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说明(3)土地整理政策文件
7 田间道路工程标准 7.1 一般规定
7.1.1 田间道路分级与功能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项目区内的农村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可分为干道、支路、田间道和生产路四级。其中,干道是项目区对外连接的主要道路,包括乡道及以上级别的公路;支路是供主要物资对外运输和农业机械行走之用,在本省主要是指村道;田间道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油、加水、加种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生产路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农村道路工程应避开与交通部门的公路建设工程相重叠,故本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涉及的道路类型仅为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 7.1.3 田间道路工程级别标准
本条是按我省所划分的不同工程类型区来分别给出田间道路工程不同的级别标准,并用等级标准、路面宽度、道路通达度、路网密度等指标来反映。其中,道路通达度是指项目区道路能通达的田块占总田块数量的比值;路网密度是指项目区道路占地面积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这些指标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参照有关规定制定。
盆西平原区,由于经济条件好,田间运输量较大,往返车辆频繁,故对该工程类型区的田间道路工程级别标准作了适当提高。而盆周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和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受地形条件限制,且田间往返车辆相对较少,故该工程类型区田间道路标准一般低于四级公路。
由于我省人均耕地较少,为节约用地,各工程类型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生产路设计时,只要能满足功能要求,路面宽度最低可为0.8m。 7.2 田间道
7.2.1 田间道工程布置
本条说明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田间道工程布置的原则和方式。
主要田间道是由农村居民点到各耕作田区的道路,它服务于一个或几个耕作田区;横向田间道是指下地拖拉机道,供拖拉机等农机直接下地作业之用。
横向田间道结合渠系布置的形式有:1.横向田间道布置在斗沟靠农田一侧;2.横向田间道布置在斗沟与斗沟之间;3.横向田间道布置在靠近斗沟的一侧。 7.2.2 主要技术要求
1.平曲线
1)平曲线半径又称转弯半径,平曲线半径的确定必须保证汽车和农业机械能够在一定的车速下安全行驶。一般情况,田间道路平曲线半径应尽量采用大于或等于四级公路所规定的极限最小半径15 m,条件许可时最好采用不设超高的半径,见表7.2.2。
四级公路最小平曲线半径 公路等级 四 设计速度(km/h) 20 极限最小半径(m) 15 一般最小半径(m) 3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路拱≤2% 150 路拱〉2% 200 如田间道设计为等外级道路,则在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的特殊地段,结合我省实际,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可为10 m。
2)当平曲线半径小于上表规定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超高值用超高横坡度表示。超高的横坡度按计算行车速度、半径大小,结合路面种类、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
式中: ——超高横坡度; ——设计速度( );
当超高横坡度计算值小于路拱坡度时,应设置等于路拱坡度的超高。
全超高横断面是设置在圆曲线范围内,由线段的双坡横断面变为曲线段的单坡断面,中间需要一段超高缓和段,以便逐渐过渡。
弯道部分按加宽路面后,路肩宽度双车道时应不小于0.5m,单车道时路肩宽度为1.5m。如路肩宽度不足,应加宽路肩。路基加宽值为:
式中: ——路基加宽值; ——路面加宽值;
a——直线段路肩宽度;a’——弯道部分规定路肩最小宽度。
在圆曲线(或主曲线)范围内的加宽为全加宽。两段应设加宽缓和段。在加宽缓和段上,设回旋线或超高缓和段时,路面和路基的逐渐加宽按正比例增加,加宽缓和段长度应采用与回旋线或超高缓和段长度相同值。在距离缓和段起点x处,路面、路基加宽值 为:
;
式中: ——加宽缓和段长度,与超高缓和段长度或曲线长度相等,如不设置缓和曲线及超高,则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
——路面加宽值; ——路基加宽值。
