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历史剧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
指导老师:蒋俊 学员:侯爱忠
摘要: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是回顾和反思历史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很多影视剧缺乏必要的历史真实,大量的影视剧在艺术真实方面也欠缺。本文认为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和谐地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起来。
关键词:历史题材 影视剧 历史真实 艺术真实 和谐统一
2001年以来以《汉武大帝》、《贞观长歌》等为代表的一批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全国各地电视荧屏上热播,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密切关注,掀起了不小的收视热潮。《孔子》、《墨子攻略》、《荆轲刺秦王》、《赤壁》、《我的1919》、《东京审判》、《南京!南京!》、《建国大业》、《集结号》等历史题材电影的上映也引起广泛的关注。
最早的“新编历史剧”《戏说乾隆》令国人耳目一新,历史学家颇有雅量;《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随后登场,一石激起千层浪。以纪昀(晓岚)为主人公的两大部“历史剧”(《风流才子纪晓岚》和《铁齿铜牙纪晓岚》),改写了历史上主管《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赫赫有名的学者形象,导致了某些历史学家的切齿之恨。
随之而来的,是对历史剧的严厉指责和苛刻要求,甚至大有必欲除之而后快之势。对历史剧的指责包括:胡编乱造,随意臆造,迎合低级趣味,背离历史的真实,模糊历史的真相??对历史剧的要求包括:不仅要注重艺术真实,还要注重历史真实,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以便“艺术地再现历史”??只有“忠于历史”,“回归历史”,认可“基本史实”,注重历史的发展趋向,与历史保持一致,才是历史剧脱离苦海的惟一出路。
说到“忠于历史”和“回归历史”,我们则不得不问: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的真实?什么是历史的真相?我们是如何获知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的真相的?历史本身是否包含着艺术性,即包含着修辞性和文学性(形象性、想象性、虚假性)?如何理解这种修辞性和艺术性?一句话,历史题材影视剧是真实的吗?
一、历史剧的本质应该是真实性
对历史剧的创作,人们一直给予关注。历史学家吴晗的观点是:如果要严格地写历史戏,那就不能不受历史的约束。同时,作家也有创造人物和故事的自由,如果不做某些突出的夸张、渲染,而是和历史事实一模一样,那就变成历史,不是戏了,写历史的人,不能用百分之百的真实去要求艺术,但艺术所反映的历史基本事实,总要和客观存在的史实大致不差。①
文学家茅盾的观点是:历史剧不等于历史书,因而历史剧中一切的人和事,不一定都要有牢靠的历史根据;但要求凡属历史重大事件基本上能保存其原来的真相,凡属历史上真有的人物,大都能在不改变其本来面目的条件下进行艺术的加工。不能对历史事实任意斩割装配,乃致改头换面。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达到一种共识,即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统一。历史剧创作的得与失,归根到底就是看怎么解决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关系问题。说“统一”,也可以说解决了这种关系,也可以说还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在于这统一体中两个方面,何者属于主导地位。②
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是重要历史人物面貌和重大历史事件性质的真实。所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就是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史学工作者关心如何让历史和大众文化“契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办法就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努力创造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历史剧作品。这肯定比随意编造要难,但其审美价值不会只是博得一笑,而将是具有历史性的。③
历史剧要不要讲历史真实性,关键在于怎样认识和看待历史剧。史学家吴晗认为“历史剧是艺术,也是历史”,我以为这正是历史剧的本质所在,历史剧作为用艺术的方法来反映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艺术门类,真实性是其必须具有的品格。不论是整部作品如何定位、在人物设置、剧情安排上对历史是一个怎样的态度,细节决定一切!细节真实可信可以把观众引入历史氛围中,若某些细节失真会导致对历史剧的认同感降低。譬如:新《三国》被揪出48处穿帮镜头。如第二集里,曹操和陈宫坐在草地里说话,身后竟然出现了一个饮料瓶子,十分抢镜。④
二、如何看待“历史真实”?
