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构建 合作探究优化课堂
或者是否有类似问题?哪些知识、技能还需回顾、请教等;其次要不断地自我监控。此类问题自己最易犯哪方面错误?解题思路严密吗?符合逻辑吗?结构完整吗?运算过程有错吗?数字语言表述符合规范吗?最后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此思路还能继续下去吗?不行的话赶快调头,换另一种思路试试。还不行的话那只好去考虑辅助问题,能想起一道与它有关的题目吗?能利用它吗?(如它的结果、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等)如果还不行,能否想到一道更容易着手的相关题目?一道更为普遍化的题目?一道更为特殊化的题目?或者是能解出这道题的一部分吗?能从已知条件中得出一些有用的东西吗?从未知结论出发分析,需何种已知条件?能使新的未知结论和新的已知条件彼此更接近吗?用到所有的已知条件了吗?把题目中所有关键的概念都考虑到了吗?等等。
最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反思。主要包括检验解题结果,回顾解题过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还需对涉及的思想方法、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等。具体可反思:①解题时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解法是如何分析而来的?解法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有何规律可循?②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步骤比较容易发生错误?原因何在?如何防止?③解决问题的关键何在?如何进行突破?是否还有其它的解法?试比较各种解法?哪种解法最优?最合理?④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具有何种结构特征(如数字、图形位置、重要词句、题型构造)?运用这些特征是否可以将条件和结论加以推广?⑤结论正确吗?有无增、漏情况?符合题意吗?论证严密吗?⑥解题过程中起初遇到哪些困难?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解题后的反思可避免解题的错误,深化、掌握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发现更多的引申、推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和灵活性,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理想境界。
4.3 反思习惯的养成
要提高学生的反思效果,除了以上这些,还必须讲究科学的方式,提高反思能力。要求学生写反思性日记就是一种不错的形式:
首先,每节课后要求学生写反思性学习日记,使学生超越认知层面,对本节数学知识的再认知,促使学生形成反思习惯,检查自我认知结构,补救薄弱环节。由于时间问题,不可能把上课的精华全都及时记下或理解,通过笔记可以弥补,做好善后工作。做好错题分析、订正工作,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日记内容规定如下:①对本节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思想方法进行再组织,简明扼要地记下其内容。②充分回顾上课中不够明白或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如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懂之处应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并记好原因。③作业中哪些题不会做?在哪里受阻?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④记好自己的得失与思想火花,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
便于日后翻阅、复习,提高学习效率,我经常建议学生记在书本的相对应内容的空白处(新教材专门有此一栏);做练习时,把所有的思维、计算痕迹直接留在练习纸上。日积月累,它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知识财富,也是学生考前经常光顾的地方,复习效率最高的地方。尝到甜头,学生做此工作乐此不彼,更加规范,内容更丰富。
其次,写反思日记是一回事,怎样达到更好的效果又是一回事。老师当初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认识到写反思日记的重要性,注重随时翻阅,最好每天抽5—10分钟浏览一下。一个阶段后,老师应做好督查工作,当作一份作业,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反思工作起到监督的作用,直到养成自觉的习惯。