3)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的农村道路的会车视距的长度不应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为保证规定的视距,应将弯道内侧横净距范围内的障碍物予以清除。
2.路基设计
田间道路基应在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收集沿线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象等资料的基础上,按以下要求进行设计:
1)山区的路基设计,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特别是工程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路基断面形式、边坡坡度及病害防治措施;平原、微丘陵地区路基,特别是水文地质不良地段的路基,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并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以保证路基的稳定。
2)山坡上的半挖半填路段,当填方边坡不宜填筑或占地太多时,可采用护肩、砌石或挡土墙。
3)沿河路基设计应事先查明洪水情况。沿河路基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并根据冲刷情况设置必要的防护工程,以防止路基被淹或冲毁。
沿河路基废方应妥善处理,以免造成河床阻塞、改道或冲毁已有构造物、农田、房屋等不良后果。
4)应兼顾当地农田基本建设做好排水设计。
5)应兼顾农村道路环境的美化、绿化,做好美化绿化设计。
6)当挖方路基遇到不同的土、石层时,应根据土质的稳定性在一个边坡上采用不同的边坡率,及折线形的边坡断面。
(1)路基高度以路基设计标高表示,一般为路基边缘的标高,在平曲线范围内是设置超高、加宽的内侧路基边缘标高,整治道路为路面中心标高。
(3)石方路段边沟深度和宽度不应小于0.3m。
当路基填土高度受限制而不能达到规范的规定时,应采取如排水设计、换土、设置隔离层或修筑地下渗沟等相应的处治措施,以免地面积水和地下水浸入路基,影响路基工作区的土基强度与稳定性。
(4)路基基底强度、稳定性不足时,应进行压实处理,以保证路基稳定,减少施工后沉降。如填方在0.8m深度范围内,零填及挖方在0.3m深度范围以内,其压实度必须达到93%;填方在0.8m深度范围以上,其路基压实度必须达到90%以上。若压实度达不到要求,则必须经过1~2个雨季,使路基相对沉降稳定后,才能铺筑泥石路面或硬化路面。特殊干旱地区或特殊潮湿地区的路基压实度数值可适当降低。
路基还应根据沿线的降水与地质水文等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地面排水、地下排水、路基边坡排水等设施,并与沿线桥涵配合,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及其边坡的稳定。
(5)受水浸淹的边坡填方处应放缓为1:2。高边坡和易受冲刷的地段,为保持路基边坡的稳定,应设计挡土墙和护坡。
(6)路肩的宽度视田间道的级别而定,一般按单车道四级公路标准设计的田间道路肩宽不宜超过0.5m,低于四级公路标准的田间道路肩宽不宜超过0.25m;路肩材料的选用应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节省投资。
3.路面设计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应结合投资预算的可能,根据就地取材的原则,合理选择路面面层类型,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路基状况对路面进行综合设计。
2)农村道路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100kN为标准轴载
3)田间道错车位适当距离,根据我省的地形地貌特征和田间道路的现状宜确定为每隔200m-300m。错车道一般设在纵坡不大于4%的有利路段,并使驾驶人员容易看到对面来车。
4)农村道路路面结构一般由面层、基层、底基层与垫层组成,考虑到我省农业配套机耕路等级低,交通量较少,工程资金有限,宜简化结构组成,故路面只设两层,即面层和基层(包含底基层)
4.纵横断面设计
纵断面即纵坡,纵坡的大小用坡度值来表示,纵坡坡度是两点间高差h与两点水平距离l之比的百分数。
式中,i为纵坡坡度,坡度值为正表示上坡,坡度值为负表示下坡,纵断面的坡度和坡长对各类车辆行驶的速度,上坡、运输效应,行车安全等方面有很大影响。纵坡设计应使坡度平缓,起伏均匀。
田间道纵坡在特殊情况下,丘陵区≤11%,山区<13%,为本省特别规定,主要是因为本省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结构复杂,道路建设开挖工程量大,且现有田间道纵坡普遍较大,故作适当防宽。 7.3 生产路
7.3.1 生产路布置
本条说明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生产路工程布置的方式。 生产路应尽量与林带结合,充分利用林缘土地。 7.3.2 主要技术要求
1.路基
1)生产路路基填方高度根据不同土壤一般在0.3m-0.8m之间选定。 2.路面
生产路路面面层采用间隔石板和预制混凝土板的,可不设垫层,直接在路基上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