历史就是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和进程。历史著作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对它进行研究与阐述。所以,历史学是联结历史客体和历史主体的一个纽带。由于对历史认知和阐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史书也会在反映历史的真实的程度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国古代史学家历来都认为史传作品是秉笔“实录”,如《李斯列传》中,秦始皇在沙丘驾崩,赵高秘不发丧,先与胡亥密谋,后又与李斯密谋,结成左右朝中的势力后,于是诈称秦始皇之诏,立胡亥为太子。⑤
这段对话,“天机”不可泄,后人何以知之。因此,钱钟书说: “上古既无录音之具,又乏速记之方,驷不及舌,而何其口角亲切,如聆罄敦欤?或为密勿之谈,或乃心口相语,属垣烛隐,何所据依???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氏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⑥
史传典籍中存在着虚构的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如何理解其中虚构的性质和功能。史传典籍不仅强调历史事件的真实,而且还强调历史的真实。这就是说,当史料素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有虚构、想象的成分,以虚补实。但有一个原则,这虚构、想象的成分,虽非事实之真,却是情理之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不能脱离历史真实去随意夸张,而是经过史学家的揣度,以理度真,以情度真。这就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知和叙述,所以说历史的真实靠史传典籍的叙述,但史传典籍的叙述与历史的真实并不具有同一性。
历史真实是相对的。我认为对史实既不要提纯太浓,太浓了就缺乏审美意蕴和戏趣;但也不能注水太多,太多就失去了历史剧的存在价值。历史剧是由历史真实、文学虚构和舞台呈现等众多元素共同组合的艺术真实
南开大学学生曾经展开了一项《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报告》,他们向全国发放973份调查问卷,结果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成为广大观众获得历史
知识的第二课堂,仅次于历史教科书,有71.5%的调查者承认,自己是从历史剧中获得历史知识的。可见历史剧在传播历史知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严肃的历史剧作家一定要对青少年负责,对广大观众负责,对社会和民族负责。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有无直面历史的勇气?有无敬畏历史的良知?⑦
三、优秀的历史剧应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历史剧作为讲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一种特殊艺术文本,必须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在这一点上,《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近来热播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为了构造流行的情节模式而不顾史实编造剧情。这些年来,电视剧创作似乎已经形成一些流行的情节模式,比如不管是现代戏还是古装戏,总是要加入“三角恋爱”和男男女女的情感纠葛;一写宫廷必定要展现勾心斗角的权谋之术。近来所谓的“历史正剧”也非能免俗。如《康熙王朝》就精心构建了康熙、伍次友、苏麻喇姑之间,康熙与朱三太子的妹妹、与容妃之间的恩恩怨怨。甚至还“创造”了一个康熙之女——蓝齐儿,让她嫁给葛尔丹,于是上演了一场“弱女子孤身拦挡两支即将开战的大军”这样的连艺术真实也谈不上的“精彩片断”。在历史正剧中缀以史实未必有却合情合理的情节和戏剧冲突,这本是合乎创作规律的,但面对历史题材,艺术家的想象之翼只能在历史规律的天空下翱翔,不能单纯为了剧情而编造或篡改历史,更不能把某些用得滥之又滥的情节模式硬塞给历史,让客观历史成为自己股掌间可以随意玩弄和剪裁的东西。
由此可见,《康熙王朝》等历史题材电视剧既无法准确再现历史真实,也未能把握住艺术真实,更不用说处理好它们两者的关系了。应当看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是有着各自不同标准的:前者要求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甄别鉴定历史材料,力求从大势到细节都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后者则要求在不违背历史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以艺术的形式尽可能真实地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对于历史剧这一关涉历史的特殊艺术文本而言,问题不在于能否虚构,而在于它通过虚构和艺术加工能否勾勒出历史的真实面目,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历史剧既不是历史学
著作,也不是史料史事的堆砌,史料的堆砌再精确、再完美也不是艺术。但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必须尊重历史,必须在基本史实的框架内进行再创造,不仅要力求达到细节的逼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揭橥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帝王戏”的致命弊病在于:它们不仅缺乏对历史的应有尊重、对史料的起码忠实,而且由于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缺位,它们的创作者还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去编织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盛世”幻梦,并用现代人的情感逻辑和情节期待去演绎它、强化它。
《康熙王朝》等作品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上的失误,很大程度是与编导者的历史剧创作态度相关的。历史剧创作与一般现实题材创作不同,它要求创作者具备良好的史学素养,进行大量的史料收集、梳理和准备工作。特别是处理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没有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夫是搞不好的。只花两三个月弄出来的东西,难怪出现这么多问题和“硬伤”了。如果缺乏对历史的起码尊重,缺乏对史料的细嚼慢咽、充分消化,缺乏对艺术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就不要轻易去碰历史剧,勉强弄出来的东西必定是非驴非马的“历史垃圾”,到头来既亵渎了历史,又糟蹋了艺术。
四、当前历史剧应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和谐统一起来
历史正说剧应当做到技术性方法上讲究“大事实小事虚”。不妨以屡受好评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为例。
在处理史有记载的史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时,此剧遵循着“大事实”“小事虚”的原则,即首先大处谨尊历史。毋庸赘言,历史剧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影视剧作,取材于历史就决定了不论是正说还是戏说,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的面貌、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重要人物的大致面貌不能虚构,特定历史时期的环境气氛、时代精神等等也应力求真实可信,《汉武大帝》以《史记》、《汉书》为蓝本,力求再现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全景式地描绘汉代人民的生活风貌。
在历史剧中,“真人(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假事”应该符合人物的原有面貌,以有助于进一步表现其性格、促进故事进展为原则。“假人假事”应当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