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规划

2020-04-21 08:18

规划说明书 目 录

第一章 概 况

第二章 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回顾 第三章 规划调整背景与规划依据 第四章 区域城市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五章 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六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八章 城市总体布局 第九章 道路交通规划 第十章 居住用地规划

第十一章 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第十二章 社会化服务体系规划 第十三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十四章 环保环卫规划 第十五章 综合防灾规划

第十六章 城市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 第十七章 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八章 远景设想 第十九章 城乡一体化规划 第二十章 用地控制管理规划

第一章 概 况

一、地理位置

万载县位于东经113°59′37″——114°36′10″;南北宽52公里,跨北纬27°59′37″——28°27′48″。地处江西省西北边陲,峰顶山以北,锦江上游。东至上高县,以栎头山为界。西至湖南省浏阳县,以铁山为界。南至宜春,以墟场口为界。北至铜鼓县,以太阳岭和美西塘、阿弥陀佛岭、窗前打铁坳为界。总面积171400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1.02%。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康乐镇,位于县域的东南角,南距宜春市区30公里,东到省会南昌200公里。

二、自然条件 (一)气象

万载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温度17.4度-18.2度之间,极端气温-11.6C——39C;最近五年年均年降水量为1909.6毫米,最大

0

0

年降水量2353.4毫米,最小年降水量1431.0毫米,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每年4—6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左右,雨量过于集中,易造成洪涝。

万载县主导风向北北东,近五年平均风速0.6m/s;全年日照时数1693.2小时;无霜期为227-257天,最长为288天,霜雪冰冻期较少。

(二)水文

县城地处锦江上游,支流龙河与锦江交汇于此。龙河自南向北流,流经天坡段进南门,在郭家桥收乌溪水及毛家冲水穿城而过。

1.锦江 发源于湘赣交界的幕阜山脉东麓的坪子岭(高程628.6)。流向自西向东,流经宜春的慈化乡及万载、宜丰、上高、高安、丰城、新建等县,于南昌市汊对岸注入赣江。万载以上干流河道穿行于低山丘陵,河面较窄,一般在30-70m,河床多由卵石,粗细沙组成。由于沿河山丘植被较差,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河床逐年有所抬高。锦河危防站多年平均流量27.1m/s,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550m/s,实测最高水位90.21m。

2.龙河 由南向北穿城而过,发源于宜春市的大芴,流域面积116.6km,主河长16.8km,河道平均坡降5.28%。

3.乌溪河 为龙河一条支流,流域面积12.4km,主河长7.9km,河道平均坡降16.9%。 (三)地形地貌

万载县是低山、丘陵区,地貌多样,岭谷相间,山脉纵横,河渠交织。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全县地貌大致可分三种: (1)侵蚀构造低山地;(2)侵蚀剥蚀丘陵;(3)山间冲积平原。

三、历史沿革

万载历史悠久,3000年前就有人居住,孙吴黄武年间(222年-229年)开始单独设县,名阳乐。建县时,县治设罗城,唐武德五年,县城迁至龙山下(今康乐镇)。杨吴顺义元年(921年),置万载县,始用“万载”县名。宋徽宗时更名为建成,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复名万载。建国后隶属袁州专区,至1952年9月,改属南昌专区,1959年1月,划为宜春地区(今宜春市)至今。

万载县为湘赣两省咽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万载生活和战斗过。1932年至1934年期间,中共湘鄂赣边特委和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机关在万载县小源(今仙源乡)先后驻扎三年之久,使万载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行政区划

万载县辖八镇九乡。包括康乐镇、株潭镇、黄茅镇、潭埠镇、双桥镇、三兴镇、罗城镇、高村镇、鹅峰乡、马步乡、高城乡、赤兴乡、仙源乡、岭东乡、白水乡、白良乡、茭湖乡。总面积171400公顷。县政府所在地康乐镇,下辖十个居民委员会,九个村民委员会,面积4686公顷。

2

2

3

3

五、社会经济

至2002年底,万载全县人口为464252人,其中男244011人。总人口比2001年增加了仅85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5.25‰。人口密度为271人/平方公里,与全市的指标基本相当。全县非农业人口78058人,其中55375人聚集在县城所在地康乐镇,占全县非农业人口的75.9%,镇域常住非农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7‰,机械增长率为2.836%。全县城市化水平为26.8%。

