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听说游戏教案
【篇一:听说游戏:山上有个木头人(小班)】
听说游戏:山上有个木头人(小班)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发出“山(shan)、上(shang)、三(san)”等字音,区别s和sh,an和ang等音。
2、帮助幼儿听懂并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提高对指令性语言的倾听水平。
3、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听说应变能力。 活动准备:
拉线木偶玩具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木偶人,创设游戏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以小木偶的口吻向大家自我介绍:“我是木头人,今天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做‘山上有个木头人’。”接着,教师边操作木偶拉线,边念儿歌,帮助幼儿了解游戏的基本内容。
表演结束后,教师继续以木偶的口吻与幼儿交谈。“谁想和我玩游戏呢?”“那你必须先告诉我,刚才我说了些什么?”引导幼儿回忆游戏儿歌内容,学会念游戏儿歌,正确发出每个字音,特别是“山、上、三”。
2、向幼儿介绍游戏的规则与玩法
(1)游戏时须念儿歌,并可以自由做动作。儿歌念完后,就不能动,也不能发出声音。
(2)如果谁动了或发出了声响,就必须把手伸给同伴,而同伴则拉住他的手说:“本来要打千千万万下,因为时间来不及,马马虎虎打3下。”然后边拍同伴的手心边数:“1、2、3”游戏结束。
3、教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分别与全体或个别幼儿进行交往活动,给幼儿观察和练习的机会。
(1)教师带领全体幼儿边念儿歌,边坐在椅子上自由做动作,鼓励幼儿做出各种动作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儿歌念完后,教师自己故意先动,然后伸出一只手让全班幼儿边说边打3下,给幼儿练习游戏语言的机会。
(2)教师与个别幼儿游戏,及时给予纠正个别发不准的音。 4、幼儿自主游戏
教师安排幼儿与同伴结队,自由组合,自主开展游戏。注意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与同伴友好合作游戏。 游戏儿歌:山上有个木头人 山、山、山
山上有个木头人、 三、三、三
3个好玩的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
【篇二:听说游戏活动设计教案】
幼儿园听说游戏活动设计教案
附:“山上有个木头人”听说游戏教案 山上有个木头人 中班 听说游戏 活动目标:
1、记住“山上有个木头人”的游戏儿歌,知道“山、上、三”的正确发音。
2、能正确发出“山、上、三”等字音,区别s和sh,an和ang等音,并能听
懂“山上有个木头人”的游戏规则,能按指令作出相应反应。 3、积极参与游戏,体验听说带来的愉快情绪。 活动准备:
1、拉线木偶玩具一个。
2、幼儿已经学习过s和sh,an和ang的发音和山、上、三等字。 活动过程:
1、出示木偶人创设游戏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以小木偶的吻向大家自我介绍:“小朋友们好!我是木头人。今天我想
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山上有个木头人’。”接着,教师边操作木偶
拉线,边念儿歌,帮助幼儿了解游戏的基本内容。
表演结束后,教师继续以木偶的口吻与幼儿交谈:“谁想和我玩游戏呢?那你
必须先告诉我,刚才我说了些什么?”引导幼儿回忆儿歌内容,学会念游戏儿歌,
正确发出每个字音,特别是“山”“上”“三”。 2、向幼儿介绍游戏的规则及玩法
(1)游戏时必须念儿歌,并可自由做动作。儿歌念完后就不能动,也不能发出 声音。
(2)如果谁动了或发出了声响,就必须将手伸给同伴,而同伴则拉住他的手说:
“本来要打千千万万下,因为时间来不及马马虎虎打三下。”然后边拍同伴的手
心边说:“一、二、三。”游戏结束。
3、教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与幼儿一起游戏,给幼儿观察和练习的机会
(1)教师带领全体幼儿边念儿歌,边坐在椅子上自由做动作,鼓励幼儿做出各
种动作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儿歌念完后,教师自己故意先动,然后伸出一只手让
全班幼儿边说边打三下,给幼儿以练习游戏语言的机会。 (2)教师与个别幼儿游戏,及时纠正个别发不准的音。 4、幼儿自主游戏。
教师引导幼儿与同伴结对,自由组合,自主地开展游戏活动。注意提醒幼儿遵
守游戏规则,与同伴友好合作游戏。 活动延伸:
让幼儿用“铁皮人”“石头人”“稻草人”等改编游戏儿歌,课后与家人或 者小朋友一起玩这个游戏。 游戏儿歌: 山上有个木头人
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三,三,三,三个好玩的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
【篇三:小班语言游戏教案】
