个建筑问题,甚至也不是一个建筑文化的问题,在这种异国情调的建筑风格中隐藏着非比寻常的历史经历。

在这些新奇、神秘的花墙、廊、柱之后,曾经装填着多少历史的曲折和人生的起伏。它们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也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对立与接触。近代中国历史的许多大事小事,几乎都与那一栋栋洋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今它历经岁月的洗礼站在我们面前,流露着古老的静谧与安详,在这栋风韵犹存的建筑物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国近百年历史的沉重。

但是如今它们都仿佛要随历史消散而去,不再有着自己出生时的面貌。此行让我们深深察觉到当代商业文化对历史文化的强烈冲击,在两栋楼都要被改装的过程中,混杂进来太多现代人欣赏的风格与样式,在浓重的油漆味与凿墙扬起的粉尘中改头换面。我们一贯坚持“史为今用”的原则,可是如果连历史存在的证据都被篡改了,后人寻访时也只能留下“今不复昔”的叹息,那这样的重新修饰不就是以复兴建筑为名,而行商业之实么,这与初心不就相悖了么。

“复问人间兴废事,百年相遇且抒怀”,如今看来,若保护不当,方法不适,再过百年,恐怕兴废诸事,后人也难以知晓与验证了。

2014年10月12日星期六小组合影

小组成员:黄君怡 钱琛 吴莉 黄楠楠 陈思齐 闻雅 杨颖琳 王夏艺恋

2014年10月12日

12历史赴英驻芜领事官邸小组


芜湖英驻芜领事署考古调查报告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大坝挡水墙施工方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