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赵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三个发展阶段,认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相关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联系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高比较历史问题能力。 3、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内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
2.从现代化进程看,苏联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其探索和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3、通过本课学习,理解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解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或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播放《列宁在1918》的经典片段,提问体会长期的战争给俄国带来的导入 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彼得格物质匮乏,尤其是粮食短缺。勒时,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反映了苏为理解战时共产主义奠定基俄当时面临怎样的情况? 础。 一、“战时共产主义”1、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国家面临怎样的创设情境:结合图片了解苏维政策 形势? 得了怎样的成果? 图? 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理解取得的成果。 导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愿望。 合作探究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评价历史:通过历史场景和史民的利益,如何认识与评价它呢? 实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和消极意义,提升辩证地分析历史的能力。 二、新经济政策 1、在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的形势分析历史问题:通过对新经济如何?为什么会爆发农民暴动和兵变呢? 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内容的分析与比较,进一步感受历史政2、苏维埃政权为此采取了那些措施?取苏维埃采取这些措施的动机和3、上述措施体现了苏俄领导人怎样的意感悟历史:体会苏维埃主要领2、针对这一形势,苏俄领导人又采取了策的变换给历史带来的影响,
哪些措施呢? 何特点? 理解正确的政策会促进历史的步的道理。得出这两个政策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这个结论。 3、这些措施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进步,反之,会阻碍历史的进合作探究二 有人说“新经济政策允许部分企业由资思考历史:通过讨论和发言总本家经营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对此,结这一措施的实施使苏联的经你有何认识? 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认识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这一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因而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 合作探究三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学为所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的转变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示、总结发言。找出苏俄政策启示? 的转变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的借鉴:1、制定的政策要符合国情;2、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三、斯大林模式 1、新经济建设取得了成功,这一政策是回顾历史: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否得到进一步发展呢?为什么? 2、斯大林模式主要内容有哪些? 3、苏联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4、这一模式有哪些利弊? 关图片,掌握斯大林模式实施的国内和国际因素;理解其主要内容,指出这一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也是苏联最后解体的根源。 合作探究四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没有实施过斯对比历史:20世纪50-70年代,大林模式?中国又是如何走出这一模式我国一直在推行斯大林模式,的? 这一模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走出这一模式,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板书提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中途被取消) 三、斯大林模式(得与失) 小 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前苏联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转变,体现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的过程,其中有成功,也有
失败。从中我们应该汲取它们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几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