小班语言游戏教案:听指挥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体验按指令活动的愉快。 2、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态度和习惯。 二、重点与难点
听清完整的指令才能行动。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场景布置:草地、 路。(山洞、蚂蚁洞)。
2、录音“小鸟的叫声”、“树叶”、沙袋等。 四、设计思路
对于刚进入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来讲有一明显的特点即“自我为中心”。在游戏中也是以“自说自话”的个体活动为主,还不习惯于听他人的指令集体行动。因而让孩子通过游戏活动积累有关“只有听得清,才能做得对,玩得开心”的经验和体会是很有必要的、从情感人手,培养孩子逐步养成注意倾听的态度、习惯也是可行的。
本活动设计的内容编排思路是:指令的语句从短到长,语速有快有慢,指令所包含的信息量由少到多:要求孩子完成的动作由小到大,游戏时的环境干扰因素由少到多。这样的编排意图旨在使孩子的有意控制时间增加,有意记忆的信息量不断扩大。
本活动设计的过程是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激发孩子倾听的兴趣,并在游戏中体会儿歌的意义,乐意跟着学念。同时结合体育活动、认识秋季的活动,及相关的数活动开展游戏,综合地完成教育目标。 五、活动流程
室内听指令动作——室外听指令动作 (一)室内听指令动作。 1、引发倾听兴趣。
放录音:“小鸟的叫声”
设问:听听是什么声音,你是用什么来听的? 说明
主要是突出耳朵能听的主题,并提出以听为要求的游戏规则。强调听得清楚,听完整游戏会玩得开心。 2、听指令动作。 (1)脸部动作。
a翘起嘴巴,做只小猪。
b捏下鼻子,做只狐狸。
c一眼睁,一眼闭,做只调皮的小猴子。 说明
一开始语速可慢些,接下来可快一些并变换指令例:“拉拉小耳朵,捏捏小鼻子,梳梳黑头发,拍拍小嘴巴。”
小结:玩得开心吗?为什么开心?因为你们听得仔细做得对。老师念儿歌:“小耳朵,真正灵,听得清,做得对,我们玩得真开心。” (2)手指动作。
a变把手枪“嗒嗒嗒”,
b变个相机“喀嚓,喀嚓”,
c变把小鎯头,修修小椅子,“叮咚,叮咚”。
小结:小耳朵,真正灵,听得清,做得对,我们玩得真齐心。 (3)身体动作。 a站起来,转个圈,
b做只母鸡,拍拍翘膀,下个蛋。 c做只青蛙,呱呱跳,去抓花蝴蝶,
倾听的小游戏:3. 利用“辨错误游戏”来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
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常常发现有的孩子在听说一件事,只听到其中的一部分就听不下去了.回答问题时出现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情,这说明孩子倾听的质量不高.听得不仔细,不专心和不认真.因此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开展一些辨别错误的游戏,让孩子去判断语言的对错,吸引孩子注意倾听,并加以改变.如“小鱼在天上飞,鸟儿在河里游,兔子尾巴长,猴子尾巴短”等等,让孩子挑出其中错误的地方并纠正.辨错误游戏不但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而且更好地促进倾听习惯的形成。 二、利用游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1. 利用“指令性游戏”发展孩子倾听能力。
培养孩子倾听习惯。带过小班孩子的老师都知道.小班的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倾听能力、倾听习惯比较差,常常出现你说你的,他说他的现象.根据小班孩子好动的特点,在小班中我们常常开展“指令性游戏”.如准备许多动物的头饰,教师和孩子们玩小动物吃东西的游戏. “旺旺旺,小花狗来吃肉骨头.”带着小狗头饰的幼儿就去拿肉骨头,其他动物就不能拿了. “小白兔跳过来”等等.对听清的幼儿给予奖励,对没有听清指令的幼儿不给予奖励.这样经常性的开展,幼儿的倾听习惯就能逐步产生。
2. 利用“传话游戏”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
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传话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记忆能力.这种方法既可以在幼儿园专门开展,也可在家庭中专门开展.如让爸爸告诉孩子一句话,请孩子告诉妈妈﹙或爷爷,奶奶﹚.在幼儿园可以分组进行.利用比赛的游戏方式,教师告诉每组排头,让排头的幼儿依次向后传话,看哪一组传得又对又快.这样经常性的开展,能逐渐培养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1、专注性倾听:集中注意地倾听(包括注意力集中,不做小动作); 2、辨析性倾听:分辨不同内容(如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的声音等)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