近几年全县的经济发展很快,政府重点扶持建材、化工、食品、机械、林产加工等行业,目的是要逐步取代烟花爆竹这一行业的传统主导地位,经过几年的调整现已初见成效,改变了万载县一头重的单一的工业经济模式,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多元化。农业采取以传统农业为主,有重点的加大投入,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如正在进行的万载县有机农产品产业化工程。2000年全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7亿元,比1995年增长73.42%,年平均递增11.64%,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44个百分点。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3亿元,比1995年增长53.17%,年均递增8.9%;财政收入完成1.35亿元,比1995年增长66.67%,年均递增10.76%。九五期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超过10亿元。

三大产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51:29:20调整到如今的39:31:30,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导的转变。

第二章 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回顾

一、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历程

1984年1月,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同年,江西省六届人大九次会议通过了《江西省市镇建设管理条例》。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而得到了重视。万载县在本次规划以前先后共组织进行了以下两次城市规划编制及修订工作:

1.1984年,万载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年限1983年至2000年。198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万载县治所在地康乐镇建设总体规划。

2.1993年,万载县人民政府做出了开发赣西经济开发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指导城市的发展,县政府组织修订了1993年的总体规划,规划年限为1993年至2010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 江西省提出了“建设食品工业大省”、宜春市提出了“创生态名城、建设赣西强市”的战略方针。万载县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提出了把万载县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个性特色鲜明的江南园林城市的口号。万载县城城区也面临着进一步的扩大。1993年的规划已远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1993年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范围:北起丁田桥,南至城南加油站,东起十字布,西迄荷花塘。建成区范围包括一城二乡,即康乐镇的大部分及鹅峰、马步两个乡的部分用地,东起十字布,县老人公寓

一线,西止县农修厂、油库公路及锦江一线,北起县气象局、栈下一线,南迄城南加油站——鸡笼山一线,面积为1030公顷。

(二)城市性质

万载县城是全县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是以化工建材、食品饮料、烟花爆竹为支柱产业,商贸为主导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小城市。

(三)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00年万载县城人口7.2万人,2010年为10万人。 (四)用地发展方向

万载县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重点向东及向南发展,并适当向北发展,不向西发展。 (五)布局结构

县城采用“一城两区一环网一轴线串接”的双中心团状结构形式。“一城两区”:根据县城的发展和现状条件,万载县城形成两个功能分区,即新城区和城北。新城区以商贸为主,兼顾工业、居住、体育为一体的综合区。城北以行政办公居住为主,兼顾文化娱乐商贸等为一体的综合区。

“环网”:环网分为外环网和内环网。“外环”由环城东路、城一路、环城西路,城十路组成,“内环”由湘赣路、沿河东路、城三路、康乐大道组成。

“轴线串接”是以城区四条主要发展轴(阳乐大道、康乐大道、湘赣路、宝塔路)和三条次要发展轴(城三路、沿河东路、沿河西路)将整个城市连为一体。

三、本次规划调整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结合新的形势,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万载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县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

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3.调整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保证万载县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4.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江西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 5.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6.加强县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四、重点调整内容

1.根据建设厅的有关要求,单独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根据城镇体系规划的有关编制要求,补充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内容。

2.在加速产业发展和大力推进城市化的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核定城市规模,镇和产业用地,调整城市布局结构,明确城市发展时序。

3.结合区域交通建设,调整用地布局,合理组织主城区交通系统。 4.加强风景区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的内容。

5.配合城市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完善城市路网系统,合理安排近期建设用地。 6.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均绿地占有率。

第三章 规划调整背景与规划依据

一、规划背景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结构调整三大基本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并对世界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将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格局日益凸现。面对日益明显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因“入世”而即将出现的新一轮开放潮,万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内,我国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内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民营经济与私营经济,国家实行“抓大放小”的企业改革方针。这些都对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课题。

作为江西省唯一的一个“银政合作”的试点,万载县得到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需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进行指导。

城市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上瑞高速宜春段路口、320国道即将升级为一级公路)的建设,所属中心城市宜春市在积极的朝县城方向发展,为万载县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现状城市功能与结构必须做出新的调整与布局。

协调和改善城市与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矛盾。城市建设的发展促使土地增值——增值动力,国土资源是现代城市的物质载体——财力支持。协调城市土地功能、性质、各功能用地的关系,是保证城市长远发展与合理利用土地的关键。

总之,为了适应新世纪万载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处理城市近远期发展的空间布局,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在不同条件下的可能性,需要科学地编制此轮城市总体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国发[2002]1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5.万载县社会经济现状和各行业发展战略目标

6.万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7.《宜春市城市总体规划》


万载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16-2017上学期少先队活动记录表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